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智者人际 > 第28章

第28章



为一点点小事吵得面红耳赤,不值得。涉及到原则性的问题,你得学会技巧性的反击,以其人之道还制其人之身。如果你的上司不明真相,可以与其他人多作沟通,用舆论的力量来击倒对手。

第61节:师恩重如山

有一天,一条蛇的头和尾忽然争执起来,蛇尾对蛇头说∶“今天应该我走在前面。”蛇头说∶“我常常走在前面,怎么可以倒过来走呢?”蛇头和蛇尾各认为自己有理,相持不下。结果,蛇头就自管自向前走去,蛇尾却缠住了树牢牢不放。这样,蛇头走不动了,只得让蛇尾走在前面。不料蛇尾,因为没有眼睛,却走入一个火坑中,把这条蛇烧死了。

《头与尾》

老师和徒弟,应该互相敬爱。可是有些徒弟往往以为老师年迈了,应该由徒弟来做领导,不肯尊敬师长。徒弟年轻气盛,不懂规矩,没有经验,做事常常犯错误,使事情搞不好,反而受到很大的损失。

老师对于学生的期望,跟父母没有两样,每一个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成为有用之材。我们从小就歌颂老师是辛勤的园丁,老师是红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他人。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还要关心学生的课余生活以及心灵成长。老师那头上的白发就是多年积累的粉笔灰。每个学生每天跟老师相处的时间比跟父母相处的时间还要长,因此,老师其实是严父,也是慈母的象征。相信很多人在家里虽然很顽皮,但是在老师面前却表现得特别乖巧。活佛师尊对尊师重道就有如下训示:第一,体师之心;第二,达师之训;第三,效师之行;第四,行师之道;第五,了师之愿;第六,钦师之意;第七,继师之志。

作为新中国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不忘恩师的故事,更是给我们留下美谈,做出榜样。毛泽东青年时代听过徐特立先生的课。当徐特立六十寿辰时,他特意写信向徐老祝贺。信中说:“您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您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  建国之初,毛泽东尽管政务十分繁忙,仍忘不了他与徐特立之间的师生情谊。一次,毛泽东特地派人来到徐特立的住地,邀请他到中南海家中吃饭。上桌前,徐特立谦和地对毛泽东说:“你是全国人民的主席,应该坐上席。”毛泽东马上说:“您是主席的老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您更应该上坐。”硬是让徐老坐了上席。

尊师,是尊敬其人格和在行业中取得的成绩,而并非迷信老师。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尊敬师长,不代表连师长的缺点和不足也要全盘接受,相反,我们更应该提出自己的看法。

老师和学生之间,应该建立教学相长的关系。老师不要倚仗自己的身分,要学生处处服从,没有了自我;学生要尊敬师长,但是保留自己的看法。只有这种教学相长,才能让师生两方都得到长足的进步。

第62节:尊敬长辈

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叫做“弃老国”,人们认为老年人活在世上是多余的,是一种负担,省下老人的食粮来养活幼儿不是更值得吗?于是该国国法规定,家里不准养有老人,凡是老人,不论男女,一律驱赶至荒山僻壤中让其自生自灭。百姓虽不忍看见年迈的父母弃于深山给野兽充饥,但畏于国法,不得不服从。

当时,国内有一位长者与儿子相依为命,父慈子孝,家庭和乐。直到父亲年老之时,长者的儿子实不忍心让父亲流落野外,惨遭不幸,于是他想出一个办法,在屋后挖了一个地洞,偷偷把老父藏在里面,日夜奉养,所幸未被发现。

不久,“弃老国”遭受邻邦的侵犯,因为邻国也看不惯该国不近人情的国法,于是下了一道战书,里面提出四个问题,限三天答复,如不能回答,立即起兵攻战。国王赶快召集文武百官,可是谁也不能回答,国王焦急万分,只好四处张贴布告,征问国中智者,如能解答者当给重赏,这四个问题是:一,世上什么东西最宝贵?二,世上什么事情最快乐?三,世上什么味道最美好?四,世上谁的生命最长久?

