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纪晓岚全传 > 第15章

第15章



竹汀忙说:"是个五言句,'中秋八月中,'您看好对不?"纪晓岚在屋内说道:"现在天色什么时候?"“已到半夜了。"竹汀看看空中的皎月。

"噢--,那你就回去吧。"屋中又说。

真是扫兴,竹汀琢磨着,该是五叔嫌吵醒觉,生气了吧,仍想说几句请求的话,只听屋中催促道:"你回去睡觉吧。已经'两更半"了,明天再告诉你。"竹汀无奈,只好怏怏而去。

第二天一早,竹汀又来了,给五叔请过早安,正要开口询问,却听叔叔说道:"竹汀,你有什么事儿吗?一大早就来啦。"竹汀纳闷起来,怎么五叔这么爱忘事?昨夜说得好好的,今天告诉我怎么对下联。莫非是昨晚睡迷怔了,还没醒过来,迷迷糊糊地把我打发走了。于是竹汀说道:"五叔,我是来讨那个'中秋八月中'的下联来了,您是否对了出来?"这时纪晓岚嗔怪起来:"你这孩子,我昨夜不是告诉你了吗?怎么又来问呢?"“没有哇,您说今天再说。"竹汀茫然,两只眼睛眨巴眨巴地。又听五叔说道:"你这孩子,怎么就不动脑筋?我昨夜问你什么事了?"“问我是什么时候了。"竹汀说。

"你怎说的?"

“我说'半夜了'。"

“接下来,我怎么说,你还记得不?"

“您说'二更半了,明天再说吧'。"

“这不就告诉你了吗!"

竹汀恍然大悟:"噢--,我明白了,'半夜二更半'!"竹汀在屋里跳起来,嘴里喊着:"谢谢五叔!'中秋八月中',对它个'半夜二更半'。"说完,一溜烟地跑了出去。

纪晓岚看着竹汀远去的背影,心中感到几分欣慰。这种心情,常常产生在人们有求于他这位解元的时候。人们见他很好说话,求他写诗题字撰文的人很快多起来,以至他穷于应付,不得不有所推辞。好给自己省出时间来,研究学问,准备以后的仕进。

春节来临,人们习惯贴春联,一些地位和身份较高的人,打发人到纪府来,求纪晓岚捉刀,撰成新桃,以换旧符。一开始纪晓岚欣然答应,立刻挥笔而就,将写好的春联交来人带回,不料求写春联的太多,竟有人以求到的春联炫耀乡里,让纪晓岚知道了,非常生气,有意谢绝高门显户的请托。一气之下,不再答应任何人的请求。

这天纪晓岚由书童陪着路经村南头张铁匠的门口,看铁匠的三间低矮的土坯房,周围没有院墙,孤零零地矗立在萧瑟的寒风里,实在显得冷落,两扇黑乎乎的木板门,还没贴上桃符,没有一点儿过年节的气氛。张铁匠是个憨直的人,勤恳耐劳很受村里人的称赞,由于他家很穷,三十多岁了,还是光棍一根,他到纪府帮工时,很卖力气。每次见到解元,都是毕恭毕敬地喊着"解元爷"。

纪晓岚心中,生出一股怜悯之情,让书童去敲张铁匠的房门。

张铁匠戴一顶狗皮帽子,穿一件补丁摞补丁仍然露着些棉絮的破棉袄,两手插在袖筒里,从乌洞洞的小门里,瑟缩着钻了出来。一看眼前站着纪晓岚,一时成了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赶忙给解元大人施礼,"请问解元爷有什么吩咐?"纪晓岚说:"家家都过新年,你怎么连桃符都没贴?"张铁匠憨厚地咧嘴笑笑,不好意思地说:"人家过年,一家大小热闹闹的。我一条光棍,这年有啥好过的。"“你跟我到府上来一趟,我给你写幅春联,你拿回来贴上。

好日子全在人过,你干活不惜力,会有好日子过的!"“那敢情好,那敢情好!"张铁匠咧嘴笑着。

纪晓岚回到书房,挥笔写成一副对联,交给了张铁匠,铁匠拿着对联,上上下下看个没够,激动地说着:"谢谢解元爷!谢谢解元爷!"“不必不必,你回去贴上吧!"纪晓岚吩咐。

铁匠转身要走,却犹犹豫豫地回过头来,结结巴巴地说:"解。.....解元爷,我。.....小的。.....,小的不识字呀。....."从他那认真的样子看,纪晓岚以为铁匠识字,看懂了其中的意思,没想到张铁匠原是个目不识丁的庄稼汉,自己笑了出来,随即说道:"无妨无妨,我念给你听听。"纪晓岚用指头指着春联上的字,一字一顿地念道:三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千锤百炼人。

张铁匠眨巴眨巴眼睛,嘴唇蠕动几下,好像是体会出其中的意味,嘴一咧,憨厚地笑了:"敢情解元爷写的这词,是专写俺的,正对俺的劲,解元爷,这个词俺喜欢。"张铁匠回到家里,立刻将春联贴在了门上,过往行人看过,莫不哑然失笑,过节期间,这里时兴拜年,外村的客人们,很快将这件事传得很远,周围几十里的村庄,几乎无人不晓。张铁匠贴了纪解元送的对联,好像年轻了十岁,站在乡亲们面前,大家也对他另眼相看,刚出正月,居然有人来给铁匠提亲。时隔不久,铁匠就把媳妇娶了回来。一时传为美谈,都说是解元的春联,给铁匠抬来了媳妇。

