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纪晓岚全传 > 第17章

第17章



那天是赌气,才有了赎身的念头。如今鸨母悔过,恳切地挽留我,我不能忘恩负义呀!为我赎身的事儿,过一年半载再说吧,我早晚是你的,这次你先把银两拉回去吧。"戴大肚子气得暴跳如雷,玉面狐"咯咯咯咯"地笑个不停。戴大肚子明白,这遭是上当了,但一无媒证,二无聘礼,也对她无可奈何,只好悻悻地回去。

事后不久,张琏又来到了崔尔庄。这次是受了张知州的委托,携带着礼起来答谢纪晓岚。纪晓岚哪里肯接受,说是无功受禄,心中不安,张琏说道:"纪老五,你别跟我装傻了,你的鬼点子,我全晓得了,在玉面狐那里,有一方丝帕,明明是你题的,你还掩盖什么?"纪晓岚还是不肯承认什么玉面狐,但送来的礼物,也全收下了。张琏也不再追问什么,高兴地回到沧州,向张知州复命去了。

此后,纪晓岚深居简出,开始了《史通削繁》一书的撰写。这是他的一部考证学专著。考证学又称考据学,萌芽于对历史文献的质疑,肇端于汉代学者整理的文献典籍。而后,考据一直是历代学者用来整理历史文献的技法。到了清代,考据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作者蜂起,著述丛生,成为当时的“显学"。纪晓岚深居家中,博览群籍,锐意穷搜,继承了前人的史学传统,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理论,遂在批判继承唐代刘知己的《史通》等史学理论基础上,对《史通》一书提出的史学批评等理论,进行归纳总结,取其精华,著成《史通削繁》四卷。

书成刊印,纪晓岚立刻名噪一时,人们没有想到,这部精深的史学著作,竟出自一位年仅二十六七岁的年轻人之手。

这时期的刻苦钻研,为他20年后总纂《四库全书》,作了知识和理论上的准备。

居丧期满后,纪晓岚回到北京。又经过几年的努力,终于在31岁,乾隆甲戌科殿试时,考中二甲第四名进士,选入翰林院,开始了他一生的仕宦生涯。五、初入翰林

乾隆甲戌(1754年)殿试以后,纪晓岚以文学优长,被授为翰林院庶吉士。按照当时制度,庶吉士要在翰林院学习三年,期满考试后,授"散馆"或"留馆"。考试优等者,原为二甲进士的授编修,原为三甲进士的授检讨,其他的则改任各部主事或是知县。留在翰林院的升迁较快,清代大臣多为翰林院出身。

纪晓岚点中翰林,自然春风得意,但他很清楚,这仅仅是他仕途上走出的第一步。要谋求引人瞩目的官位,仍须艰苦努力,不断进龋纪晓岚在庶吉馆学习,深得业师李又聃、董帮达等人的悉心教诲。他虽不善交际,但也常到座师刘统勋、介野园、孙端人等几位前辈府上行走,在他们的指教下,学问日长,阅历渐深,很快适应了官场生活。

在那个时候,文人狎妓侑酒、谐谑风流,成为风尚。即使师生同夤,也无所避讳。诗尝酒社,唱和酬酢,时有往还。不过纪晓岚不善饮酒,而他的座师孙端人,酒量大得很,可以说称雄一时。

一次宴会中,晓岚和孙端人同席,董曲江、刘师退等人也都在座,大家知道他酒量不佳,也不深劝,由着他尽情享用席间的珍馐佳肴。

正在这时,上了一道"挂炉烤鸭",这是京城当时的一道名菜。大家纷纷举箸,吃得津津有味,唯独纪晓岚未曾下箸。

大家感到很纳闷。

大家都知道,纪晓岚有个习惯,就是非常爱吃肉,不食蔬菜、米面,一顿能吃两三斤精肉,再喝些茶水,就是一顿美餐。但他也有个例外,就是绝对不吃鸭肉,不管是何等名厨烹调的,他也不肯例外。

他这个怪毛病,座师孙端人并不知道,就向他问道:"这鸭肉很可口,贤侄何以不吃?"纪晓岚欲言又止,众人又都催问。

"事情是这样的。"他于是向大家解释。

原来,早年纪晓岚住在河间府东光城岳丈家。听说有一天深夜,人们被一片"汪汪汪"的狗叫声惊醒,起身到外面察看,发现有一家屋顶上,站着一个身穿蓑衣麻带、披头散发的人,在月光的辉映下,看得清清楚楚。那人手里挽住一个大布袋,里面发出许多只鸭子的叫声。

那个人沿房沿行走,由东家窜到西家,所到之处,都从屋檐上掷下两三只鸭子来。第二天,有的人把得到的鸭子宰着吃了,跟普通的鸭子并没有什么两样,但让人奇怪的是,凡是得到鸭子的人家,在那一年里都有人死掉。后来大家想起那天夜里送鸭子的人来,认定是凶神出现了。

