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风云人物汉武帝 > 第29章

第29章



张骞代表汉武帝送给乌孙王很厚重的礼物,乌孙王更加惊喜,他狐疑不解地想听汉使有什么要求。

张骞两次通西域(3)

张骞对乌孙王说:“要是大王能够依靠汉朝,搬到东边来,汉朝皇帝愿意把那边的土地全部封给大王,还会把公主嫁给大王为夫人,给大王不少的礼物。这样两国结为亲戚,共同对付匈奴,这是个最好的出路。”

乌孙王一时不能决定。当时乌孙国中处于分裂状态,自己说了也不算,他就请汉朝使者先休息几天,自己召集了大臣商量怎么办。

然而乌孙国距汉朝太远,大臣们对汉朝并不了解。他们对汉朝的疆域到底有多大,汉朝的兵力到底有多强等实质性问题一无所知。他们归附匈奴人已经很久了,而且匈奴人近在咫尺。大臣们对于匈奴,心中仍深怀恐惧。而且现在也满足于在他们已熟悉而又肥沃的新国土上安居,也没什么心思重返故土。但他们又想得到汉朝的财物,因此,君臣犹豫不决,商议了好几天,还是举棋不定。

张骞发现他又遇到了第二个大月氏王国。他在乌孙等了很长时间,也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张骞恐怕耽误时间,就先打发他的副手们拿着汉节,带上礼物,分头去联络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和于阗(在葱岭以北,今新疆和阗县)等国家。乌孙王也派出了几个翻译去帮助他们。

副使们还没有回来,乌孙王倒先想派几个人去汉朝看看情况再说。张骞一看没有别的办法,只有让这些乌孙王的使者亲眼看到大汉的强大,才能摆脱匈奴,投入汉朝的怀抱,就答应了下来。乌孙王很有礼貌,他派遣使者一路送张骞回国,同时向汉武帝敬献了上等好马几十匹作为谢礼。

张骞带着乌孙的使者和几十个随从的人来见汉武帝。汉武帝一看外族的使者为大汉的气势所慑服,心中已经很是得意。他看到张骞手下牵上来的乌孙赠送的几十匹高头大马,更是欢喜异常。因为汉武帝一生酷爱良马,所以这一次分外称心。他吩呼手下重赏乌孙的使者,让他们到各处走走。

汉武帝回过头来,提拔张骞为大行令,负责管理与外国的一切事务。在张骞的带动下,汉朝和西域各国之间的联系大大密切起来。陇西荒原上各国的使者络绎不绝。

张骞的两次通西域,虽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但是打通了中西之间的交通线路,促进了东西文化的交流,在人类文明史上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汉朝人把这件事称为“凿空”,就是“探险”之意,赞扬张骞打开中国与西方往来的大门。

过了一年,大探险家、外交家张骞因为辛劳过度,猝然离开人世。汉武帝为失去这样一个外交天才而郁闷了好几天。

一年以后,张骞派到各国的副使,完成使命也陆陆续续地回到长安,有些副使也带来了异国报聘的使者。从此之后,西域门户洞开,中西交通频繁起来。

汉武帝同样欢迎这些归国的副使们,随同回来的各国使者又送来了各色各样的礼物,汉武帝非常高兴,把这些人当做贵客给予优待。

乌孙王只希望得到汉朝的礼物,并不愿意搬到他们的故地来。汉武帝无奈,就把原来浑邪王的地盘改成二郡,一个叫酒泉郡,另一个叫武威郡。这个地区直接归中央管辖,填补了浑邪王留下的真空地带,而且断绝了匈奴汗国和祁连山以南羌族部落的联系。

汉武帝为了抵抗匈奴,不叫西域各国变心,而且也迷恋西域的良马和一些特产,就加强了和西域各国的联系。他陆续派出一批又一批的使者分别到各国加强联系。西域三十六国都知道博望侯张骞的大名,称赞他是一个真正的朋友。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到西域去的汉朝使者都不说张骞的死讯,而是强调说自己是张骞派来的,这样西域各国对他们也格外尊敬。

汉朝和西域的沟通,有利于汉朝和西域各地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从汉朝运去的货物经过天山南路的主要是丝织品,即后人所谓的“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从汉都长安开始,经过甘肃的河西走廊,分为南北两道穿过塔里木盆地南北的绿洲,越过帕米尔高原,经过中亚和西亚,直达地中海的东岸,全长约七千公里。

在人类文明史上,丝绸之路不仅有商业上的重要性,而且是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和文化交流的大动脉。自张骞通西域之后,汉朝每岁派遣使节出使西域各国,中亚及西亚各族、各国的使节和商人,也跋山涉水,披星戴月,云集汉朝边塞。

随着东西客商的频繁往来,中国的先进技术亦随之传入西域各国。中国的铁兵器制造技术、以炼钢技术、凿井技术和利用渠道引水的方法在当时居于先进水平。这些技术传到了大宛,进而传到西域各国和欧洲,提高了这些地区的生产技术水平。

