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其他书籍 > 二战秘密档案 > 第20章

第20章





但是,不能排除,斯大林想等到第二纵队的7个集团军到达第聂伯河和德维纳河,而这应该在7月3日到10日间完成。也可能让这些集团军晚一些时候再参加战斗,以便进一步发展可以预料的战果。比如,德国为了完成“巴巴罗萨”计划所需的第二纵队的27个师,只是在1941年的7月和8月间才到达前线,而预备役的两个坦克师10月份才到。也完全有可能,斯大林这次记住了6月12日的教训,不再把开始进攻的准确日期记录下来,而是把它与部队的实际集中计划分开来。顺便说一句,在现在所知道的苏联战前文件中,没有一份不包括预定的日期--无论是在迈尼尔的挑拨离间的日期,还是进攻芬兰的时间,都包含在文件中。1939年11月22日,在列宁格勒军区司令部的战前最后一份关于跨越边境线的命令中,给部队提出的任务是占领芬兰领土上的某些具体的地点,但是包含了一个保留条件:关于跨越边境线的日期和时间将另外通知。不能排除,这种命令只是用口头的形式下达,并且永远也不会在纸上记录下来。进攻德国--这是更加微妙的军事行动,并且斯大林也完全可能是因为不想给敌人的情报机关留下线索,或者是不想给子孙后代留下罪证,于是便计划亲自对铁木辛哥和朱可夫宣布开始进攻的准确时间。但是他仍然打算先发动进攻。而一个起决定作用的证据就是波兰师事件。

1941年6月4日,政治局做出决定在7月1日前组建红军第238步兵师,“其全体人员是波兰民族或懂得波兰语的人,隶属于红军”。还在1940年10月中旬时,斯大林就交给贝利亚一个任务:在幸存的波兰战俘中寻找那些甚至在伦敦的波兰政府没有批准的情况下也准备站在苏联人一边与德国人进行战斗的人。当时他委托贝利亚采取措施在苏联组建一支路德维希·斯沃博达上校指挥的由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组成的师。1940年11月2日,贝利亚已经报告说,成功地筛选出了一组“政治思想正确的”军官,他们认为未来的波兰“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与苏联”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筛选出来的波兰人“获得机会以秘密的方式与波兰战俘营中的持同一政见者商谈并筛选将来那个师的正规成员”。开始组建这个师是在“苏联东南部的一个国营农场里”,在哈萨克斯坦。斯大林需要波兰师只是为了一个目的--进行对德战争。事先组建这种师没有任何意义。它惹的麻烦比红军的普通师要多得多:需要用波兰语写的各种军事条令,还需要波兰军服。至于谈到它的战斗能力,它很可能不如大部分苏联师。在“冷战”前曾经组建过一支红军芬兰兵团,它的战士打起仗来表现很不好,经常逃跑,于是也不敢把它调到先遣部队。

最主要的是,把组建波兰师的事长期保密也是很困难的。这不仅直接破坏了苏德秘密条约的各项条款--条款反对波兰的复兴。而且,要是希特勒知道在苏联组建了一支波兰师的话,那他立刻就会明白,斯大林准备占领波兰。在1941年5月,德国人自己也曾组建了两支乌克兰侦察和破坏营“罗兰”和“纳赫季加尔”。说实话,希特勒没有赋予这两支部队任何政治色彩,因为乌克兰吸引他的只是对于德国人种来说的“生活空间”,而不是作为一个独立国家--哪怕是在德国影响下的一个独立国家。每个营有350人。德国人把他们只看做是对付战线那边敌人的侦察和破坏的手段,而不是看做未来乌克兰军队的萌芽。根据计划,红军的波兰师共有10,000人。他们被看做是未来波兰军队的中坚,服从于华沙的亲苏政府,而这个政府是苏联红军用刀枪恢复起来的。如果在进攻苏联前夕,希特勒也突然想组建一个隶属于法西斯德国的俄罗斯解放部队,要是斯大林得知了这一情况,难道斯大林对德国必将很快入侵苏联领土还会表示怀疑吗?

为了从路德维希·斯沃博达的捷克斯洛伐克军团的士兵和军官中组织破坏分子,苏联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在1941年4月末,一个以上校Г.皮卡为首的捷克斯洛伐克侨民政府代表团抵达莫斯科。正像斯沃博达在回忆录中所叙述的那样,达成了训练空降兵、进行暗中破坏活动和收集侦察信息的约定,并且,“通过祖国的秘密渠道能够保证‘运动’进行的那些人,将在希特勒开始入侵苏联之前的5到6天……到达指定的地点”。德国人在开始进行侵略的前几天也采取了同样的方法,他们偷偷向苏联派来了充当破坏分子和侦察分子的当地人。

