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风云人物汉武帝 > 第18章

第18章



他说:“臣听说用兵的人能够以饱待饥,以治待乱,以逸待劳,这样才能够每战必胜,伐国破城,坐而制敌。这是圣者用兵的原则。臣又听说,衰止的大风吹不起羽毛,力量用尽的强箭穿不透薄薄的鲁缟。有盛必然有衰,有朝必然有暮。现在要动员所有的军队轻易进攻,长驱深入,很难立功的。这是因为所有的军队一起前进,就会互相妨碍,分开前进又会前后脱节。前进得太快,粮草又跟不上,前进得太慢,就会丧失战机。这么多的人马,如果没有充足的粮草,走不到一千里,人马便会没有吃的。像这种情况,正好像兵法书上所讲的‘遗人获’,就是把好机会都给敌人送去了。是否还有别的妙计,可以擒住敌人,这就是我所不知道的了。不然的话,臣看不出深入敌境会有什么利益。所以臣认为要在出击匈奴的问题上慎重考虑。”

韩安国这时的口气已经不像最初那样强硬了。他也知道汉武帝已经早有反击匈奴的计划了,所以极谏之后,见事不济就很快做出了让步。

王恢进行了一番补充,他对汉武帝说道:“经霜的草木很怕风吹,如镜的渭水可以照出形影,有头脑的人不会受到言语的扰乱。现在臣所说的进击匈奴不是深入敌境,而是把单于引诱到边境上来,我们选择精锐的骑兵和强健的士兵,设置埋伏,做好准备,利用险要地形,加强警戒。我们的阵势一旦确定下来,左右前后都有兵力,包管可以擒住匈奴的单于。”

这是一场激烈的针锋相对的辩论,主战派和主和派都充分地列举了自己的理由,辩论进行得比较深入,汉武帝从这次和战辩论中找到出兵反击匈奴的理论依据。他一开始就给这次辩论定下了主战的调子,王恢又强调了反击的好处和诱敌的必胜结果,所以汉武帝理所当然地拍板决定采纳王恢的建议,准备以武力反击匈奴,而且不准备长途跋涉,要设计让匈奴人自投罗网。那么,大行王恢到底有什么样的好计策呢?

设伏马邑与断绝和亲(1)

大行王恢向汉武帝汇报的伏击计划是雁门马邑的一个土豪叫聂壹的给出的主意。

公元前134年,即第一次和战辩论之后,主战派没能如愿以偿,但也得到了一部分下层人民的支持。雁门马邑(今山西北部的雁门一带)的土豪聂壹也是反击匈奴的积极支持者。他听说主战派在第一次辩论中受挫,就自己谋划了个主意,到京城里找到主战派的代表大行王恢。

聂壹对王恢献计说:“匈奴虽累犯北郡,但一直还是和大汉和亲。他们不会怀疑我们有突然反击的军事计划。我们只要把他们的主力引诱进来,用精壮的伏兵袭击,一定能打它个措手不及。”王恢听了之后很受启发,这才向汉武帝汇报,因此有了第二次和战辩论,大行王恢取得了汉武帝的支持。下面就是王恢和聂壹的具体行动了。

王恢先派聂壹带着货物到长城外与匈奴交易。聂壹拜见了军臣单于,说他愿意献出马邑这个地方。军臣单于觉得很奇怪,就问:“你是个商人,怎么能让我得到马邑城呢?”聂壹马上说:“我有一计,可以使大王不费吹灰之力尽得马邑的财物。”军臣单于一听有利可图,马上来了精神,他急忙问:“请详细谈一谈。”聂壹回答:“我收买了一些人,现在混在马邑城里,只要杀掉汉朝的几个官吏,就可以拿下马邑,大王只要派兵火速接应,事情一定能成功。到时候,只要大王赏赐一些财物给我们这些人就行。”军臣单于利欲熏心,他马上就答应与聂壹合作。他怕其中有诈,就先派几个心腹跟聂壹到马邑去,但等聂壹动手,就发兵接应。

聂壹回到马邑,暗地里让汉朝在马邑的官员杀死几个囚犯,把人头挂在城门上,哄骗匈奴的使者说:“我已经取了汉朝官吏的人头。你等速去请单于进城。”匈奴使者飞也似的向军臣单于报信去了。

军臣单于一听使者的汇报,便兴冲冲地带领着十万匈奴骑兵前来接收马邑城。

汉武帝按计在马邑旁边的山谷里埋伏了三十多万大军,将军分别是李广、公孙贺、韩安国、王恢和李息五人。韩安国称护军将军,执行统一指挥的任务,王恢和李息则负责战斗打响后袭击敌后运输辎重的任务,汉武帝设围马邑,单等单于领兵自投罗网。

军臣单于心喜脚快,不知不觉进入汉朝边界到了武州(今山西左云县南)地区,军臣单于见前面就是山岭地区,不由得放慢了脚步。他向四周看了看,在草地上有许多牛马在安闲地吃草,但奇怪的是竟没有一个人影。原来聂壹为了让单于上当,除在马邑城高挂几颗头颅外,还在城外百余里的地方散放畜群,以制造太平假象。不想聂壹弄巧成拙,却忘了派人看管这些牛马,这反而让军臣单于生了疑心,他喝令自己的十万骑兵全部都停下来。

