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其他书籍 > 河南人惹谁了 > 第33章

第33章



这就是河南的浪费。明明上述英雄好汉出河南,可到今天也未曾听到过这样的河南坠子、河南越调:祖冲之,圆周率。地动仪,数张衡。世界科学扬美名,河南英雄建奇功。同样你也未曾听到过这样的评书:话说河南有个大英雄,姓岳名飞,字鹏举,率领着国人共唱《满江红》,一举抗金兵。可见河南英雄真真正正出了不少,却都无私地奉献给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与此同时又偏偏把骗子袁世凯留给了自己。难能可贵。

山东人就那么好汉?那么豪爽?那么英雄气概?只要有山东人跑到饭桌上,准得一个劲的那么秦琼,那么武松,不一会儿就让你感到山东人怎那么实在。那么河南人呢?一定不会使你端起酒杯就想起张衡、岳飞,撂下筷子就想起杨靖宇、吉鸿昌,这不公平。哪怕是山东人饮二两,那心眼藏一半露一半,河南人喝半斤,掏出心窝子让你看,你依然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还是山东人够汉子。河南人冤不冤?

有两个现代人不可比。一个是张艺谋,他导演的电影几乎让人忘掉了编剧。一个是王朔,他编剧的电影几乎让人们记不住导演。同样河南和山东也有两个不能比,一个是河南让人们忘掉了英雄,一个是山东让人们记住了好汉。

说到底这也是个市场营销的话题。做市场一定要打武松这个品牌,一定要树秦琼这个形象,才能放长线,钓大鱼。谁说武松死了几百年,用处不大其实不妨借尸还魂一把,千万别把他当神看。记住武松是个推销员,还在为发展山东作贡献。别忘了,人家连工资都不领,不容易!

这里论述的还仅仅是个历史名人的效应,上苍与历史赐与了河南无尽的秀美山川、历史遗迹、英雄墨客,河南人在这片黄土地上创造了和正在创造着足以自傲于世人的业绩,如果拿不出自己的“形象大使”,便真可以算是“暴珍天物”,对不起列祖列宗,对不起近万万父老乡亲。

河南的少林寺曾在80年代初因同名电影而风靡一时,可是后来呢?正面的宣传不多见,倒是出了个“海灯法师案”和全国各地到处流窜“化缘”的“假和尚”,又有了“不去少林寺终生遗憾,去了少林寺遗憾终生”的段子。造成这种现象有历史的原因,但今天的河南人有必要认真研究一番,如何去做有效的宣传,拿什么样的形象呈现在外人的面前。

河南的经济总量居全国第五,居中西部之首,为什么不能在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在全国的媒体上“火一把”;河南的农业、能源、旅游资源、交通哪样不是名列前茅,可是很难成为外人关注的亮点;在高科技方面,李超研制的彩色巨型显示屏,被称为“中国第一屏”,王永民发明的计算机“五笔字型汉字编码方案”遐尔闻名……哪样不可以在知识经济的时代里说道说道;在言必称股市、期货的市场经济的今天,“中国第一市”郑州粮食期货市场为什么就不能在中国中心部位熠熠发光……

专家在分析外界丑化河南人时认为,河南存在的问题,在别的省份同样存在。

河南之所以成为“众矢之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省际、人际交往的频繁,以前不出门的家丑成为“公丑”,而信息传播的现代化无疑也将河南人的缺陷放大,这样的分析不无道理。但我们反过来想想,为什么河南不能利用省际、人际交往的频繁,利用信息传播的现代化来把河南的真正形象宣传推广出去呢?

实事求是地讲,近年来河南无论从省里、地方,还是企业、民间,在宣传河南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无论在树立河南整体形象,还是宣传一个地区、一家企业、一种品牌上都下了不少功夫,花费了不少资金,把推介会开到了北京、深圳,甚至开到了港澳和海外,但一些地方的宣传仍缺少针对性、系统性和独特性,与时代紧密结合,带有全国性意义的典型没有宣传出去,河南独特的种种优势没有从形象上确立起来,而一般性的宣传,如“人民勤劳善良”、“人杰地灵”、“物华天宝”、“热情的河南人民欢迎您”等放之四海皆适用的毫无特色的宣传过多,因此效果与现实的要求相差很远。真正展示河南形象的工作仍是复杂而繁重的工作,任重道远,但亟须重视。

第五章  河南人怎么办——自尊自省、自信自强

  三、在自省中自信坚毅地前行

《国际歌》云:“从来都没有什么救世主。”面对丑化与歧视,怨恨愤怒、自艾自怜都无济于事,找寻自身的因素,坦然、自信而又坚毅地走自己的发展之路,让古老的中原大地上高扬起勤劳、奋发、与时俱进的“中原精神”已成近千万黄河儿女的当务之急。

