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没有预警机来得及飞到那里,即使飞到那里也会被中国人击落。同步卫星太远。低轨卫星太快,经过的有效时间太短。

F22机群已经重新抓住导弹群并使之改平。但是真目标在哪里?

就在这时,苦苦搜索的红外雷达发现中国真机群最大出现概率空域的边缘有一群红外亮点一闪即逝。这就够了。

预警机计算机立即给出中国机群的瞬时真实位置,

F22机群立即发出指令让AIM250导弹群打开弹载红外成像主动雷达搜索,导弹群红外雷达的搜索信息立即传回:

40架中国J12战机赫然重新出现在显示屏上。

AIM250导弹群距中国机群只有不到10公里距离,正在飞速向上仰攻J12战机,

同时—中国人发射了80发R79导弹,已经逼进F22机群不到30公里的近处,以接近9马赫的相对速度,泰山压顶般地向F22隐蔽突击机群扑来!

238

无锡。东南军区空军指挥部。

上海东空战的战况即时标示在战区敌我态势图上,主显示屏周围,16个分显示屏分别同步显示各个重点局部的信息。

空六师战场上,朝鲜战争结束以来中美之间的首次大规模空战已经无法避免。双方的首批导弹都已经进入刺刀见红的距离。

虽然美军的导弹群有领先20公里的距离优势,但是这个战术优势已经不是战局的关键。美军的三大优势—飞机隐身、导弹射程远、信息战技术领先—都已经被我军打破。空六师阻击机群的战斗到达了决定胜负的分水岭。

空军第二集团军的6个师1400余架战机全部投入,3个师已升空作战。关键在于空六师,空六师要顶住。

如果空六师顶不住,那么集团军就顶不住。

空六师1团的后面,是缓慢前飞的巨网。

集团军就靠这面巨网担纲这场现代信息空战的枢纽。巨网在战役第二阶段到来前,要一直保持缓慢前飞。保卫巨网是整个集团军胜败的第一个关键。

保卫巨网的任务由空六师2团的40架J12空优战机和刚成军的3团担任。

3团只有3架战机:用运输机改装的化学硬杀伤激光战机,拥有在120公里内击落任何敌方飞行器的能力,但是受化学能提供速度的限制,激光射击频率较低,且机载总化学能一定的条件下,总射击次数有限。

空六师真正的主力是此时正由师长亲自率领的第61低空突击团。这个团是战役胜败的第二个关键。

如果第61低空突击团能够在巨网阻击机群垮掉前对敌战略轰炸机群发起攻击,战役就胜券在握。

低空突击团是先行出发的,但由于飞行速度低,目前位置距离发起攻击,还需要至少12分钟。

巨网阻击机群是由清一色的国产机组成的,这是我军第一个完全不依赖外力的空中作战群。

世界领先的巨网技术如果也与外界武力结合,还是会有一些后遗症。

国产J12从诸项性能指标来看,优于美军以往所有的空优战机,唯有对美军的最新一代主力战机F22的虚实不摸底细,情报部门尽了最大努力,但是得到的资料还是很模糊。

今天J12与F22迎头相撞,实际上是新加坡外海中美日舰队“误击”突发事件之下连锁反应,美军将“共同防御”行动时间提早了10个小时,主战场也从春潮油田搬到上海东海域;我军遂将3号预案第二阶段的空军主力提前转用于上海方向,这对中美双方都是一场没有充分准备之下的遭遇战。

仗打到目前,初步看出,美军的AIM250远程空空导弹的优势仍在,但是在失去信息战优势之后,射程远的光芒被掩盖了。

到目前为止也可以看出我军的两项弱点:

巨网阻击机群要坚持12分钟,J12战机的数量仍嫌太少,但是绝大部分刚造出来的J12都给空六师了;

另外,美国人的高能激光战略武器系统不能恢复,一旦恢复,我军的巨网机群的25架点阵合成相控阵战机和3架大型化学激光战机会被击落,巨网一失,阻击立即失败。

美国人的高能激光战略武器系统正被我“强迫收视”计算机病毒压制。初战胜负取决于我军少量的J12能够坚持多长时间,取决于美军能不能在12分钟内修复他们的战略激光武器。

239

空六师1团团长知道全团要熬过最初的10秒钟。

R79导弹的主动导引头先不能开。

与美军最新型的F22战机初次交战,不摸对方底细,如果打开导弹群的主动导引头,而导弹又被美军用什么办法防御成功,那么我军费尽心机赢得的这一次出手机会就会前功尽弃。要坚持,让导弹群离美军近一些,再近一些。