只可能在苏联对德国发起进攻的最后一刻才有波兰师的建立。于是,在1941年6月初,斯大林认为它组建的时机终于最后成熟:离苏联开始进攻的日期只剩下大概1个多月的时间。1939年10月26日也发生过类似的事件,当时距在迈尼尔村挑起事端正好还有1个月的时间,做出了组建由苏联的芬兰居民和卡累利阿居民组成的第106特别步兵兵团的决定。说实在的,其中芬兰居民和卡累利阿居民只占少数。占多数的是俄罗斯人,但那里也有一些与芬兰没有任何关系的苏联其他的少数民族的代表,比如,乌兹别克人。1939年11月23日,在给列宁格勒军区的部队布置完战斗任务后的第二天,就组建了这个兵团-第1山地步兵兵团。苏芬战争一打响,它就改名为芬兰人民军第1步兵兵团,名义上隶属于以共产国际书记О.库西年为首的芬兰民主共和国的傀儡政权。我已故的继父奥列格·格奥尔吉维奇有一天夜里看见,几支穿着与红军战士不同军服的芬兰兵团的部队,穿过列宁格勒。但是这些芬兰新兵在骂人的时候没有任何乡音,这暴露出他们是在俄罗斯出生的。

组建的波兰师主要也是由懂波兰语、甚至是只起了一个波兰人的名字的苏联公民组成。显然,有“正确的政治思想”的波兰人筛选起来并不是很多。就像波兰部队的两个集团军--它们在苏联组建时已经是卫国战争时期,其中的第238波兰师里占多数的也是苏联人,而不是波兰军官。战后,朱可夫的朋友罗科索夫斯基元帅被任命为波兰国防部长,以便确保对波兰军队(而且还有博列斯拉夫·别鲁特共产党政府)的可靠控制。20世纪60年代初,在与伏龙芝军校的学员和教员座谈时,罗科索夫斯基回忆起曾经在附属国的一些遭遇:“在波兰时,军队里常常有人在喊‘滚回俄罗斯去!’‘红军元帅滚回去!’……1950年1月,在出席卢布林召开的炮兵会议时,有人向我开枪,由于射击距离太远,子弹打偏了。杀手也没有找到。过了3个月,在波兹南(那里的很多波兰人是从乌克兰西部和立陶宛被驱逐出来的,非常不喜欢苏联人。--作者按)又有人用自动步枪冲我的车扫射。陪同的军官受了伤,车后窗玻璃被打得粉碎,可是我一点儿事儿没有。这次也没有找到杀手。”

关于组建起来的波兰师的战斗能力和可靠程度,内务人民委员部和红军的领导们都心中有数。组建它并不是为了战斗,而是为了在从德国人手里解放出来的华沙举行阅兵式。甚至即使波兰师的组建工作耽搁了下来,这对开始进攻的日期也没有丝毫的影响。很可能,此事在7月初准备进攻德国的计划中所占的分量,就相当于1939年11月下旬准备进攻芬兰的计划中的分量。在这一刻,部队本应该接到战斗命令并开始向将要发起进攻的战区隐蔽靠拢。

在6月22日前的那最后几天,军队的政治工作人员在宣传方针上有了根本的转变。这还是从斯大林于1941年5月5日在为军校毕业生举行的克里姆林宫传统招待会上的发言开始的。朱可夫在回忆录中这样阐述了它的内容:

斯大林首先祝贺毕业生结束学业,接着谈到军队近年来发生的变化。他说,同志们,你们在三四年前离开部队,现在回去将会认不出来了。红军远不是几年前的那个样子了。我们建成了一支新的军队,为它装备了现代化的军事技术。我们的坦克、飞机和大炮已经完全发生改观了。你们回到部队时,将会看到许多新的东西……

你们从首都回到部队,红军指战员会问你们:现在情况怎么样?法国为什么失败?为什么英国打败仗,德国却打胜仗?德国军队真的不可战胜吗?

德国的军事思想在进步。军队装备了最新的技术兵器,掌握了新的作战方法,获得了丰富的经验。德国有一支技术上、编制上都更具优势的军队,这是事实。但是,德国人认为他们的军队是一支理想化的、不可战胜的军队,这却是毫无根据的。不可战胜的军队是不存在的。德国在进行侵略和掠夺战争的口号下,妄想征服其他国家,妄想奴役其他民族和国家的野心,是不会得逞的。

在谈到德国在欧洲取得军事胜利的原因时,斯大林讲了某些国家在对待军队问题上的态度,那里对军队缺乏应有的关心,对军队缺乏道义上的支持。这样,就出现了一种腐蚀军队的新的坏风气--军人被人瞧不起。而军队是应当受到人民和政府的极大关心和热爱的,这是军队的最大精神力量的源泉。对军队应当爱护备至。

军事学校只能而且必须广泛运用现代战争的经验,以新式技术来训练指挥干部。斯大林简要地叙述了炮兵、坦克兵、航空兵、骑兵、通信兵和步兵在战争中的任务以后,强调指出,必须对我们的宣传鼓动工作和出版工作进行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