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其他书籍 > 草根家事 > 第91章

第91章



柜面有4个镜子,上面是“花卉”——有“毛主席语录”“毛泽东选集”,都是很流行的革命色彩。这柜子是我和王凤成李凤仁三个人,拉着手推车从沈阳的北行拉回来的,那天正是数九的第一天,天气嘎嘎的冷。所有这些就是我的家底,到孩子们上大学了,除了炕柜,其他的东西不是变卖了就是物尽其用了。

回想起孩子们的读书,那得说是我一生中最幸运的时光了。幸运什么?不都是他们考上了大学而令我们欣慰,重要的是那时念大学很“便宜”,没有这费那费和高消费。要是现在,我供得起吗?那时的学费,是真正的学习费用,仅仅是笔墨纸张而已。我所耗费的除了笔墨纸张而外,是我正值青春年华的充沛精神和心机。

  2  我的一家(塞翁失马)(5)

2我的一家(塞翁失马)(5)

一生中我得到的大小教训太多了,最没齿难忘的就是与老师“交恶”。我一直很幼稚也很固执,不会和老师搞好关系,使得老师很讨厌我,也让自己很苦恼,理想和愿望未果,遗憾终生。对于孩子,我不能让他们重蹈我的覆辙,也给他们的社会关系创造了一个比我优越的状态。我也不能像父亲对我那样不闻不问,我要尽力为他们走上顺畅的路做引导,开到他们奋发向上勇于进取,疏导他们思想化解疑惑,轻松地走自己的路,实现我没有触摸得到的夙愿。

他们刚刚上学,我就让他们通过竞赛得到快乐,把握自己的前程,多孩子的教育也一步一步向既定的目标靠近。

那时屋子里的四壁已经没有了李玉和李铁梅那样的年画了,也没有了毛主席关于“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语录。取而代之的是四张图表——思想品德竞赛、学习成绩竞赛、生活劳动竞赛和勤俭节约竞赛,每一项都细化到他们的生活学习中。比如:得到老师的表扬记1分,学习雷锋做好事记2分,获得学校奖励记3分,最多的是被评为三好学生记5分。这一类的得分要实事求是地填在思想品德竞赛表格里,期末做统计。每次考试的分数自己写在学习竞赛的表格中,按及格、良好、优秀等档次计分。家庭劳动各有分工,两个大孩子负责抬水,小女儿专管抠水井的井碗。井碗不抠出来,井水就会滞留在井管里,冬天就会把水井冻裂。小女儿抬不动水,她又很认真,就把抠井碗的事交给了她。假如她忘记了,就会有哥哥们的提醒,但要扣她一个劳动分。其他的家务,像洗碗、做饭、圈鸡,都一一明确责任落实到人,家里的事情井然有序,人人尽职尽责。

每个孩子根据年龄的不同,学习费用也有所差异。在学习费用上花多少钱由自己记在勤俭节约竞赛栏目中,节省下来的钱自然有他们自己支配,可以买些自己喜欢的小东西。

有了这几项竞赛,他们都很高兴,还互相监督,互相提醒,生怕自己落后了。为了节约用纸,老二李昊的笔记本上的字总是密密麻麻的。演算用的废纸几乎看不到一处空白的地方,白色的纸张成了蓝色的了,好像蓝纸画了几道白印。就是因为有这种精神吧,三个孩子从小学到初中年年都是三好学生,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

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几乎被他们承包了,我们就会腾出一些时间把劳动投入转化为货币增值。

生产队的分值(10分的价值)越来越低了,靠生产队的劳动来养家糊口,是尽人皆知的天方夜谭。生产队墙上工分表的名字不下七八十人,而真正下地干活的往往不到一半。你看,队长、会计、饲养员、大队的兼职干部、看青的,都到这个墙上记工分。还有被大队和公社这个部门那个部门抽调的,什么治安的人保组、武装民兵训练……都在墙上坐享其成,且风雨不误的记工分,满勤。更有和领导沾亲带故的,找个理由就干光记分不干活的差事。所以,那时候的社员比给日本人干事还要“磨洋工”,出工不出力由此而来。

忙铲忙割的季节,生产队的人手严重不足,就把妇女当成了生力军来使用。孩子的妈妈正是受命于这个危难之时,再次当上了妇女队长,带领几十名男女劳动力下地干活,成了“打头的”。在旧社会,打头的就是领着伙计干活的,新社会把打头的封为组长,社员还是把他叫做打头的。她当了打头的,生产队每一天多给她记一分,一年300多分只不过值一二百块钱,但也是“不小”的收入吧。

眼看孩子一天天地长大了,念书的费用也与日俱增,这样混下去无疑是“坐以待毙”。1978年秋,公社领导以照顾干部家属为由,她去社办企业公社的服装厂上班了,每个月可以挣六七十元,一年就能顶上生产队两三年的收入。她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的钱,心花怒放,苦累全都抛在了脑后。

