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龙的力量—南海扬帆 > 第265章

第265章



面对着卡莉达.齐亚所列出的长长的装备和物资的清单,任令羽中将保持着令人信孚的微笑,轻松的回答道。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的盟友总喜欢将强大的中国视为予取予求的提款机。从朝鲜的金日成父子,再到红色高棉的波尔布特,从遥远的欧洲明灯到近在身边的同志加兄弟。当然中国的给予并非是单纯慷慨,在那些特殊的年代里,中国只能以这种方式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同时巩固自己的边境安全。但是在今天面对着日益强大的中国,如果还有人想通过所谓的战略合作轻松的捞取利益的话,那么中国所能回答他的或许只有“不”这一个单词。

出于利益的考量,中国并非不愿意武装孟加拉国,但并不是在此刻。如果在中印战争爆发之初,孟加拉国可以认清形势,向中国要求种种军事援助的话,那么通过在印度柔软的腹部扶植一个强大的孟加拉以牵制印度的兵力无疑是符合中国的战略利益的。但显然在中印两国围绕着马六甲地区的战局还不明朗之前,孟加拉政府仍不免首鼠两端。在中印两国之间严守着所谓“中立”的牌坊。私下里却是两面讨好。而到了此刻当印度的钢刀几乎已经架到了脖子上之时,孟加拉人才想起向中国救援,无论是空间上还是时间上都已经委实晚矣。

“我想印度需要3个月左右的时间才能完成战争准备工作吧!”虽然对于这个答案卡莉达.齐亚总理同样没有自信,但是从种种迹象和自己多年的从政经验来看,凭借着外交等方面的努力,卡莉达.齐亚总理还是相信孟加拉至少有1个月左右的时间可以进行准备。

“我想此刻距离边境上第一声枪响的时间可能只有10个昼夜了。”对于卡莉达.齐亚总理的判断,任令羽中将却有着不同的计算。作为一个政治家来看印度的确需要时间进行准备,但是从一个军人的角度,对于攻略孟加拉这样的国家,他宁愿选择在第一时间发动一场尽管准备不足的闪电战。理由很简单,孟加拉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人口大国,长期的对峙将带来此消彼长的庞大动员。而更关键的是印度需要在中国作出反应之前迅速打垮孟加拉。

“您的意思是中国的快速反应部队将在10天之内抵达孟加拉,对我国实行协防。”虽然从任令羽中将的口气之中,卡莉达.齐亚总理已经隐隐约约的感觉到孟加拉所急需的武器和物资援助很可能难以实现。但是她并没有死心,如果强大的中国远征军同意协防孟加拉,那么她同样愿意放弃部分主权,来换取一个安全的保证。尽管此前孟加拉还在中国海军可能使用孟加拉南部港口的问题上表现的畏首畏尾。

“我们的军队刚刚在东南亚进行完一场大规模的战役,所以恐怕很难在短时间之内抵达战场。”对于卡莉达.齐亚总理的要求,任令羽中将不得不再度给予她无比的失望。中国远征军的确在攻克安达曼—尼科巴群岛的战斗中遭到了空前的消耗,但这并不是不能协防孟加拉的全部理由。面对印度可能发动的大规模攻势,中国军队并不愿意承担敌前展开的高度风险。

“那么您所代表中国军队所表达的意思是中国将放弃孟加拉吗?”一连串的失落和打击之后,卡莉达.齐亚总理不得不正视一个现实,那就是中国很可能在孟加拉遭遇打击的时候袖手旁观。“不,您错了!我们来到这里正是为了代表中国军队与孟加拉人民并肩战斗。”

任令羽微笑着将今天这场会谈的中心议题展示在了卡莉达.齐亚总理的面前。中国政府并未放弃孟加拉,以任令羽中将为首的中国军事代表团,将作为顾问团直接参与孟加拉与印度之间即将开始的这场卫国战争。当然前提是中国军事代表团理应获得孟加拉三军的最高指挥权。

军事大国向自己的盟国派遣军事代表团直接指挥盟国军队的先例,在20世纪的人类战争史中并不少见。冷战时代美苏两大超级大国凭借着顾问团在中东和非洲所进行的一场场代理人战争更是历历在目,而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军事史上也不乏奠边府战役这样的越俎代庖之作。不过在此刻让从未与中国军队有过协同作战经验的孟加拉军队听命于仅有数十人的任令羽所率领的中国军事代表团,对于孟加拉政府和军队来说无论如何都是难以接受的。

“您的意思是要我将孟加拉的命运完全交给您和您的这些下属吗?”听到任令羽最终的建议,卡莉达.齐亚总理多少有些失落。在她看来这与中国已经抛弃了孟加拉并没有太大的区别。“是的!我想这对于您来说,无疑是一场冒险,一场豪赌。但是我还是请您相信中国,相信我们。以孟加拉的未来,与穷兵黩武的印度进行这绝对性的一赌。”任令羽并不喜欢用赌博来形容战争,在他看来战争与赌博有着太多不相容的地方。战争是一项精密的科学,而赌博则是一场无数随机事件的组合。如果一个国家将战争视为豪赌,那他距离崩溃和灭亡便不再遥远了。不过此刻这场豪赌的发起人并不是中国或者孟加拉,他们只能被动的接受印度的挑战,来进行这样一场倾国之赌。

