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智者人际 > 第19章

第19章



比如,一味地盲目效仿,反倒弄巧成拙,东施效颦的故事可为佐证。今天有的女人在穿戴上盲目跟风跟潮,实际上可以称得上是当代东施。比如“蹬腿裤”,本来穿上可以显出女人的苗条和曲线美,在其流行的时候,我就看见有的女人也穿着它招摇过市,但却展示的是腿上一个个肉疙瘩。

《太平广记》中有一则故事:一丈夫看见妻子烧火做饭的样子,不禁诗兴大发,就作了一首诗:“吹火朱唇动,添薪玉腕斜,遥看烟里面,大似雾中花。”邻居妇人知道后,很是羡慕,也不顾自己长得是如何不中看,也非要缠着自己的丈夫作诗给她,丈夫拗不过,只好也仿作了一首:“吹火青唇动,添薪黑腕斜,遥看烟里面,恰似鸠茶。”你说这是何苦。想来这夫妻二人平时关系恐怕就不甚融洽,否则丈夫不会如此糟蹋自己的女人,即便她长得丑。女人的不自知,反倒给了丈夫一个出气作贱的机会。

人要知道自己、了解自己,还要知道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什么优点和缺点,自己应该走什么样的路,适合干什么等等,也就是说人要找准自己的社会角色定位。

《太平广记》中还记载了这样两则故事:一监察御史文笔不行却爱好写文章,人家奉承他两句,他就拿出一部分工资请客。他老婆劝他说:你对文笔并不善长,一定是那些同事在拿你寻开心。这位老兄想想是这么回事,就再也不肯出钱了。其他御史感觉到了,互相嘀咕道:人家后面有高人,不能再玩了。还有一位就不是这样了,作诗作得臭,别人刻意称赞来嘲弄他,他还当真了,杀牛置酒来招待人家。他老婆知道他那两下子,哭着劝他。没想到这位老爷以为是老婆在嫉妒他,竟然感叹道:“才华不为妻子所容!”

前者虽不自知,一经人点拨,便幡然悔悟;而后者乃病入膏肓,竟连老婆也信不过,以为自己实在了得,所以愈加可笑可悲。老婆劝他竟至于哭,可见对他这毛病早就看不过眼了,而且深为丈夫被人耍笑而耻辱。旧时代的女人是没有地位的,除了哭实在也没有别的法子,要是现在,恐怕就要骂一声“你这个蠢驴”,然后迳奔法院离婚了。

人都喜爱听好话、奉承话,不自知的人听到好话、奉承话,信以为真,飘飘然,觉得自己好伟大,他没有考虑在这些话的背后,说这话的人的目的是什么。《战国策?齐策》中的邹忌就很有自知之明,没有被旁人的吹捧搞昏了头,他说:“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这里,他把吹捧者的内心揭示无余,因此也就不会被“妾”和“客”所涮。

据说在阿尔卑斯山的入口处,就写着  “认识你自己”这样一句警语,让人们永远记住这句话。因为只有认识了你自己,你才能变得睿智,你才能胜不骄、败不馁,才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踏踏实实过自己的人生。

第42节:同情他人

阿那律是一位精进的修道者。

他专心诵读经文,时常通宵不睡觉。  因为过度疲劳,所以眼睛瞎了。他虽然伤心,却不颓丧,反而更勤奋学习。

有一天,他的衣服穿了一个洞,便自己动手缝补。后来线脱了,他又看不见,十分狼狈。

佛陀知道阿那律的困难,便来到他的房中,替他取线穿针。

“是谁替我穿针呢?”阿那律问。

“是佛陀为你穿针。”佛陀一面回答,一面为他缝补破洞。

阿那律感动得流下泪来。

“同情别人,帮助别人,是我们应有的责任。”佛陀教训大家说。佛陀以身作则,给大家一个好榜样。弟子们知道了,十分感动,都互相勉励,互相帮助,为大众服务。

《阿那律穿针》

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之一,在以“和为贵”为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基本精神所体现的道德关系上,有力地维护着绵延数千年的中华民族的和谐统一。扬弃传统伦理道德观中夹杂的封建宗法成份,实现其中伦理关系在道德上的义务的要求,反映人们对和谐、融洽环境的追求。

如今发展市场经济,讲究的经济生活中的竞争,也离不开“助人为乐”美德的弘扬。这个  社会会出现有些人在某些方面发生工作或生活的困难,会出现比较贫困的人群,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也会出现相当数量的下岗失业者,这些人群都需要别人伸出援助的手。

助人为乐,一方面反映了人们希望在经济活动、社会生活中处于互助、互爱、互帮的人际关系的情感意愿;另一方面体现了人们对自己与他们良好社会关系的追求。“助人”以后,既帮助了是一种价值实现,体现了一种自尊。邓小平同志所极力推崇的党的优良传统中的“先人后已”、“自我牺牲”、“大公无私”精神,与我们今天所提倡的助人为乐的美德是完全一致的,这些都应成为在改革开放的新的社会历史环境中的时代精神。