我们家离公社25里,她要起大早贪大黑地上下班。风和日丽还可以,顶风冒雪就苦不堪言了。每一天到家后都是一身汗水,但为了挣钱,总比死了猪流泪水要开心,也总比在生产队一年到头只能领回口粮和柴草要好。

服装厂的活计很累,赶上服装急需出厂更要打夜班赶任务,一个星期得有两三天熬夜。那时就不能回家了,只好住在厂子里,十几个人挤在5米长的土炕上,或者到附近的工友家里过那后半夜。这样,没家里的事和孩子就得有我照看了,天各一方,公私不能两全。有时候我也不能回家,下乡蹲点在村上,家基本就唱“空城计”了,扔下3个孩子吃得如何、睡得怎样,你就可想而知了。

1981年,服装厂在“大家拿,拿大家”的人祸中寿终正寝了,她也解除了奔波的劳苦,疲惫之躯还未来得及休整,忧虑之心又沉重了。因为家庭收入的逆转之势就迫在眉睫。就这么一项“额外的收入”,现在又“绝源”了,相当于塞翁失马,但不知道是福是祸……

  2  我的一家(夜行百里)(6)

2我的一家(夜行百里)(6)

服装厂倒闭了,欠下一大堆工人的工资,就以成衣按市场零售价顶替,不管你什么适用不适用的。工人只好手拿一大堆服装到集市上去销售,成了服装厂尽心尽力的义务销售员。我家得到的是10来条清一色的蓝色裤子,没有一条适合家里人穿用的,卖又卖不出去,只得将就穿了。父母、我们和兄弟妹妹出出进进全是一个颜色一种制式,犹如某行业的行服了。自己都觉得好笑,还得向不知情的人做个解释,否则就有偷盗之嫌。

没下岗前,她在服装厂负责质量检查和组织生产,队服装生产和管理及工艺流程谙熟,工作上也很投入。现在突然间刹车,有点茫然失措无所事事,更觉得无路可走,整天呆在家里忧心忡忡。

那一天,忽然有一家私营服装厂的老板登门来聘请她做厂长,塞翁失马后果然有了意外的福分。

老板是邻村的,我们认识,他姓宋名佐英,是解放前这里名绅宋钦侯的孙子,排位老三,人称宋老三。

宋氏服装厂鼎盛之际有几十号人从业,乡内外很有些名气。由于缺乏管理人员,效益一直不是很好。公社的服装厂一解体,倒是成全了他和她,就近的技术工人也纷纷投到他的麾下,宋老三的企业正蓄势待发。

她重操旧业,负责企业的生产和产品质量。宋老三出手大方,给她每个月150元的工资,是原来企业的一倍。

宋老三大有其祖父的遗风。他手里有了钱,不思企业的管理与发展,整天和一帮食客泡在酒桌上推杯换盏,猜拳行令,以示仗义,好像自己就是孟尝君。

宋老三最大的特点除了嗜酒,就是嗜书,都如命。他看了很多的书,古今中外无所不及,他看书就像小孩看连环画那样入迷,你抢都抢不下来。有时候他怕别人打扰他看书,竟然爬上房顶看书,一看就是半天,不许别人打扰他。等他看饿了下得房来时,所有生产上的事已经耽搁多时了。该他表态的事,你找不到他;去沈阳本该一天办好的事,他三天也办不完。酒喝足了才想去办事,头又涨腿又软。就这样,大好的时光和机会白白地流失,一次次地一闪而过。不到二年,好端端的企业被他自己泡黄了。欠下工人的工资很少有人去向他讨要,要不来还得惹一肚子的气,只好自认倒霉。

宋老三总算在破产之后给大儿子办完了婚事,老两口子领着女儿和小儿子背井离乡去了新城子区居住。所以这样,一来可以躲债,二也是为一家人谋个生路。这会他倒是勤快了,起早贪黑地卖起了血豆腐,无奈浪子回头为时晚矣。不久,他得了重病不治身亡客死他乡。听到他的噩耗后,我和孩子的妈妈去看望抚慰他的遗孀。她泣不成声,后悔当初没有听我的劝告。

当初,宋老三把生产和质量管理交给了孩子的妈妈,而销售和财务已对外联络交给了一个下乡的知识青年。这个人心计甚多,又身在曹营心在汉。一来二去,所有的企业机密,全都被她了如指掌并为己所用。此时的宋老三成了一具枯死的躯壳,她却借机壮大了自己,进而取而代之。也就是说,这个企业没有死去,而是换了一个姓名,依然走宋老三原来疏通好了的渠道。

宋老三为人豪放豁达更是血性,缺少的是身体力行和任人唯贤。他之死令人怜悯又使人叹息。我们空有辅佐之心同情之意,只是难以越俎代庖,也是鞭长不及马腹。

孩子妈妈再次失业不那么处心积虑了,久经的磨砺使她对就业下岗的轮回已成为司空见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