可是,谁也没想到,纪晓岚那天写的另一副春联,惹出了一场官司,差点儿招致灾祸,给亲友们带来一场虚惊。

那天,张铁匠刚刚离去,纪家的仆人兰桂,进来通报,说他的表哥刘铜,想求解元爷的一副春联,这会儿,正等候在门房里。

刘铜家的日子也很穷,兄弟三人,一对半光棍,经常挨人家的白眼。这次刘铜来找兰桂,求纪晓岚写副春联,心想准能壮门面,少受一些窝囊气,这贴上纪解元的对联,也是刘家家史上的光彩事儿,可以辈辈传说下去。

纪晓岚认识刘铜,少年时曾在一起玩耍过,年龄大些了,由于家庭地位悬殊,纪晓岚作为贵公子,又要读书进取,就很少再与刘铜等穷孩子在一起,尤其是结婚以后,奔赴宦途更是辛劳忙碌,更没有时间接近那些贫穷的童伴。

然答应,并让兰桂领刘铜进了书房。问问刘铜一家人的生计情形,想出一幅对联来,未曾提笔,嘴角上已露出笑意,挥笔写出上联:惊天动地门户;将上联念出口来,兰桂、刘铜都吃一惊:这口气太大了,刘家贫苦小户,哪担得起这样的夸奖?刘铜的脸红得像猪肝,想说什么,又不敢开口,站在一旁发起痴来。

纪晓岚看得清楚,也不去理睬,伏案写成下联,又为他二人念道:数一数二人家!

这下可好,刘铜听后脖子都红了,怯生生地说道:"解元爷,过。.....过奖啊,这样的好词语,小可,小可担不起呀!"“担得起,担得起,只有你家,才配贴这副门联。"说着话,纪晓岚手不停挥,已又写出了横批,四个字是:先斩后奏。


这回纪晓岚不念了,只是对刘铜说道:"你回家贴上这副门联,你们刘家,就会在十里八乡出名的,以后的日子,就红火起来啦!"刘铜受宠若惊,连连叩谢,回到家中,三条光棍一起动手,小心翼翼地贴好,那股子高兴劲,真胜哥们一同娶上了媳妇。

第二天是大年初一,当地的风俗是起五更拜年,辈份小的要去辈份大的亲族人家,给长辈磕头贺年。天没亮,人们经过刘铜家门,看这光棍之家,破天荒第一次在门口吊上了大大的红灯,灯火映照着鲜红的春联。借着灯光看上面的字句,人们无不目瞪口呆。

天亮后,刘铜家门口围了许多人。大家听说春联是纪解元写的,谁也不敢妄加评论,只是连声称赞。几天过去,这副联的事,同张铁匠那副一样,传遍了周围的大小村庄,不少人不信,特意跑到崔尔庄来,看这幅门联。

话传到景城的姜家,姜家起初也是不相信纪晓岚会写这样的春联,直到派人看了墨迹,果然是纪晓岚的亲笔,姜家这时喜出望外,要投状控告解元题联犯上,请官府将纪家满门抄斩。

事出有因。景城的姜姓,也是这方的大姓之一,与纪家结下了世代冤仇。事情发端于纪晓岚的祖上,曾出高价购买了姜家看好的一处田产,姜家怀恨,姜、纪两家反目成仇,姜家吃了亏,便不断寻机报复。

在景城的北面,有纪家的祖坟。坟地旁边,有一条隆起的坡冈,风水先生说,这便是纪家的龙脉。正好这条坡冈,是那姜家的田地,姜姓请风水先生看后,按着风水先生的计策,在坡冈上建起了一座真武庙,要压断纪氏的龙脉。明末战乱,献县遭受兵燹,纪家一族就被杀了几百口,纪姓认为灾难的源泉,就是姜家盖了真武庙,恨不得与之拼杀一场,把姜家杀个干净,看姜家也被杀多口,家族败落,便按住了火气,没有发生械斗,真武庙年久失修,后来倒塌了,纪家也渐渐兴旺起来,到了纪晓岚这辈,纪、姜两家尚在记着这世代的恩怨。

姜姓见这次有机可乘,便将状子投到县衙,知县见这事非同小可,不敢轻易决断,连夜呈报知府。知府见案子发生在解元身上,同时纪家几代为官,事关重大,不敢造次行事,便传纪晓岚到府衙内堂,审问案中情由。

纪晓岚到了堂上,镇定自若,侃侃而谈,向知府回道:"老师祖明察,学生所题门联,本无亵渎之意。姜姓与纪姓有世仇,因而姜家拨弄是非,诬陷学生,敢请老师祖明断!"“既无亵渎之意,为何出言耸听?"知府大人问道。

"老师祖有所不知,学生题联说的是刘氏兄弟三人的职业。"“这就新鲜了,刘氏三条汉子,都是乡里的小民,哪像你联中所写,有如此大的权势?"“刘氏兄弟三人,长曰刘铜,次曰刘铁,再次曰刘锡,刘铜是个卖爆竹的,爆竹声响剧烈,说是'惊天动地门户'不谓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