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其他书籍 > 河南人惹谁了 > 第12章

第12章





APEC的唐装是不是很刺眼啊?

黑头发的颜色是不是很难看啊?

戏曲是不是很落后啊?

中药是不是很荒诞啊?

过春节是不是很老土啊?

吃狗肉是不是很野蛮啊?

“中庸”是不是很可耻啊?

“贫穷”是不是很可怜啊?

中国人是不是很愚昧啊?

河南人是不是很讨厌啊?

笔者实在不愿意再说下去了,因为我实在见不得那些为了出国定居移民签证而恨不得将自己DNA都改掉的中国人。

观星台的所在地登封距离河南省省会郑州不远,在它的两侧有两个中国乃至于世界闻名的古都——西边的是洛阳,东边的是开封。

洛阳的牡丹依旧开放,不过它不再是那个“春来开在帝王家”的牡丹了;开封的龙庭仍然屹立,不过它也不再代表那个多年以前的繁华汴梁。历史上几经沉浮的河南人活得还算是坦然,最起码他们在遇到洪水灾荒的时候没有撒泼骂娘。这些中国人之中的中国人有足够的耐性等待机会,尽管他们已经等待了很久;他们也有足够的力量走出泥坛,尽管他们走得如此艰难、如此痛苦,尽管以后的路还很长很长。

离开观星台的时候夜幕已经降临,四周一片寂静。雪还在下着,而且越来越大。

没走出多远,并不巍峨的观星台就消失在我们回顾的视野中了。

白茫茫的大雪把观星台给埋了,埋在了我们民族久远的记忆里。

前面苍茫一片——一切都仿佛在有形和无形之间。

第三章  黄河黄土——真实的河南人

  二、无形即是永生

对当今地域文化特征的概念,笔者一向不认为就是那些地底下挖出来的坛坛罐罐。历史是形成地域文化特征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它决不能代表地域文化本身。笔者所理解的地域文化特征应该是以人——现代人为核心的带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思维和情感方式,它应该是活生生的。如果留心,它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

比如:山东人的“耿直”,北京人的“神通”,东北人的“仗义”,上海人的“精明”等,这些各个地域的人们可能没有上过一天的正规学校,不读书也不识字,但在他们的骨子里,从一生下来就从他们的父辈祖辈那里开始了耳儒目染的继承。那些体现在他们身上的下意识的生活习惯,往往最可以代表他们所处的地域的文化特征。

在中国任何一个上规模的图书馆内,关于华夏各地域文化研究的社会学图书可谓汗牛充栋,用不着尽行浏览你就觉得它们的作者一半是由考古专业中途改行的社会学“专家”,另一半则是缩手缩脚、语焉不详的“好好先生”。书上凡是涉及地城人格精神的字眼,不论民族地域,不论历史现状,几乎到处充斥着诸如“勤劳、善良、勇敢、无私”等外交礼节性的辞令,让人感到乏味的同时也使人产生一种错觉——中国遍地都是雷锋。

图书上关于河南人的记述也是礼节性的。从三皇五帝到当代愚公,无论人情人性总是一派“大好春光”。作为一个河南人,笔者不想护短,可也并不想听那些连篇累牍的奉承。奇--書∧網说实话,笔者自己都觉得它们描述的那些形象既不像河南人,也不大像现在的中国人。

感谢时代的进步把网络这把双刃剑交给了我们,拿着它你可以以“黑客”的身份“黑”掉任何有价值的东西;也尽可以凭着良心来发表自己对世界的真诚——真诚的理性,真实的感情。

还是前面所提到的《中国南北诸省区人印象》一文,它不光针对河南人,而是把各省人逐一画像,有些段落倒也颇有意思,现列举二三:北京:老派北京人重礼数,善待人,颇有尊贤礼让之风。但此地衙门众多,官气颇盛,八旗子弟余风犹存,市民身居京畿之地,见多识广,既熏染官场的“霸”气,市井的“赖”气,又兼有旗人闲散,嘴贫善侃,故侃爷辈出,有“京油子”之名。在“地方上”的人面前,常有高人一等的自负,说起话来盛气凌人。

上海:上海人是好公民,坏邻居。其敬业态度无人可及,公共意识也比较强,总是衣冠整洁,修饰得体。但上海人的地域认同感很强,骨子里十分自傲,内心轻视外地人(外国人除外),尤为排斥苏北人。外地人在上海被一概视为乡下人,故难以融入上海人的圈子。在私人交往中,上海人总是与人保持着一点距离,善于权衡利弊,为小事斤斤计较,也正因为如此,上海出了不少银行家和商人,却难出一个诗人。上海女人举止得体,雅致,有女人味,但不可能出现那种为爱不顾一切的“烈女”,上海男人在媒体中往往有小男人的坏名声,但懂得尊重女士,体贴妻子,把西方的绅士遗风中国化了,也别有可爱之处。