军臣单于疑心重重地望着前面的山岭地带,他决定抓个汉朝人问问情况,他猛然带兵扑向不远处的一个亭堡。亭堡是瞭望敌情、联络消息用的。每一百里有一个亭堡,由亭尉和一些士兵把守。那亭尉已经接到军令,要引诱匈奴进入马邑的伏击圈。

军臣单于没费力气就攻下了亭堡,抓住亭尉,他拿出刀架在亭尉钓脖子上,吓唬他说:“你把实际情况老老实实地告诉我,我会重重赏你;要是你敢撒半句谎言,我便砍掉你的脑袋。”

那个亭尉贪生怕死,还以为军臣单于已经知道了伏击计划,马上就把汉朝军队的计划和布置全盘供了出来。军臣单于一听,吓出一身冷汗,慌忙蹦了起来,他嚎叫说:“我也觉得有些不对劲,但没想到这里竟有这么大个阴谋。”他立刻下令全军火速撤退。匈奴的十万大军狂奔逃到自己的边界上。军臣单于这才缓了口气,他心中暗自庆幸,对臣下说道:“我得到亭尉,真是天意。上天叫亭尉说了实话,我不能不赏他。”军臣单于马上封那个亭尉为“天王”。

这时王恢已经把大军埋伏在马邑附近,自己带两三万人抄出代郡,从北边迂回想去截断匈奴的退路。忽然听到匈奴进到武州就退回去了,王恢气得半死。他领了两三万人马怎敢和军臣单于十万骑兵对抗呢?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他不敢追击匈奴,没有看见匈奴就退回来了。

韩安国带领着三十万人马在马邑周围埋伏死等,到了下午也没见个匈奴兵的影子,朝安国就派士兵前去打探,这才知道匈奴已经逃回去了。韩安国只好临时改变计划,率领大军追了上去。他们追到边界上,也没见到匈奴兵的影子。韩安国也怕这样回去不好交差,就派使者去约军臣单于在马邑城较量一下,军臣单于说死也不上当,他一口回绝了韩安国的要求。韩安国无可奈何,只好垂头丧气地带领大军空手而还。

这是汉武帝下决心对匈奴的第一次大规模动兵,结果是劳而无功,汉武帝很是生气,就要追究这件事的责任。

汉武帝首先责问王恢:“你为什么违反军令,不仅不狙击敌人,而且也不出击匈奴的运输部队?”

王恢有苦说不出,他解释说:“臣不敢有违军令。但只有等单于的大军进入马邑与汉军交战上了,我用两三万人马才可以攻击他的运输部队。现在单于识破了我们的计划,十万人马一起回兵,前队变后队,后队变前队。他们的运输部队在前面,后面跟着攻击性强的士兵,我这两三万人怎么能敌得过他的十万精兵呢?如果要打,准保全军覆没。我知道我回来是要被斩首的,但我完整地向陛下交还了这两三万士兵。”

设伏马邑与断绝和亲(2)

汉武帝并没有受王恢一席话的感动,他现在最想做的事,就是杀了王恢给自己挽回一点面子。他下令把王恢押入大牢,等待时机把他处决。

韩安国和其他将领虽劳而无功,但也没有什么过错,况且韩安国曾反对过这次用兵,所以汉武帝也就没有追究他们的责任。

王恢入狱之后,听廷尉说要把他办成死罪,心里也很焦急。他急忙让家里人准备一千斤黄金,准备用这些钱来求田蚡帮忙。王恢也知道汉武帝现在羽翼渐渐丰满,除了王太后的话他有时听两句外,别的人已经对汉武帝没有什么约束力了。王太后又结交不上,王恢就在王太后的弟弟丞相田蚡的身上打起了主意。王恢把一千斤黄金送给田蚡,请求他在王太后那美言几句,救他性命。

田蚡虽说是汉武帝的舅舅,又是汉朝的丞相,但他也怕这个敢做敢说的外甥,前面挨了外甥皇帝的两次奚落,现在田蚡也不敢再去讨没趣,他不敢直接见汉武帝,就找他姐姐王太后帮忙。

田蚡对王太后说:“马邑设围本来是对江山社稷的一件好事。王恢主张这么做也是为了汉家江山永固,现在把他杀掉了,就等于替匈奴报了仇,军臣单于知道王恢被杀一定会非常高兴的。”

王太后就把这话又对汉武帝讲了一遍,希望她儿子给她一点面子,饶过王恢一死。不巧汉武帝正在为另外一件事而对这个王太后心怀不满。

原来汉武帝宠爱一位弄臣,即他小时候的同学韩嫣,不但一起玩乐,有时还一块过夜。

有一次,江都王把有大队人马簇拥的韩嫣的车队,当成了汉武帝的御驾,糊里糊涂地在地上跪了半天,江都王得知是韩嫣这样地耀武扬威,心里十分生气,他便哭着向王太后告了韩嫣一状。韩嫣仗着汉武帝的宠幸,在宫中胡作非为,因为和宫女乱搞,被王太后抓住了把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