第五十一卷:倾国一赌(四)

在后世的学者所编撰的那些历史材料中,印度与孟加拉之间的战争往往被作为中印战争的一个分支战场而记载着。在西方史学界往往将印-东(盟)战争视为21世纪中印战争的前戏和起点、而将印-孟战争定性为中印战争绵延到南亚次大陆的一个标志,在西方史学家的口中印-孟战争之所以发生完全是印度与中国之间矛盾激化的一个必然结果。在记叙印度战争准备的章节之中,西方学者总是将印度军方在不到一周的时间之内便仓促发动对孟加拉战争的原因归结于中国军事代表团出现在达卡这一突发事件之上。

“随着中国的远征舰队在安达曼—尼科巴群岛获得了进而控制整个孟加拉湾的前进基地之后,中国军队可以谋求在孟加拉沿岸获得一个永久性海空军基地的可能。急需获得中国援助的孟加拉政府显然无力回绝北京的这一要求。虽然他们清楚的知道孟加拉与中国之间的军事合作,很可能将激怒印度,甚至爆发战争。但是新德里当时混乱的局面给了孟加拉政府以错误的信息,他们决定冒险一试。孟加拉人认为精锐的中国军队可以在印度人发起进攻之前抵达孟加拉南部的港口,并迅速投入战争。虽然我们还无法得知,这一错误的结论究竟是中国人给予孟加拉政府的承诺,或是孟加拉政府自身的判断。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由于这个对形势的误判,使得孟加拉军队在战争开始之后的第一周内损失惨重,几乎崩溃……。”这样的描述在数年之后风靡欧美的英国历史学家—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沙马的著作—《今天的历史》一再被西方的读者所接收,虽然其中充满了谬误和倒因为果。

事实上印度与孟加拉之间的战争与此前中印在马六甲海峡地区的冲突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在印度军队向孟加拉发起进攻之后的数天内,坐镇新德里的印度总统阿卜杜勒.卡拉姆还通过尼泊尔政府向中国表示印度与孟加拉之间的边境冲突仅仅是一次突发事件,印度并没有任何中断与中国展开和平谈判的计划。尽管在政治冲突中,阿卜杜勒.卡拉姆总统虽然一度解散了曼莫汉.甘地内阁,但是在与中国之间签订的《中印马六甲及印度洋地区和平协议》,阿卜杜勒.卡拉姆总统本人和印度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并没有全盘否认。实际上任何有理性的政治家都能清楚的认识到印度已经无力再与中国争锋。不过印度必须通过对孟加拉的战争来摆脱国内糟糕的粮食和能源供给情况。

虽然没有明确的以书面形式表达出来,但是在整个印孟战争的过程中,印度政府的外交人员一直在中美两国努力着,希望以解除贸易禁运和提供大量资金和物质援助来换取印孟两国战场之上的全面停火。但是印度政府显然过高的估计了自己的价值,中美两国并不在意印度军队在孟加拉的行动。套在印度经济之上的桎梏非但没有丝毫的减弱,相反越收越紧。

对孟加拉的战争准备是印度军队有史以来最为高效的一次战争动员行动,被西方学者认为是印度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这与西方史学家长期以来对亚洲国家(包括前苏联和历史上的俄罗斯)和发展中国家的军队建设的偏见有关,西方史学家一直片面的认为这些国家的军事职业化程度较低,虽然拥有庞大的数量但是缺乏必要的训练,动员速度较慢,不经过长时间的准备无法发动一场进攻战役。所以印度东部的军队在不到一周的时间内便越过国境线深入孟加拉所取得的“辉煌”胜利大为赞叹。认为这是印度军队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对孟加拉实施预防性的军事行动的铁证。甚至得出如果印度军队拥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准备,那么印-孟战争以及此后印-中之间在孟加拉地区的交锋将完全出现不一样的结局。

但是西方史学者的主要依据是将这场战争的准备与20世纪70年代的第三次印巴战争之前进行比较,在20世纪70年代的第三次印巴战争之中,印度军队进行了充分的战前。由于当时印巴处于“紧急状态”后,而具有敏锐洞察力和卓越指挥才能的印军总参谋长马内克肖早已察觉到印巴之间将有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发生,因此,他为印度赢得这场战争进行了大量的军用物资储备,秘密举办新兵速成班,征召陆、海、空三军预备役人员服现役;对作战伤亡人员,制定了许多具体的特殊照顾政策,使部队的士气为之大振;成立了联合兵种组织和联合情报委员会,解决了三军联合作战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