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真本事来自好观念 > 第29章

第29章



同时,也因为他除了别人要他天天做的工作以外,并不想学习任何事情。

以下的寓言故事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有人问起两个在一起工作的人,他们正在做什么,其中一个回答:“我正在砌砖块。”而另一个答道:“我正在建造一座大教堂。”

了解一件工作或是产品,可以增加热情。著名的记者塔贝尔说过,她有一次花了好几个星期,为撰写一篇五百多字的文章搜集资料,虽然事实上她只用到资料的一小部分。她解释着说,那些没有使用的资料,将会变为她一生的宝藏。由于她所知道的东西比写这篇文章所需要的更多,所以她能够写得更轻松、更有自信,以及更具权威感。

本杰明·富兰克林年轻时就懂得如何运用这个技巧。那时候他在一家臭气冲天的肥皂工厂里打杂,由于他十分认真地学会了整个肥皂的制造程序,所以对于自己为成品所做的微小贡献,也感到相当的自傲。

第48节:替自己加油打气

工厂训练推销员的时候,也会把产品的制造细节告诉他们,虽然,这些知识在推销的时候很少派得上用场。但是,对自己公司产品的彻底了解,使得推销员对顾客推销的时候能够更具热情且更容易说服人,进而也造就了更好的销售量。

我们对任何一件事知道得越多,就会对它产生越充沛的热情。所以如果你对自己的工作不够热心,就该找出原因。很可能是因为对自己的工作知道得不够多,或是不了解自己对整个程序所做的贡献。

◎订出一个自己可以完成的目标

一个人必须固定他的“视野”,如果他立志要成功的话。他必须知道他正在为了什么目标而工作,然后他才可能锲而不舍地完成它。一个清楚自己目标的人,就不会因为挫折和失败而泄气了。本杰明·富兰克林写道:“让每个人确实认识他的工作或职业,而且耐心地做着,如果他想要成功的话。”

英国诗人柯立芝是这方面的反面教材,他遗留给后代的诗作大部分都是未完成的。他用自己的天赋与才能是可以完成一篇传世诗作的,可他却白白浪费了这一机会。他生活在一个不真实的梦幻世界里,在他死后,查理·莱姆写信给其他朋友时说:“柯立芝死了,听说他留下了四万多篇有关形而上学和神学的论文,但没有一篇是完成的!”

你必须确立自己对未来的希望,弄清楚你的目标和衡量的标准,并试着去努力完成明确的目标,而不要让人生充斥着那些模糊且不可能成功的白日梦。

◎天天替自己加油打气

许多相当成功的人都发觉这是个培养热情的好方法。新闻分析家卡特本说,当他年少轻狂,还在法国当推销员时,每天走访一户又一户的人家,每天出发以前都要对自己说一番勉励的话。

魔术大师荷华·索士第常在他的化妆室里跳上跳下,一次又一次大声喊道:“我爱我的观众。”这是他演出前的热身运动,为的是使自己精力充沛,然后他才走到舞台上,向观众展现一次又一次充满活力和愉快的表演。

若你想充满活力的话,不妨每天早上对自己说:“我爱我的工作,我将要把我的能力完全发挥出来。我很高兴这样活着!我今天将要完完全全证明自己存在的意义。”

◎训练自己“为别人服务”

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人,工作时一只眼睛注视着时钟,另一只眼睛则注视着他的薪水,这样的人在办公室里必定常常感到厌烦、懒散,而且事业绝不会成功。

“为别人服务”会产生热忱,许多有能力的人选择低薪的社会服务,而不去从事比较合适的职业以赚取更多的钱,这就是例证。

一个现代人的成功离不开众人的合作和支持,单打独斗也许会获得暂时的成功,但最后都会失败。最好是让大家都伸出愿意帮助你的双手,而不是把他们的脚伸出来绊倒我们。而只有你先产生“为别人服务”的想法,才能期望能收到这样的效益。

◎结交热心的朋友

爱默生说:“我最需要的,是有个人来使我做我能做的事。”"奇-_-書--*--网-QISuu.cOm"

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没有办法控制自己的工作环境,但是我们可以尝试培养活力和结交朋友,让自己的生活更丰富些。如果你希望自己充满热忱,就要设法能认识那些对生命充满活力而且清楚地活着的朋友。每一个团体都有这种人,要把找出这种人当作你的职责,并且主动和他们交往。

另一方面,就是要避免和那些闷闷不乐的人交往。那些缺乏热情,那些把他们的脚步和心思消磨在天天一成不变的例行工作上的人,请你少和他们来往吧!