但是,一个人总让周围的人感到对别人的事情过分关心,也不分“份内份外”,这或多或少有“干涉他人内政”之嫌。久而久之,别人也会不分什么事情,一概对你“敬而远之”。隔阂由此而生。替别人做主助人为乐本是应该大力提倡的美德,这一点毫无疑问。但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喧宾夺主的情况却属于一大忌。自己揣度他人的心意并帮助出谋划策不失为一种高超的交往技巧,但这种情形下个体的独立性同样很重要,需要予以充分的尊重。有时过分的热心可能扭曲了双方正常的关系,值得警惕。

第43节:用心中明月照亮他人

良宽禅师住在山脚下的一座茅棚里。

一天晚上,小偷光顾他的茅庐,结果没有发现一样东西值得去偷。这时良宽从外面回来,碰见了小偷。他平静地对小偷说:“你也许是长途跋涉而来,不该空手而归。就把我身上的衣服当礼物送给你吧。”说完脱下衣服,交给小偷。小偷不知所措,便拿了衣服溜走了。良宽赤裸着上身坐在门前的石台上,望着一轮皎洁的明白,心里沉吟道:“可怜的家伙,要是可能的话,我愿意把这美丽的月亮也送给他!”

夜色退去,天渐渐亮了。禅师走出茅棚,来到石台前。他刚要坐下,忽然发现昨夜赠给小偷的那件衣服,竟被折迭得整整齐齐,放在石台上。良宽禅师用自己的慈悲心肠感化了小偷。他送给小偷的,不仅是一件衣服,还有一轮明月。

《良宽禅师》

这明月就是善念,就是觉悟正道。唯有自己心中有明月,清彻晶莹的月光才能照彻他人的心灵。很多人常认为要用道理、方法来感化他人,因此有了“感化院”、“感化教育”等,希望感化那些“不知是非好坏的人”,但如果自己没有足够的智能与充分的慈悲,不能以身作则,想要感化谈何容易?

感化他人是不可靠、不容易的,感化自己虽然也不容易,但自己最应该感化的其实正是自己。因为自知做得不够好而要惭愧,做错而要忏悔。惭愧是希望能做得更好些,忏悔是期望不要再犯错。

我们都希望社会能平安、人心能安定,而没想到自己如何自处,总认为环境里其它人都变成好人,自己就安全了。我们通常不是“无我”而是“忘我”,忘掉了自身的责任与义务,而以种种的道理、标准期待他人。我们往往会拿着“经典”、“道德”或“佛法”要来教化他人,或是度量别人是不是够标准,倒是遗忘了自己是不是也够标准。佛法是要拿来自己用的,而不是拿来量人的,只有从自己做起是最可靠。以智能来处理事、用慈悲来对待人,自然能感动他人。

要真诚的去关心他人的感受,思考模式,与在乎的事,让他觉得被重视,记得,“要让他人感到被重视”,这是一而再再而三提到的观念,唯有先让人感到被重视,才能慢慢将你自己的事分享予他人。而赞美他人,就是一种关心的表现。如果今天有一个朋友生病了,不管是熟识还是点头之交,能在对方最需要关怀时,给予一个真诚的关心问候,是最珍贵的。而事后,也可以再多询问对方的病情有无好转,一点一滴的关心,相信能够给对方一个相当温暖的感动的。

而我们也常常会感激那些曾做些小小的温暖举动的人,虽然只是小事,但真正回荡在心中的那种感动与感激,是给你再多的金钱也无法找到的满足。所以时时关心他人的人,必能受人敬爱与欢迎。

用心,才能感动心。

第44节:务实为本,直面问题

从前,有这么个人。他有些学问,可是不管什么事,到了他那里,无论轻重缓急,他都要先问这问那,研究个没完没了,方才肯动手做事。

这一天,他不小心身上被射中了一枝毒箭。这枝箭的毒性很厉害,直疼得他发昏过去。人们把他抬回家里后,就要到外面去请医生,好让医生早些把这支毒箭拔除了治病。

可是,这个人死活不干。他对众人说:“别忙,别忙!我得弄清楚,到底是谁向我射毒箭呢?这些现在都一点不清楚。再说,那人到底是用什么弓射的箭呢?是大弓,还是小弓,木弓还是竹弓?弓的弦又是用什么料子做成的?是藤还是筋?箭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是芦苇,还是竹片?我非得把这些都搞得一清二楚、水落石出了,才能让医生来把箭拔掉。”

众人听了他的话,都觉得可笑。由于错过了治疗的时机,不久,毒性发作,这人就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