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玄幻奇幻 > 科幻纵览 > 第24章

第24章



自古以来,如何对待自己内心中这两部分的关系,便是所有人都要面对的一个难题。

不久前上演的科幻电影《撕裂的末日》(Equilibrium)描述了一个全体人类都被施以情绪控制的世界。经历多年残酷战争以后,某些政治家认为,必须消除人性中的攻击性才能保持永久和平,方法就是定期注射药物,使人心如止水,甚至面无表情。任何可以激发人类情绪的物品,包括艺术品都在禁止之列。任何人想要摆脱这种控制,都被视为对他人的威胁而处以极刑。

其实,《撕裂的末日》体现了人们的一个常见误解,那就是把情绪和理智对立起来,认为理智可以产生有价值的客观效果,而情绪只起到干扰作用。影片中的未来人类虽然面无表情,生活单调。不过却有着远超过现代的高科技。从心理学角度讲,这是不可能的。无论是研究科学,还是运用科学,总要有意愿才行。任何意愿都有情绪的成份。完全克制住情绪波动,彻底平静下来的人,等于进入了“涅磐”境界,实际上什么事也做不了。

《撕裂的末日》并非这一题材的开端。早在几十年前,波兰科幻大师列姆就在《星空归来》中,描写了一个过度和平的世界。宇航员夏尔乘坐亚光速飞船回到地球,地球上已经度过了127年。人类都接受酶酐植入手术,消除心理中的攻击性。结果,人们相安无事,没有竞争,社会也不再进步。夏尔和他的同事冒着生命代价进行的外星探险变得毫无意义。

现实生活中,吸食麻醉品就是对情绪的直接作用,只不过它不可控制。在《机器人梦到电子羊》中,有吸毒经历的作者菲利普迪克描写了未来人类使用情绪控制设备,直接刺激情绪。这种设备叫“移情盒”。人们可以随意调节它,刺激自己产生各种情绪。

第七节:心理变态

十九世纪末,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震动了整个西方世界。他告诉人们,在每一位绅士和淑女的内心深处,都埋藏着阴暗邪恶的念头,它们蠢蠢欲动,时时想控制人的理性。而在精神分析诞生之前,一篇科幻小说已经表达了类似思想,那就是罗伯特斯蒂文森Robert  Stevenson(1850、11、13--1894、12、03)创作的《化身博士》。

小说主人公医学博士吉基尔是一位公认的绅士。律师厄特生受理他的遗嘱:博士决定在自己死后,把全部财产留给一个叫“海德”的人。而这个海德为人邪恶,充满暴力倾向,并且就住在吉基尔的宅子里。

厄特生认为这里面肯定有某种犯罪阴谋,便进行深入调查。最终发现,原来吉基尔博士和海德竟然是同一个人。原来,他研制出一种药物,可以把人性中善与恶的两面分开,在不同时间里表现出来,形成双重人格。吉基尔博士在自己身上进行药物实验,但积重难返,不得不靠服药来保持这种转换。最终,吉基尔在变成“海德”杀人以后不堪良心重负,自杀了断。

在科幻电影《入侵脑细胞》(The  cell)中,连环杀手卡利也是变态心理的典型。他专门绑架金发年轻女子,放到地窖的大水箱中,让她们慢慢淹死,将尸体漂白,作成玩偶。再将自己吊起,看着被害人死亡过程的录相达到性高潮。卡利被捕后,女医生凯瑟琳进入他的意识,在那里,她看到了卡利少年时被父亲虐待的记忆,更发现了少年状态,天真无瑕的卡利,和成年后恶魔般的卡利判若两人。可以说,精神分析的潜意识理论在这部电影里被形象化了。

近来,电子游戏和网络走入人们生活,而玩电子游戏或者上网成瘾,正在成为一种新的心理疾病。有关这些心理病症的科幻小说也多了起来。八十年代,网络不仅在中国,在美国等西方国家还只是少数人的游戏。那个时候,“塞伯朋克”流派先驱西奥多斯特金(TheodoreSturgeon)就创造了“电子海洛因”一词,概括了电子游戏、上网等一系列行为。九十年代末,网络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普及,而在最先接触网络的人群中便有大量科幻迷。网瘾问题也成为科幻小说的一个小小热点。

宋宜昌、刘继安合著的《网络帝国》,是对网瘾问题极为夸张的描写。小说将背景放在不远的未来。那时,网络终端无处不在,人们深陷其中,放弃了其它一切活动,生理需要完全成为附属品,以至于人的体形都发生变化:头脑庞大,身体萎缩。由于沉浸在网络生活中,人们失去直接交往的动力。恋人之间只在网络中来往,许多年都不真正见一次面。最后,英雄人物巴比特挺身而出,决定用基因工程培养出超级细菌,腐蚀光缆,将人类从虚幻的网络世界中解救出来。