四川:群山环抱的四川盆地,尤其是成都平原,物产丰饶,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四川多神仙类的人物,精明能干而散漫悠闲,能享受吃喝玩乐,也喜欢谈玄探幽。川妹子既辣且媚,骂起人来“嘴巴狡”,尤其是在公共场所与人吵架的时候,往往“辣”劲十足,使对方只好落荒而逃,发起嗲来也无人能抵挡。但川人偏居一隅,见识不免狭窄,有,夜郎自大的遗风,虽藏龙卧虎,但若不走出荧门,也只能成为一些歪才怪才。

山东:山东古为齐鲁之地。为人忠厚直爽,外粗内秀,讲义气,重教育;但也爱赶时髦,喜欢在全国制造声势和影响,讲究人际关系,会走上层路线。“山东出响马”,山东人既有豪放之名,也就愿意炫耀豪放,表现出来的却往往是粗鲁,例如,说起话来大声武气,嗓门粗放,喜欢酗酒比酒量,然后动粗。山东女孩其实温柔多情,有教养,重仪表,尤其在青岛、烟台等沿海城市,美女也不少见。只是山东话忒土,女子撒起娇来让人头皮发麻。山东人乡土意识特重,自以为山东天下第一。中国有两个地方喜欢吹嘘自己的家乡,山西人唱“人说山西好风光”,山东人则唱“谁不说俺家乡好”,如果你说山东不好,山东人准跟你急。

广东:广州人从蛇到鼠,从猴到虫,几乎什么都敢吃。这种野性,使广东人与在正统文化束缚下失去创造力的中原诸省人相比,更显得敢作敢为,血性充沛。内地人讲“关系”,最重要的是会打通各种关节;广东人讲“本事”,关键在个人能否抓得住机会施展才能。广东人不喜欢管别人的闲事,人与人之间关系比较冷漠,但也因为如此,也才很少像内地人那样在人际纷争中浪费时间。广州本地女孩大多身材纤细,但容貌却令人难以恭维,如果你在广州街头看到靓女,那大半来自外省。

……

文章的作者看来是一位接受过高等教育且喜欢云游四方的“文化行者”,他对中国各地域文化特性的把握在某种程度上是有特点的,最起码他的描述方式得到了笔者的认可,虽然这种“指认”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和片面性,虽然笔者也并不赞同把诸如“女人腰身”之类的东西归人到地域文化的范畴。

中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人与人生活的自然环境不同,政治、历史、文化背景不同,所以地域人格精神的差异是肯定存在的。在这里,让我们姑且抛开学究和官员们对地域人文个性和事佬式的论断,从另外一个角度更加鲜活地去了解、去探究他们丰富的存在。

我们都知道山西人喜欢食醋,而山东人喜欢吃葱,湖南人喜欢吃辣,江浙人则喜欢吃甜一一从这些点点滴滴的生活细微之处我们也有可能打开他们各自族群的精神之门。

因为灵魂只有一个,而它外化的形式却有许多种。

这种地域文化差异的存在不仅体现在各地域人“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生活态度方面,还往往会通过各自地域的一些代表性的人物反映出来。

比如:东北人有“赵本山”,北京人有“张大民”,湖南人有“宋祖英”,山东人有“孔繁森”,广东人有“李嘉诚”(笔者姑且以眼下名人明星做比,如此种种)。似乎惟独河南人难以选个形象代表出来,奇#書*網收集整理那还倒不是河南人中间没有英雄,而是和周边地域比较起来河南人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个性特点。

是啊,河南人到底是什么样子呢?

给河南人画像很难——这几乎是公认的,无论是社会学者还是河南人自己。

河南作家张宇曾经有这样一段话:如果从地域文明这个角度出发,把地处中原的河市人抽样出来,进行对照和分析,你马上会发现,这将是非常困难的。虽然在地理位置上你可以把这一块土地划出来叫什么中原或者叫河南省,但是在文化精神和地域人格这个层面上,你简直无法把河南人的个性从中华民族中区分出来。河南人和中华民族的整体形象与人格精神紧密联系在一起,已经达到无法分割和区别的程度。

这么说吧,如果把我们的中华民族比拟成一棵大树,那么河南人不是哪一根树枝,也不是哪一段树干,可能就是根系的一部分,如今露出地面的仅仅是个小脸面了,大部分被埋在历史的地层深处,只能够去感受、去联想、去意会、去领悟,而很难从表层上看到庐山的真面目。

忽然想起来多年前在北京的一次聚会,外地作家就问过我们河南作家这个问题:你们说说你们河南人和别处人有什么不同?我和老作家乔典运在场,我们两个四目相对,竟久久答不上话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