对于中亚、西亚、乃至欧洲和北非等地人民来说,他们最喜爱的还是各种精美的中国丝织品。正如后来的一位罗马僧侣曾这样说过:“汉朝丝绸,纤细如蛛丝、灿烂若云霞,色泽之鲜艳可爱赛过野花。”同时,汉长安城也因为向西方输出丝织品而蜚声西土。

大宛国盛产葡萄,那里的人用葡萄酿成美酒,而且嗜酒之风极盛。而大宛又盛产苜蓿,这是一种很好的牧草,苜蓿养育了大宛的良马。汉朝使者回来后,带回了葡萄和苜蓿的种子。汉武帝开始在长安城中大量种植。等到外国使者到长安城里看到离官别馆旁都种着一眼望不到边的葡萄和苜蓿,都感到很吃惊。汉武帝在城郊的上林苑中还以葡萄命名了一座离宫叫“葡萄台”。在城南的乐游苑,种植了许多苜蓿。当时长安人称苜蓿为“怀风”,又称之为“光风”,因为风行苜蓿丛中,常发出萧萧之声;而阳光照射其花,又有美丽的光采,因而得名。长安远郊的茂陵邑也种植苜蓿,当地人称之为“连枝草”。至今关中地区,还普遍栽植苜蓿,汉长安故城内随处可见,兴平茂陵一带尤多。

张骞两次通西域(4)

每次使者从西域回来,或者西域的使者到来,汉武帝总是喜气洋洋的。他不但喜欢从西域带来的东西,如:葡萄酒、葡萄、胡桃,蚕豆、石榴、苜蓿之类,还有珊瑚、琥珀、玳瑁、玻璃、象牙等等,而且汉武帝特别喜欢听使者们报告异域的奇闻异趣、风土人情。

张骞凿通了西域,方便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和商业往来。但这只是暂时的平静,随之而起的又是战争的烽烟。汉朝为了大宛的汗血马,开始了对西域的用兵,数万士兵的生命只换来了汉武帝想要的几百匹大宛的良马。为了自己的贪欲,汉武帝是不惜付出一切代价的。

西征楼兰姑师(1)


汉武帝有一个特别的嗜好,就是收罗各地的良马,他对良马可算是到了酷爱的程度,只要听说哪里有良马宝驹,就想尽一切办法,不惜一切代价地把马搞到手。

西域是个盛产良马的地方。西域的良好的气候和丰美的苜蓿培育出了日行千里的宝马,这其中尤其以乌孙国和大宛国的宝马良驹最为有名。

当年张骞出使乌孙国时,给乌孙王带去不少礼物,并劝说他东迁和汉朝合作共同对付匈奴人。因为乌孙王有难处,所以只好先派使者到汉朝报聘,并送给汉武帝几十匹好马。汉武帝看到这些乌孙马体格雄健、线条优美,心中很是喜欢。乌孙国的使者得到了汉武帝的大量赏赐。

尽管使者们把汉朝说得天花乱坠,乌孙王还是迟迟下不了与汉朝通好结亲、向东迁移的决心。

当时乌孙王昆莫也有难言之隐。昆莫年纪很大,而且大臣们都害怕近在咫尺的匈奴,所以不敢贸然决定附汉。昆莫一共有十几个儿子,其中有一个儿子叫大禄,身体强悍,会领兵打仗,他率领着一万多人马驻屯在别处。大禄的哥哥被昆莫立为太子,太子有个儿子叫岑陬。太子死得很早,临死之前,恳求他父亲昆莫说:“一定叫岑陬为太子,切勿叫其他人代替。”昆莫答应了太子的请求。

太子死了,昆莫果真立了岑陬为太子,这下子把大禄气坏了。他愤慨自己不能得到太子的位置,就联合了其他心怀不满的兄弟,带着各自的手下发动了叛乱,图谋进攻昆莫和岑陬这一老一小爷孙俩。

昆莫老了,经常担心大禄会杀了岑陬,就给了岑陬一万多人马,让他找个地方居住去了。昆莫手下还留有一万多人马自卫。这样,乌孙国军队一分为三,所以昆莫不敢一个人做出什么比较重大的决定。

自从博望侯张骞死后,匈奴人听说汉朝和乌孙有了往来,心中十分恼火。匈奴人决定给乌孙这个不忠的属国一点教训。乌孙这才恐慌起来,三方暂时取得了一致,联合汉朝,以共谋生存。

乌孙王派来使者到汉朝,表示愿意和汉朝和亲,结为兄弟之邦。汉武帝问群臣对此有何意见。臣下们却说:“必须先纳聘礼,然后汉朝才可以嫁送公主。”汉武帝采纳了这个意见,让乌孙使者回去转告昆莫。

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乌孙选送了一千匹上等的好马作为与汉朝结亲的聘礼。这些马比上一次乌孙送来的几十匹马确实更好一些。过路的汉人看了都啧啧赞叹不已,有人就先称之为天马。

汉武帝收了聘礼,允下和乌孙王的婚姻,派江都王刘建的女儿细君公主远嫁乌孙。

细君公主在众多侍从的陪同下,踏上了去异国的征程。想到这一去与家人天各一方,不禁潸然泪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