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江山风雨情 > 第21章

第21章



这些年来,朕被满清扰得昼夜不宁,有了你平夷三策,大明中兴有望。朕欢喜之至!”袁崇焕揖首称道:“上有圣君,下才有良将。微臣这些战法,件件都要仰仗天恩哪。”

崇祯满意地说:“朕明白你的意思。袁崇焕听旨。”袁崇焕跪下。“朕令你为蓟辽总督,领兵部尚书衔,赐蟒袍玉带及尚方宝剑,统领北疆三十八万兵马及所有文武官员,并授予你临机专断及先斩后奏之权!”袁崇焕激动叩首:“臣遵旨!”

“朕盼望你不负天恩,早日平定辽东。”

袁崇焕当即道:“臣保证在五年之内平定辽东!”此言一出,崇祯大喜过望:“五年?……好!好哇……家贫出孝子,乱世见忠臣!爱卿哪,你路途辛苦,先回去歇歇,晚上朕要大摆宴席,为爱卿洗尘。”

但是,侍立在旁的王承恩却大惊失色,甚至失手落下的折扇。

第六章  袁崇焕复出(五)

宫道内,王承恩伴随袁崇焕行走。袁崇焕显得意气风发,王承恩却是步履沉重。王承恩道:“老夫恭喜袁总督。今日起,除了皇上之外,袁总督便是天下第二人了。”袁崇焕惶恐地说:“在下不敢。天下第二人,只能是您王公公。”

“我不过是皇驾前的一个奴才。而袁总督所处的位置,早已盖过了我。”王承恩说,“过去,老夫遭百官们骂。今后,该轮到袁总督挨骂了!”袁崇焕微笑着说:“要想做事,

哪有不挨骂的。做得事越多,骂声也就越多。”

“袁总督有准备就好。还有一件事更重要……”王承恩看了他一眼,缓缦地说,“皇上给予的一切,皇上一句话可就又收回去了。”袁崇焕的神色已不似前,仍然故作镇静地说:“这个嘛……在下十年前就体验过了。万历朝时,万历皇上授我辽东总督。到了天启朝,天启皇上一句话就将我打做阉党、贬为废员,什么都扒干净了,只留下一颗脑袋。”

“当今皇上不是万历,也不是天启。”王承恩说,“当今皇上要收回总督大权时,只怕连脑袋也不会留下!”袁崇焕面露不安,沉呤着,问:“王公公,方才龙廷应对时,在下是否说错了话?”王承恩叹了口气,说:“袁总督的‘平夷三策’大受圣宠,句句都对。但有一句话,虽然没说错,会不会说过了呢?”看着袁崇焕询问的眼神,王承恩说:“就是最让皇上开心的那句话,‘五年平定辽东!’”袁崇焕一惊,沉呤不语。

王承恩紧追不舍,又问:“皇上没有生疑,但老奴斗胆替皇上生了点疑问。敢问袁总督,您做得到吗?”袁崇焕沉呤良久,终于说:“做不到……御前应对时,在下为了解皇上忧虑,讨皇上欢心,才那么说的。在下现在也有些后悔。”“敢问袁总督,如果五年不行,那您几年才能平定辽东呢?请赐老夫一句实话。”

袁崇焕三思,许久后,说:“大约八到十年。”

王承恩也就不再说话,两个人默默向前走,过了一会,王承恩又停下来。“谢袁总督信任。可老夫还有一事不解。”王承恩说,“御前应对时,您今日为何不向皇上要军饷?没有银子,您的‘平夷三策’岂不都是水中月镜中花!”袁崇焕长叹一声:“在下何尝不想要银子啊!只是宁远刚闹过兵变,国库空虚,在下不便立刻向皇上要啊。”王承恩说:“看来袁总督没有老奴脸皮厚。这么着吧,此事你不必开口,老奴帮你要。”

袁崇焕大喜,深深一揖:“谢王公公。”

远处,周延儒与洪承畴默默地看着王承恩送袁崇焕走过。周延儒眉头一皱,匆匆进入内阁签押房。

王承恩回到乾清宫,只见崇祯仍在踱步叹赏,口中不断念叨:“良将良将,得一良将,胜过百万雄兵啊!袁崇焕真是忠勇之臣……是不是啊……”崇祯见王承恩入内,得意地问他。

“是……”王承恩略显得迟疑地回答。崇祯觉察出王承恩异样,转过身来,看着他,问:“怎么了?”“老奴担心,袁崇焕忠勇有余,诚信不足。”崇祯眉头皱起来。王承恩秉报说:“老奴送他出宫时,直言问了他,他也实话实说了。五年之内,他并不能平定辽东。”

崇祯一怔,缓缓地问:“那需要多少年?”“妥当一些,大约需要八到十年。”崇祯欣慰地说:“这也行啊。辽东是大明半壁呢,能在八到十年平定,足矣!”

“可老奴担心,即使八到十年,他也未必能平定……”崇祯忧虑又起:“怎么?莫非袁崇焕老了,不再是皇太极的对手?”王承恩说:“袁崇焕肯定能抵挡皇太极。可他最担心的,是皇上能否忍痛支持他。”“朕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当然全力支持他!”崇祯看看了看语气怪异的王承恩,说,“你这‘忍痛’二字什么意思?”

