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玄幻奇幻 > 科幻纵览 > 第23章

第23章



这些无所不在的提示器更容易让人想起一位唠叨的家长。

除了充当大背景外,行为科学心理学也出现在一些科幻作品的细节里。科幻电影《黑色撞击》(Dark  Planet)中,二十七世纪两大集团“艾尔法人”和“瑞贝尔人”进行世界大战。瑞贝尔女军官丽丝被抓获。艾尔法人对她酷刑逼供。实施的并不是皮肉之刑,而是用电子设备直接刺激大脑的情绪中枢,交替产生极度快感和极度痛苦,以使人的意志最终崩溃。这便是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

行为科学的基础并非对人的研究,而是对白鼠之类实验动物的研究。所以,它和动物行为学也有密切的联系。通过技术手段控制动物,恐怕是自有畜牧业以来人类历史悠久的梦想了。在科幻作品里,这类题材也有不少。

科幻电视剧集《大西洋来的人》当中,野心家舒拨就曾经训养过一只巨型水母。他在水母身上安装电子控制器,直接操纵它的行为。甚至可以令它吃掉海中霸王鲨鱼。舒拨以这只水母为筹码,勒索某国际游泳大赛的组委会。

在《007系列电影》中,有一集《杀人执照》(A  View  To  A  Kill)。邦德的对手是一个叫索林的疯狂大亨。他操纵赌马比赛,方法就是在赛马的腿上安置由芯片控制的微型注射器。可以通过遥控在马身上注射激素,以此手段随时操纵比赛的进程。

第三节: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研究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心理现象,如社会化、人际关系、舆论传播传播等等。由于它的研究对象最接近生活,我们随处可以找到符合某个社会心理学原理的现象。可以说,不仅是科幻小说,任何一篇小说里,都会有某些情节涉及到社会心理学。

科幻小说也有直接以社会心理学为题材的作品,以“社会化”题材最多。“社会化”是“社会教育过程,通过它,一个人可以学会适应集团(社会),并掌握为集团(社会)所赞许的行为方式。”(《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七卷120页)。当然,正常的社会化过程不会被科幻作家重视,他们要描写的,总是扭曲、怪异的社会化问题。象前述王晋康的《生存实验》,便是一个典型的,扭曲的社会化过程。

在科幻文学史上鼎鼎大名的《人猿泰山》讲的是一个“反社会化”,或者“失社会化”的过程。这部作品创作于二十世纪初,作者是曾经影响了几代美国科幻作家的伯勒斯。《人猿泰山》被改编成许多版本的电影。其中的某个版本解放前曾经在中国大陆上演。直到不久前,迪斯尼的卡通版还在中国上演。

《人猿泰山》的构思,显然源于当时已经有过许多实例的“兽孩”现象。不过,现实中抚育兽孩的,多是狼、猪等较低级的动物,而《人猿泰山》的主人公则是被猩猩养大的,这个“养母”的智力水平在一种之下,万种之上。所以,泰山保留了较多的人类行动能力。而他的出身被设定为英国绅士家庭,更有将文明与野蛮进行对比的趣味。在小说里,泰山充满野性的生活被描写成正面的,甚至令人神往。

大型社会心理学实验,也是某些科幻作品的一个题材。香港作家黄易《星际浪子》的开篇部分便有这么一个实验故事。未来人类掌握了“蜕生术”,一个人年迈之际,可以通过这种基因技术恢复青春,甚至将自己的容貌变得更美丽。

许多代以后,宇宙间充满了健康美丽而长寿达几千年的人类。由于不复有死亡恐惧,人类的进取心大大下降。寿命已过万年的女科学家舒玉智对此深有感慨。她在银河边缘寻找了一颗适于人类生存的行星,暗中将大量罪犯、流浪汉等边缘人物送到上面,制造一个弱肉强食的生存竞争环境。自己则潜在不远处的一颗行星上观察这一切。

日本导演北野武的血腥电影《大逃杀》,其主题也是这种“生存实验”故事:未来的日本经济崩溃,失业率大增,校园里充满暴力,上千教师死于冲突。某个独裁政府上台后,制定了《BP法案》。影片中,几十个豆寇年华的男女学生被送上荒岛,他们必须相互撕杀,以决出最后的幸存者。人在这种极端扭曲的环境下会产生什么样的心理现象,正是这个故事的最大卖点。

第四节:智力

人和动物之间有诸多不同,最直观的区别恐怕要算智力了。而科学更是智力的直接产物,研究科学和学习科学都需要足够的智力。在日常生活里,科学工作者常常有推崇智力的倾向。所以,智力成为科幻作家热爱的题材,也便顺理成章。当然,他们要描写的,不是普通的智力问题,而是智力改变对一个人的影响。