《藕荷色的蒲公英》(星河著,《科幻大王》2003、2期)也是对网瘾问题的严肃思考。在小说中,未来社会有强制戒瘾的法律机制。上网成瘾的人将和吸毒成瘾的人一样受到监禁。小说以一个网瘾君子的自述形式展开,具有很强的体验性。

郑军的《生命之网》(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年出版)也围绕着网瘾问题展示。在小说里,一些人上网成瘾,以至迷失自我,将自己等同于网络中的虚拟人物。小说中也出现了专门戒网瘾的机构,只不过它不是司法机构,而是心理卫生机构。

第八节:性心理

“性”从来就是文艺中的热门题材,但在科幻作品里却不怎么热。这倒不是因为科幻作家们比较古板,比较封建,而是因为在这个题材上可以发挥想象力的地方很有限。今天人们能在性问题上搞出的一切花样,几千年前就存在了。

《黑暗的左手》(The  Left  Hand  of  Dark-ness)是科幻作品中性心理题材的代表作,作者为美国女作家勒吉恩(UrsulaK.LeGuin)。她创造了一个由两性人组成的外星世界。这里的外星人都身具两性,在不同时间里,随机地变成男性或者女性进行交配,平时则同时拥有两性心理。由于小说里的外星人在形貌上和人类一样,可以认为他们就是现实生活中两性人的写照。在人类社会中存在着大量的两性人。他们在躯体上是一种性别,心理上倾向于相反的性别。以前,这个现象被称为“易装癖”、“易性癖”,列入变态心理范围。现在社会逐渐开放,这种心理现象已经被慢慢接纳,视为一种小群体亚文化。

甚至,《黑暗的左手》可以被视为荣格精神分析学的小说版。按照荣格的理论,任何一个人在精神上都是男女同体。

以性问题著名的科幻小说还有菲利普法默(Philip  JoseFarmer的《恋人们》。这部一九五二年发表的中篇科幻描写了地球人和外星人的种种离奇性爱,在那个年代堪称惊世骇俗。后来它又被扩写成长篇,于一九六二年出版。

第一卷:科幻讲什么?  第一编:生命与人(3)


第三章:人体改造

A三章简介

第一节:人体机能改造

第二节:人机合体

第三节:科学架设的“升仙之路”

A三章简介

人体改造可谓人类最古老的梦想之一。人类贵为万物之灵,但主要的长处只表现在智力上。人类游泳不及鱼儿、奔跑不及虎豹,视力不及鹰隼,嗅觉不及狼犬。甚至打起架来,臂力还不及我们的祖先类人猿。总之,上帝在赋予“万物之灵”以无上智力的同时,也给我们设置了许多遗传上的限制。

于是,改造人体,突破这些限制,享受更大的行动自由,自古以来就是宗教、神话和民间传说的重要主题。平地飞升、力大无穷、忍饥耐渴等等,都是各种法术修练的目标。只不过,在科幻中出现的人体改造故事里,改造现有人体的不再是魔法,巫术,而是科学技术。

在科幻作品里,人体改造和克隆人、类人这样的题材有本质不同。后者是从零开始,从一颗受精卵开始制造一个全新的人,他生来就是非人和超人。而在人体改造故事里,主人公是一个已经生活了许多年的普通人。他曾经和我们一样,有名有姓,有常人的思想感情,有寻常的经历和命运,以及正常的人际关系。然而,通过某种技术手段,他被改造了,随之而来,他的整个生活历程、内心世界和社会地位也被彻底改变。但这种改造又不可遗传给后代,只保持一代而终。其他人,甚至他的儿孙要想获得同样的改造效果,也必须接受同样的改造技术。在《透明人》、《机械战警》、《美国队长》等故事里,我们都可以看到主人公改造前和改造后生活的变化。

人体改造会把一个普通人变成超凡之躯,所以,还要把它与前面介绍过的“特异功能题材”相区别:特异功能是天生的。拥有特异功能的人,可能不是从小就知道自己的超能力,但它只是被发掘出来,不是制造出来,添加进去。被改造的人只不过是一个普通人,而且往往被作者刻意安排成一个并不出众的人。《蜘蛛侠》便是这一特点的突出例子:当“蜘蛛侠”恢复成彼特帕克时,他只不过是个平凡的在校生。笨手笨脚,口齿不清,导演甚至特意寻找了一个憨头呆脑,个子不高,更谈不上帅气的演员,以便和飞天入地的“蜘蛛侠”形成强烈反差。

人体改造题材又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人体改造术,可以称为人体机能改造,就是改变人体的生理机能,使之具有超凡的能力,而并不附加外在的机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