“军――饷。”王承恩一字一顿地吐两个字,又注意了一下崇祯的神色,说,“秉皇上,辽东的军饷,每年不下于三百万,七八年下来,国库难支。”崇祯眉头皱得更紧了,他沉吟了一会,断然道:“传旨,辽东军饷,由朕亲自调拨。首批三十万,着即从皇银内帑中发出!”王承恩大感欣慰,不由地跪下给崇祯叩首,颤声道:“谢皇上。”崇祯奇怪地问:“咦,朕给袁崇焕军饷,你叩什么头?”

王承恩含泪激动地说:“皇上和以前不一样了,老奴是替皇上高兴哪!”

周延儒进入签押房,坐到洪承畴案桌旁,摇头长叹:“果然不出我所料,袁崇焕已经是王承恩同党了。袁崇焕进京当天,既没有向兵部报到,也没有拜访任何京城好友,独独私访了王承恩府。”洪承畴装聋作哑:“哦……是么?”周延儒道:“更有趣的是,在王府门口,王承恩故意拒见,之后却跑到小茶馆里与袁崇焕密谈。”

洪承畴仍然装聋作哑:“哦……是么?”周延儒正色道:“洪大人,你不必装糊涂!王承恩与袁崇焕,一个是内臣,一个边疆大吏,他们如勾结到一起,朝廷断无宁日!”洪承畴这才收起装聋作哑,认真地对周廷儒说:“周大人,在下到要劝您一句,别和王承恩斗,您斗不过这个人妖的。”

周延儒正声道:“皇上已授予我暗察密报之权,我是奉旨制约王承恩。”洪承畴一叹,说:“周大人哪,你侍候皇上才多少年?王承恩侍候皇上多少年了?到了关键时候,只怕皇上抛弃你而不会抛弃他……”

第六章  袁崇焕复出(六)

鲁四将宋喜引领入内。王承恩仿佛没看见宋喜似的,自顾饮茶,一言不发。

宋喜低声道:“王公公交待的差使,小的办妥了。上月十五夜里,晋见皇上的是周延儒;十六日夜里,晋见皇上的仍是周延儒;十七日夜里,晋见皇上的还是周延儒。”“就他一个,没别人?”王承恩似乎恍然大悟:“哦……宋喜呀,这差使办得好。回头到鲁四那里支银子吧。”“谢王公公!”

“还有件美差要辛苦你。宫门外头已经备好了三辆马车,你必须亲自护送。后天正午,将车上的货物完整无缺的送到宁远城,面交蓟辽总督袁崇焕。”王承恩吩咐说,“记着,你既不能早到,也不能迟到,必须在正午时分到达。”

宋喜诧异,问:“小的不明白,干嘛非在正午时分呐?”王承恩说:“你不必多问。这差使办好了,袁大人肯定重重赏你。”

城楼上,袁崇焕高居帅椅,点将阅兵。帅座畔架着那柄尚方宝剑。四周,旌旗迎风,刀枪排立。随着一声声巨吼,众将军依序参拜袁崇焕:

――宁远卫总兵官祖大寿,拜见大帅!

――关山镇总兵官韩子玉,拜见大帅!

――八里屯总兵官朱可望,拜见大帅!……

驿道上扬起大团灰尘,三辆满载木箱的马车正在轰隆隆向前飞驰。

驭手大汗淋漓,不时挥鞭策马:驾驾……

旁边,宋喜骑在一匹马上领着众护卫也在奔驰。他看看日头,急了,大喊:快快!娘的,来不及了……

众将军还在参拜:

――山南卫总兵官鲁大为,拜见大帅!

――北海子总兵官刘铁柱,拜见大帅!

――宁远卫标统吴三桂,拜见大帅!

袁崇焕看了吴三桂一眼。微笑:“闯宫夜报的,就是你吗?”吴三桂:“正是末将。”

“不错……”话音刚落,袁崇焕又突然变色,问:“前屯卫总兵官吴襄,为何不到?”吴三桂暗惊:“末将也不知父亲为何不到……”

袁崇焕严厉地:“本帅刚刚上任,吴襄就没有到位。着察明原因后,依军法严办!”

旁边的副帅道:“遵命。”

驿道,马车仍在急奔。突然,一匹马累倒了,口喷白沫,倒地不起,马车差点翻掉,不得不停下来。

宋喜看了看日头,再看看不远处的宁远城,高声下令:时辰到了!撂下马车,扛着箱子朝城楼跑。快!

宋喜跳下马,带头扛起一只沉重的箱子,奔向城楼。

众护见状,也一人扛起一只木箱,跟着宋喜朝城楼奔去。

宁远城楼,袁崇焕巡视众将,动情地说道:“列位弟兄,你们随本帅征战多年,都是从兵勇里杀出来的将军。十年不见了,本帅想你们想得好苦哇!今天,终于又聚到一起了。”祖大寿叫着:“袁督师重返帅位,弟兄们都高兴的噢噢叫啊!”众将一片声嚷着:“是啊!……又到了咱们建功立业的时候啦!……清兵末日到啦!……”喊声中,众将个个意气风发,摩拳擦掌。

袁崇焕威严地:“弟兄们,本帅已向皇上立下军令状,五年之内平定辽东!”

众将闻言震慑,顿时一片寂静。

副帅小心异异地:“大帅雄心万丈,末将等愿意奋战!但是……平定辽东的关键是军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