《献给阿杰尔农的花》(Flowers  for  Algernon)是经典智力题材科幻小说,发表于一九六六年,作者是美国的凯斯(Daniel  Keyes)。阿杰尔农是科学家用来作智力增强术实验的白鼠。通过手术,它的智力提高了几倍。后来,科学家又找到弱智人查理戈登作人体实验。戈登天生弱智,在生活中倍受欺负,但他根本不能理解自己的处境。

通过手术,戈登的智力大大提高,原本眼中单纯的世界变得真实起来,也复杂起来。周围的人开始害怕他,疏远他。后来,戈登的智力竟然超过了对他进行实验的科学家,他自己开始对智力提升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结果他发现,这种手术有极大缺点,并且不可弥补。自己的智力将来仍然要恢复原状,从天才坠落为白痴。戈登慢慢变得笨拙起来。最后,在被愚昧的黑暗吞蚀前,戈登将一束花献给已经死去的阿杰尔农。作者别具匠心,用第一人称来描写一个人从弱智到超常,再返回愚昧的过程。情节和语言感人至深,令人久久难亡。

《失去它的日子》由中国作家王晋康创作,与上篇相映成趣。故事是通过一位普通老人的日记讲述的。他的大儿子逸壮天生弱智,二儿子逸飞则聪颖过人,年纪轻轻就成为极有成就的物理学家。

某天,全世界所有的人都感到一种发自内心的震撼,但却没有任何仪器显示这种震动。以后,每隔22小时55分,这种震撼就会周期性地降临。连续震撼使正常人的智力逐渐下降,而弱智人则不受影响,慢慢地,人类逐渐忘记了科学技术成果,社会组织趋于解体。逸飞推断出事件的真相,但无力回天,只好在城市供应系统崩溃后,带家人逃进一个山中熔洞避难,后来,所有的震波都已掠过太阳系,人类的智力又逐渐恢复。但他们要从一片废墟中重新开始文明进程。

第五节:记忆  

记忆恐怕是心理活动中最能呈现机械性的成份了,甚至在心理学中,对记忆规律进行基础研究的对象就是“无意义识记”。在生活中,人们也总是把人脑的记忆和书本、磁盘这些物件联系在一起。所以,科幻作家们喜欢描写通过机械方法把人的记忆搬来移去,或者干脆抹掉的故事。

这方面的代表作,是美国作家菲利普迪克(Philip  K.Dick)的谐趣小说《全面回忆》。工人道格拉斯奎尔经常梦想到火星一游,但自己身份低微,无福前往。瑞科公司专门给人们植入虚假记忆,满足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难以达成的愿望。奎尔付费请这家公司为自己输入在火星冒险的记忆,没想到却唤醒了他的真实记忆:他正是一个曾经到过火星的情报员,只是那段记忆被抑制了。在这个故事里,人的记忆可以象一段磁带录音那样,被抹去或者被添上。后来,好莱坞将这个短篇搬上银幕时,添加了许多惊险情节。但其故事核心:记忆的消除和移植被很好地保留下来,并得以发挥。

推而广之,一个人的整体意识,无非就是一套记忆,只不过数量庞大,内容复杂而已。如果把一个人的整个记忆完全转移给另一个人,那么,是不是就等于灵魂的转移呢?至少科幻作家认为是这样的。比起前章提到的换头术,这种移魂术更复杂,当然也更“科幻”。

在科幻电影《雷霆穿梭人》(Freejack),企业家麦克坎德拉斯遭遇车祸,临死之前将意识输入电脑,他的手下绑架了赛车手福朗,准备把麦克的意识移植到福朗身上,得到复活。之所以选中福朗,是因为福朗以前的女友朱丽叶现在是公司副总。麦克暗恋朱丽叶,认为自己只有借用他的身体,才能令朱丽叶彻底爱上自己。当然,最终他的阴谋没有得惩。在这个过程中,麦克的记忆,也就是他的“灵魂”被保存在体外电脑里达三天之久,并且仍然具有活动能力。

在短篇科幻《阿尔泰9星绑架案》中,作者弗雷德里克波尔(Federik  Pohl)更令这种“灵魂转移”术成为未来社会中的普通技术:阿尔泰9星殖民地建立在矿业基础上。矿业衰弱后,人们只能指望旅游业。其中一个旅游项目就是出租身体:当地人把自己的全部记忆用编码的形式贮存在机器里,旅游者再把自己的记忆输入那个身体。由于不是自己的身体,旅游者可以毫不珍惜,驾驭它进行各种冒险。出租期一到,原主人的“精神”被输回身体,经常会发现身上遍布创伤。

第六节:情绪控制

有的心理学理论将人的心理划分为认知、情绪和意志三部分。有的划分为认知和意动两部分。不管怎么划分,都体现了人的知识部分、理性部分与情绪部分、感性部分的对立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