今天的河南人在外界寻求公正与理解的同时,正以河南人特有的宽厚与自省精神深思着被丑化与歧视的缘由。这种现象可喜可贺。

“形象问题”近年来受到了河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1999年,省里要求把以村河南形象为宗旨的“热爱河南、增辉中原”活动,当做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有效载体抓紧抓好,推动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我为河南添光彩,立足岗位作贡献”活动目前已在河南全省铺开。河南人从没有像现在这样关心河南形象,整个社会也从没有像现在这样重视河南形象建设。

2001年3月,在新闻界颇有名气的河南的《大河报》报道了河南汝南一位青年在京打工期间,因河南人“形象差”而遭受的种种冷遇和他向家乡父老发出的“河南人,要争气呀”的呼喊。

随后,《河南日报》等一些当地主要媒体,纷纷开辟专栏就“重塑河南形象”展开讨论,在省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形象”事关发展大局,信誉资源不能再遭损害,已成为全体河南人共同的心声。

不少河南人从本省的经济、社会、文化、地域等多种因素分析河南人形象受损原因。他们普遍认为,经济水平落后、现代化程度低、文化教育水平低是造成河南人整体文化素质低和外在形象差的主要原因。

学者韩宇宏说,其实河南人形象差的问题由来已久,历史上多次天灾人祸,给河南造成了很大的伤害,河南人外出逃荒避难时大都是做苦力,从事的是比较低下的劳动,这便留下了河南人整体社会评价不高的“病根”。

另一位学者则指出,河南这个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中国人口第一大省,具有透视传统文化和中国底层社会的标本意义。近一年来河南发生的许多新闻,引起了全国性的震撼。从焦作到洛阳的大火,从“郑百文”风波到“毒大米”事件,河南的新闻,成为中国的新闻。因此,聚焦中原,从某个角度说,也是在透视中国,透视传统和文化。许多现象发生在河南,但并非河南所独有。河南,是古老中原文明的象征,历史积淀的传统文化和观念的包袱很重,在相当一段时间又深受计划经济和“极左”思想的影响。河南要走上现代文明之路,比起不少沿海地区要花更大的力气。

河南人没有一味地指责外地人的不厚道,而是更多地将其视为一面镜子,剖析自身的不足与缺点。

新乡县文化局的杜菁雯给报社写来了一封厚厚的信,细致列举了近期以来新闻媒体有关河南的报道和评论,她认为河南人不能再听任自己的形象沦落下去,每个人都应该负起一个身为河南人的责任。

河南有专家认为,河南传统形象中的有些优良形象特征没有在新的环境下得到继承和发扬光大,有些优良形象特征在新的环境下劣质化、退化。例如河南人传统的“忠厚实在”,本应在新环境下发展成“讲信用”,进而延伸为产品质量好,形成品牌效应,最终发展为高“美誉度”和高“可信赖度”。但遗憾的是,这一传统却在一部分人身上劣质化,发展成“不讲信用”,进而延伸为产品造假。同时,有些不良形象特征没有在新的环境下得到改造和优化,反而得到强化和凸显。

很多河南人从多种角度提出了建设性意见。省科技厅近日围绕重塑河南人形象展开了大讨论,他们认为,影响河南形象的主要原因:一是一些地方政府部门的官僚作风败坏了河南形象;二是河南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率不高,经济上、科技上仍属于欠发达省份。作为科技工作者,他们认为河南形象的“知识含量”必须加强。

郑州市的徐柳先生说,除了市民要加强自身修养和道德意识之外,政府有关部门应该注意自己的形象问题,像工商、税务、公安等部门,应学习其他省份加强自己的服务功能,而不是一味地只看重严管重罚。很多读者提出重塑河南人的形象问题应该引起政府部门及窗口行业的高度重视。

更多善良、淳厚的河南人则把目光放在了如何使河南摆脱贫困上,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消除外界的丑化与歧视。在郑州,一位小学生的母亲说:“遇到不如意时不能先想是别人不好,是环境不好。其实,把自己的错误承认下来,把该担的责任担起来,想想怎么改进,怎么避免也就是了。这样你就会进步,你就可以轻松许多。”

改变人们对河南人的印象归根结底还是靠发展。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的发展中大省,河南底子薄、基础差,由此带来一系列矛盾和问题,难免出现一些“污点”。一位文化界人士在讨论中建议,对在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必须还用发展的眼光来观察认知,用加快发展的思维方法来不断加以解决,这是重树河南形象的最基础性、最根本性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