◎强迫你自己热情地工作

如果这样做,你将会变成一个充满热情的人,改变原本枯燥的生活模式。

威廉·詹姆斯教授早就在哈佛大学里教导学生这门生活哲学了。“如果你想要得到某种情绪,例如快乐,”詹姆斯说,“你就当作你已经有了这种情绪那样地工作着,而假装你已经有了这种情绪,就必定会使你真的拥有这种情绪。如果你想要快乐,就会快乐地工作。如果你想要痛苦,就会痛苦地工作,如果你想要热情,就会热情地工作。”

好观念基本功

还是那句老话:“别指望环境因你而改变,得改变的是你自己。”若觉得生活总围绕着一些无趣的事物,可别怪罪他们,都是因为你自己无趣、沉闷消极!让自己变得更热情,不仅能发现其他人看起来可爱多了,连世界也会跟着变了呢!

45习惯是创新的头号敌人

满足于现状,就不会渴望创新。

人生瓶颈是指一个人遇到的关卡,上不能上,下不能下,进不能进,退不能退。这时候怎么办?惟有创新才是出路。

很多人不敢创新,或者说不愿意创新,是因为他们头脑中关于得、失、是、非、安全、冒险等价值判断的标准已经固定,这使他们常常不能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

举一个例子,假如有一个人有100%的机会赢80块钱,而只有85%的机会赢100块钱,在这种情况下,这个人极有可能会选择最保险安稳的方式选择80块钱而不愿冒一点险去赢那100块钱。但如果换反面来假设这个问题,一个人有100%的机会输掉80块钱,另外一个可能性是有85%的机会输掉100块钱。这个时候,人们都会选择后者,大胆赌一下,因为还有15%的机会,说不定根本不会输。

第49节:习惯是头号敌人

这个例子使我们明白,平时我们之所以不能创新,或不敢创新,常常是因为我们从惯性思维出发,以致于顾虑重重,畏首畏尾。而一旦我们把同一问题换一个方向来考虑,就会发现很多新机会等着我们大显身手。

其实许多十分有创意的解决方法都是来自于换角度思考问题,在看待同一件事时,从反面来解决问题,甚至于最顶尖的科学发明也是如此。所以爱因斯坦说:“把一个旧的问题从新的角度来看,这完全是成就科学进步的主因。”

著名的化学家罗勃特·梭特曼发现了带离子的糖分子对离子进入人体是很重要的。他想了很多方法来求证,都没有成功,直到有一天,他突然想起何不从有机化学的观点来探讨这个问题,终于最后实验成功了。

一个在平凡生活中追求财富和梦想的普通人,换不同以往思考问题的模式所取得的成效,并不亚于科学家们的新发现。

其实我们常常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训练自己换个角度想想问题。比如说,一个年轻的妈妈想让刚买的婴儿床和自己的大床并在一起,这样就可以省去夜里的担心和麻烦。结果,在她想拆除小床的护栏时遇到了麻烦。她想按照床的设计,保留一个可以上下伸缩的移动护栏,而拆除那个固定的护栏,可是那个固定的护栏有着支撑床的功能,若拆掉,整个床就散了,这件事只好不了了之。

直到有一天,这位妈妈站到床的另一面,她才突然发现,若将小床和大床靠在一起,即使没有移动护栏也无所谓,而拆了移动护栏以后,小床依然牢固,这个问题就得以解决了。如果她不走到床的另一面,她可能永远看不到这一点,而使自己陷入烦恼。

在现实的生活中,当人们解决问题时,时常会遇到瓶颈,这是由于人们只停留在同一角度思考的缘故,如果能换一换视角,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换另一面考虑问题,情况就会改观,创意就会变得有弹性。记住,任何事情只要能转换视角,就会有创意出现。

要想真正发挥创新潜能,除了要有敢于尝试与创新的勇气,还必须精心地培育你的创造力。以下列出的,是许多成功人士常用的方法。

◎及时记录下来一些想法

其实,在创新领域里,从来就不存在“馊主意”这个词汇。三年前你的某个想法也许不合时宜,而三年后却可以成为一个绝佳的点子。而且那些看来荒谬怪诞的想法,也许往往更能激发你的创造力。

如果你能及时地将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那么,当你需要某些刺激时,就可以从回顾之前的想法着手。这样做,并不仅仅是给旧想法一个新的机会,更是一种重新思考、重新整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你就可以轻易地勾勒出创造性高的新计划。

◎自我反问

如果不问“为什么”,你就不会有创新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