榜文贴出去,两天过去了,还未见有人解答,直到第三天,忽然有位年青人,当众提笔写出了以下答案:一,信为第一财,二,正法最快乐,三,实语第一味,四,智慧命第一。

国王得到答案非常高兴,马上传召他进宫,可是邻国的使臣又提出一个问题来,他手拿一块真正的檀木,两头一般方正大小,他问大家:“这檀木,哪是头,哪是尾?”周王和众臣面面相觑,都不能回答,青年人立即去问他的父亲,老人告诉他说:“你去把檀木放在水里,那沉下去的是头,浮在水面的是尾。”使臣很满意,但他还有最后一个问题,他牵来两匹白马,完全一模一样,他问众人道:“这两匹马之中,谁是母亲,谁是儿子?”国王和群臣都不能区别,正在着急之时,青年人已从父亲那里赶来了,他立即回答道:“这很简单,只要拿一些草来给这两匹马吃,那自己不吃,却把草推向另一匹身边去的,便是母马。”

当使臣离去时,国王很高兴的对他说:“你的智慧使国家得到平安,请问这是你自己的聪明,还是有人教给你?”青年犹豫了一下,回答说;“是我父亲教我的。”国王很奇怪地问道:“他现在哪里?”“请大王恕罪,我与老父相依为命,我不忍心遗弃他,于是将他藏在家里的地洞里,这所有的答案都是他老人家告诉我的。”

国王感到非常惭愧,他后悔地说道:“都是我错了,难得你有这样一片孝心,奉养老父,幸亏他救了我们的国家,我要赶快传旨全国,恢复敬老养老的制度。”从此该国敬老尊长,成为最有孝道的国家。

《弃老国缘》

联合国确定1999年为国际老年人年,主题是:“建立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建立“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的重要前提是代际和谐。两代人之间无论是社会的还是家庭内的[奇Qisuu.com书],都要相互依存,相互帮助,以实现不同代人的共同利益。老年是人生的一个阶段,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关心老年就是关心自己的未来。生命的历程才是子女献给老人最大的爱。

甲骨文中的“孝”是一个会意字,由儿子用头承老人手行走。意思是人老了,行动困难,应由子女扶持。后来人们对孝道的解释逐渐具有两重性。

古人对孝道的解释有合理的一面。孔子认为,孝是一切道德的基础、至善的美德。一个能事奉双亲的孝子平时要以最诚敬的心情去周到地照顾父母;任劳任怨地服侍父母,精心照料;父母过世时,要以最哀痛的心情来追思父母。  “父子之道,天性也”,父亲的培养、教育儿子,儿子奉养、尊敬父亲,这是人类自然的天性。《增广贤文》有“羊羔尚有跪乳之恩,乌鸦也有反哺之义”的警世恒言。动物尚且如此,何况人类这一高级动物?孔子认为,在一切生灵中唯有人最为尊贵,在人的所有行为中,孝最伟大,而在所有的孝行中尊敬父母是最为重要。子女的孝敬是对他们一生辛勤劳动的报答。孟子进一步提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主张。意思是说,不仅要尊敬自己家的老人、爱护自己家的孩子,而且同时要尊敬和爱护别人家的老人与孩子。

孝道不仅对家庭生活而且对社会生活也有积极意义。孔子说,礼说到底就是一个敬。敬是人与人相处的润滑剂,只有尊敬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敬。“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意思是说,一个懂得热爱自己父母的人,就不敢厌恶别人的父母;一个懂得敬奉自己父母的人,就丝毫不敢怠慢别人的父母。“教民亲爱,莫善于孝。”

发展中国家普遍注意保持敬老传统。日本、印度和韩国与我国一样实行  “子女必须尽孝道”的政策,鼓励赡养照顾老人。新加坡等其它一些国家正在考虑实行类似的办法。香港和台湾在现代化过程中也十分注意传统伦理道德的宣传,许多电视和文艺作品中都强调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值得我们借鉴。

第63节:与小人相处

以前有位国王,统治着一个疆域辽阔的国家。他有一个太子,名叫法施。法施太子性格纯孝,行为规矩,从来不做非礼之事,办起事来小心谨慎,很注意防备瓜田李下之类的嫌疑。

有一次,法施太子由丞相带领去拜见国王的宠妃。太子进退一切按规矩办,一点也没有失礼的地方,但国王的这个宠妃,却是个脾气暴躁、性格淫荡的妇人。她看见太子相貌堂堂、唇红齿白,不禁动了邪念,伸手就把太子往怀里拉。太子吓坏了,使劲把手挣脱,拉住丞相说:“快跑!快跑!”一不小心就把丞相的帽子给碰掉了。

原来丞相是个秃头,平日全凭帽子遮羞,以便在女人面前装风流。太子把他的帽子碰掉,露出大光头,惹得宠妃哈哈大笑,丞相觉得很丢脸,恨死了太子。所以,太子虽然逃掉了,却得罪了宠妃和丞相两个人。

太子走后,宠妃越想越生气。当天晚上,就哭闹着对国王说:“我哪怕再低贱,毕竟是大王的妻子,太子竟然敢对我动手动脚的,有非份之想。大王要是不惩治他,我绝对不依!”

国王说:“我这个儿子品行高洁,非礼勿行、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为。人人都赞他是个少有的君子,他绝对不可能干这种事,你不要胡说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