此后,纪晓岚便无论如何,也不肯吃鸭肉了。

"贤侄怎么迷信这一类传说,纯属子虚乌有!"孙端人听了纪晓岚的话说道。接着又夹起一块鸭肉,放进嘴里大嚼起来。

董曲江却笑着摇头说道:"让你这一说,我也吃不下去了。"“扫兴扫兴,肯定是你早就吃饱了肚皮,说这样的话来吓唬我们。你自己不吃,也不叫我们吃好。"刘师退说到这里,向众人一使眼色:"请诸位说说,是否应当罚他一杯?!"一听说要罚酒,纪晓岚连忙摆手,又给在座的逐个作揖,陪礼道歉。

"好吧,既然你不敢饮酒,就罚你以不吃鸭肉为题,给诸位作一首诗吧。"孙端人出面说话,为他的贤侄解围。

大家一听,都来了兴趣。孙老前辈出的诗题,确实新颖有趣,自古以来,还从没听说过有人用这种题目作诗,大家都想看看能否难住纪才子,便一催他说:"好,就罚你作首诗,快快诵来!"“遵命,遵命。"纪晓岚略加思索,出口吟道:灵均滋芳草,乃不及梅树。

海棠倾国姿,

杜陵不一赋。

灵均是战国时大诗人屈原的字,他歌咏过许多奇花异卉,唯独没有提起过梅花;杜陵是指唐代诗人杜甫,因为他曾在诗中自称过少陵野老,杜甫曾为百花赋诗,就是不曾讴歌海棠。纪晓岚用这两件事来为自己解脱,做为不吃鸭子肉的理由,巧妙地完成了这个题目,可见他学识渊博,才思机敏。

"哈哈哈,"孙端人听了笑呵呵地说:"你真是伶牙俐齿,能言善辩。不过用梅树、海棠为比,这鸭子也太荣幸啦!"刘师退等同席的人,也都跟着笑起来。

这年夏天,纪晓岚又同一帮志趣投合的文人学士,结成了文社,半月聚会一次,谈今论古,切磋诗文。文社中有他的族兄纪昭和后来成为著名学者的钱大昕、卢文弨等人,当时都在翰林院任职。就连上科进士刘墉,这时已由翰林院编修升为待讲,也参加了进来,旧时文社的励学精神和无穷乐趣,使他留连难忘。刘墉参加文社以后,以他的学识影响和身份地位,很快便和纪晓岚一起,被推为文社的领袖。

一天文社聚会,刘墉提出要集诗对句,各位文友一致赞同,他便率先吟出一句李白的诗:  "文章辉五色,"钱大昕、卢文弨等人正在思索,纪晓岚却抢先对出下联:  "心迹喜双清。"他对的是杜甫的一句诗,与李白的一句合成一联,自然贴切。

钱大昕看他一如既往,凡有此类唱和,他总是毫不谦让,抢先应对,便出一句杜甫诗,要纪晓岚来对。钱大昕吟道:“学业醇儒富,"纪晓岚马上吟出一句韩愈的诗:  "文章大雅存。"卢文弨看看明亮的窗户,吟出一句:  "小窗多明,使我久坐;"纪晓岚不假思索,张口对道:  "入门有喜,与君笑言。"纪昭一看这情景,心想这位爱出风头的族弟,又成了众矢之的,不免觉得好笑。纪昭比纪晓岚年长几岁,兄弟二人自幼即在一起读书,知道纪晓岚的功夫,不会被这几位同年难祝但又想如今都是居官之人,族弟就不应该像少时那样锋芒毕露了,还是老成稳重才好,便插空儿吟出一句:"胸中已无少年事,"刘墉在这帮人中,年龄较大,并且早以少年老成出名,一听便领会了纪昭的用意,便用凝重的语气对道:"门外犹多长者车。"大家觉得这一联意味深远,都用赞佩地眼光看看刘墉和纪昭。

纪晓岚明白是两位兄长警诫自己,也会意地笑笑,警告自己,今天不要出言无状。看大家兴致正浓,便吟出几个前人诗句,要各位应对。文友们虽不如他对得迅速,但稍加思索,也对得自然工稳,如其中几联是:云山起翰墨(王琚句),星斗焕文章(杜甫句)。

名高八斗星辰上(王廷珪句),

诗在千山烟雨中(张孝祥句)。

瑞草惟承天上露(王建句),

绣衣却照禁中花(方千句)。

圣代科名酬志业(方千句),

中朝品秩重文章(罗隐句)。

彩笔只宜天上用(贯休句),

五云多绕日边飞(鲍照句)。

几联对出以后,人们慢慢失去了兴致。这种歌功颂德的应酬之作,早已是这帮才子们的老生常谈,可以说他们个个是行家里手,毫不耗费心力。

这时刘墉想起了一件事,对大家说道:"大栅栏的一家剃发店掌柜,前日到府上请题匾额,我为他写了'整容堂'三字,却一时没有想出上好的门联,烦请诸兄代为撰联,各位意下如何?"刘墉的字写得非常好,称得上是当时的书法家。纪晓岚说道:"石庵兄,有一现成联语,写出就可应付了。"说完他就吟出了这副对联:虽然毫发技艺,却是顶上功夫。

大家听了,齐声叫好。

这时,钱大昕说道:

"敝人也有一联,虽不如纪年兄之联工巧,但做为剃头店的门联来用,却也使得。"此联便是:不教白发催人老,更喜春风满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