导弹群现在也无法使用目标信息的被动制导,所有目标信息都被我方空前强大的电磁压制湮没。

导弹只能由载机制导。我军强大的压制电磁波并不妨碍我载机对导弹的电磁制导。高场强的电磁波是由我军发出的,这些电磁波的能量频谱、相位变化和幅度变化都已经巨细无遗地灌进机载计算机和弹载计算机;战区电磁环境,大到上百座电视台、广播电台和商业电台的能量频谱,小到经过的定期轮船甚至日照、潮汐、风力和空气湿度、云层放电、太阳黑子变化规律等等一系列海洋气象因素和天文气象因素的干扰变动规律,都被预设置在机载计算机内,这是数十年来上千名各有关岗位的工作人员长期积累默默工作的结果。我方的人工电磁波和战区环境电磁波是已知的,可以被预置—比对后轻易剥离,电磁制导信号就可以清晰无误地传递到导弹。至于敌方发射的电磁波当然是不可预知的,但是功率场强差了数量级,频谱曲线下的能量面积分的数值低到计算机可以轻易分离的下限阈值之下,就被弱信号干扰对抗模式排除掉了。

1团长对战场资料了然于胸,他清醒地把握住当前团作战的关键问题:

战场的制电磁权在我军手里,但是这个制电磁权是暂时的。

制电磁权的存在是由于巨网存在,巨网存在是因为美军未能找到巨网,未找到的原因是我军以巨网为枢纽造成的压制电磁场,但是这个压制电磁场的前置网络节点是1团机群的40部机载雷达,由于发射R79导弹,转瞬即逝的红外发射特征被美军抓住,团机群暴露了。

敌机数量至少5倍于我。继续发射导弹攻击,不被机载计算机容量所允许。在如此强大的广谱电磁波压制下以比对分离方法制导2发导弹,就已经达到了机载计算机运算速度的极限。不继续发射导弹,在美军如此大的数量优势面前,一团机群很难保全。

1团一旦垮掉,前置网络节点立失,虚拟成像座标一撤,巨网立即暴露,暴露的巨网在当面美军力量的攻击下难以持久。

团机群必须尽可能持久地坚持,必须在制导R79导弹群的同时躲避美军的红外成像主动制导模式的AIM250导弹攻击,

最初的10秒钟很难熬,但是必须挺过去。

240

在进入混战前,1团团长还要作出最后一个决策:机群是下推机头,迎着导弹群飞行,还是拉高让导弹追尾。

如果迎着导弹飞,双方的正面投影面积都是最小,飞机与导弹交错而过的时间最短,AIM250这样超远射程的导弹要储存大量的推进剂因此体积庞大,机动力应该较差,对穿后折返调头费时长,很可能被团机群就此甩掉。并且,飞机的尾焰被最大限度地隐蔽,而美军的AIM250此时是仅能依靠红外单模制导的。这是防御的最好方式,但是迎着导弹飞会大大缩短接触前的时间,一旦穿越导弹群未能甩掉导弹,必然陷于缠斗,为此,在穿越导弹群时一定要启动我R79导弹群的自动红外成像寻的导引头,让我飞机的缠斗和损失不致影响相应导弹的攻击,就是说,R79的主动寻的要早些打开,弹载主动寻的打开后战机对导弹就失去控制,面对与F22猛禽的遭遇战,这会使导弹攻击效果充满变数;

另一方案,机群约35度爬升前飞,与目前导弹群的方向垂直,导弹群必然被飞机尾焰吸引而追尾,导弹速度矢量的水平分量方向要反转180度,AIM250的庞大身体的反转半径不会很小,因此会被我机群甩开一段距离,AIM250的短时最大速度约5.8马赫,而J12的短时最大速度可达3.7马赫,从目前的2马赫速度加到3.7马赫需要几秒钟时间,随后导弹群就会追上机群,被导弹咬上尾巴是飞行员的大忌,但是这样做会大大延后R79打开主动导引头的时间,使攻击效果可靠,并且我军战机性能利于近身格斗,快速缩短双方机群的距离无疑对我方是有利的。

前一方案利于防御,后一方案利于进攻,但风险很大。

但是J12空优战机拥有一项伟大发明的独有技术优势。1团长决定凭借这一点,冒险一试。

241-250

241

最难熬的10秒钟。

1团机群被3面夹击:正面是194架美军F22,前下方40架F22大角度仰攻,后面80发AIM250紧追不放。

美军超远程空空导弹AIM250的机动性能出人意料,反转半径并不很大,很快追了上来,紧紧咬住机群的尾巴;

机群的35度角爬升,暴露了尾焰,立即被对面的美主力机群抓住,第二批80发中程空空导弹射出,向1团机群飞奔而来;

机群暴露了,多孔径合成雷达用于电磁压制和虚拟电磁座标的一个偶极就失去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