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玄幻奇幻 > 科幻纵览 > 第65章

第65章



那个细节也完全符合大王乌贼的生理特征:它有直径超过三十厘米,酷似人眼的巨眼。当然,在大洋上航行的人们不必真得担心遇到这种巨怪,由于水压不同,它只能生存在深海。

在怪物科幻方面,创造出大侦探福尔摩斯形象的柯南道尔是一把好手。除了著名的《失落的世界》外,他还创作了一个怪物短篇《高天的恐怖》。发表于1913年。那时候,飞机刚刚诞生,雷达更还是未来的事。在那时人们的眼中,高空还是很神秘的去处。小说描写道,当时,飞行冒险家们不断试图打破上升纪录。但是,不少冒险家接连在空中失事。飞机坠毁在地,附近却都找不到尸体。阿姆斯特朗研究了大量这类事故记录,认为有某种可怕的怪物生存在特定的“高空丛林”里。英国威尔特郡上空就是一处。

于是,他驾驶飞机前去探险,达到了前人从未涉足的四万一千英尺上空,终于和这些怪物相遇。那是许许多多云雾状的生命,小的有如气球,大的超过圣保罗教堂的屋顶。有的形似水母,有的仿佛游蛇。它们的肢体轻薄似雾,摸上去呈油状,可以随意变化。阿姆斯特朗知道口说无凭,回到地面后,准备好仪器,再次飞向高空,计划提取一些生物样本回来。但是,人们只看到了他的飞机坠毁在田野里。还有记录这一切的残本。而本人则尸骨不存。

到了二十世纪中叶,全部陆地和近地空间的一切,均被人类所涉及。只有深海仍然戴着神秘的面纱。“海怪”也仍然是怪物题材的一个重要来源。前苏联科幻作家甘梭夫斯基在《海港之魔》中,超越生物学知识的限制,描写了一种“集体生命”式的海怪:一个苏联人来到某热带海港,听那里的法国人讲海怪的故事。那种海怪由一种细小的海洋动物组成。它们分散时体形很小,绞合到一起时,则形成庞大而完整的身躯,有肢体,有吸血管子,有消化道,连鲨鱼也不是它的对手。最后,一个在陆地上称王称霸的资本家被工人们投入深海,喂了深海霸主。

郑军在科幻新作《海与人》中,描写了一种由海星构成的深海巨怪。从浅海到深海,各种海星遍布期间。就象陆地上的蚊虫那么普遍。它们的五个角上长有吸盘,可以吸附在海底。在《海与人》中,某种未知的海星可以通过吸盘联合起来,形成直径上百米的巨物。它们存在于一千米以下的深海,平时象正常海星一样生活。一旦领地里出现达到几十米的入侵者时,它们就象蜂群般联合成一个整体,进行攻击,甚至可以破坏核潜艇。

随着欧洲探险家进入非洲丛林,文明世界认识了猩猩这个物种。它与人的酷似,成为人们惊异和恐惧的来源。二十世纪初,一大批描写大猩猩袭击城市的小说和电影与人们见面。这里面以三十年代的《金刚》最为有名。那是一只数层楼高的大猩猩。它本来独居在海岛上,与世无争。但利欲薰心的商人想把它带到美国展览。结果,“金刚”突破钢笼,在纽约横冲直撞。在三十年代的黑白电影里,“金刚”最后被十几架战斗机围攻,被杀死在帝国大厦上。笔者看过七十年代重拍的彩色片《金刚》,新片里,这个大怪兽死在双子塔上面。

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态思想深入人心。世人逐渐意识到,生物们袭击人类,往往只是为了抵御人类的蚕食。于是,猩猩们不再承担恐怖和灾难的角色,反而更多是受到同情的对象。这方面以科幻电影《巨猩乔扬》(mighty  joe  young)为代表。

在非洲某处原始森林,自古以来就流传着守山巨怪“奈加沙姆”的传说,以至于当地猎人不敢靠近那里。女生物学家露易斯扬带着女儿吉尔在那里长期居住,研究大猩猩。一次,露易斯被偷猎者杀害。一只叫“乔扬”的小猩猩也失去了母亲。

十二年后,乔竟然长成了两千磅重,体形接近大象的巨猩。原来,这个猩猩种群里有一种隐性基因,每隔几代就会产生一只巨猩。乔长得太大,同类都疏远它,只有吉尔和它相依为命。美国加州动物保护园的葛雷格来到此处深山,劝说吉尔送乔进入那个保护地。这样才能避免它被偷猎。而曾经杀害过露易丝和乔的母亲的偷猎者又潜入美国,试图带走它。结果,愤怒的乔逃出囚车,在洛杉机街头横冲直撞。逃避猎人和警方双方的追捕。最后,乔杀死了猎人,自己被善良的人们送回非洲丛林。

在这部影片里,乔虽然也象科幻片《失落的世界》中的恐龙那样毁汽车,砸房子,搞得一片混乱,但却一点不可怕。从头到尾只是出于自卫杀死过一个人。和那只霸王龙相比,它更象一个不喑世事的大娃娃。

除了非洲丛林,亚马逊森林至今也是人迹罕至之处。电影《狂蟒之灾》让它蕴育出超级蟒蛇。这只巨物不停地吞蚀猎物,当然也包括人类。一个记录片摄制组进入亚马逊森林,想拍摄某个原始部落的生活情况。在密林里生活多年的猎人保罗萨龙对那条巨蟒垂涎已久。他遇到摄制组,发现他们设备精良,又有船只,便以带路为名,诱使他们带着自己进入密林深处,寻找那条巨蟒。最后,仅有两人从蟒口里逃生。萨龙更是被巨蟒生吞活剥。

在科幻电影《死里逃生》(Python)中,一只体积更大的巨蟒进入人类社会,造成灾难。生物学家鲁道夫在丛林里发现一只巨蟒,仅头部就和人一样大,爬行起来可以追逐车辆。美国中央情报局试图把它诱捕,再投放到某国游击队潜伏的森林里打击对手。

巨蟒在中途苏醒过来,毁灭运输机,掉到地面,爬进美国的一个小镇,隐蔽起来。它神出鬼没,不停地吞吃小镇居民。由于蟒的鳞片在被害者周围形成滑行痕迹,不知底细的警察误以为滑板运动员约翰是凶手,引起一连串误会。最后,始作甬者的鲁道夫自己也被巨蟒吃掉。巨蟒则被居民们联手消灭了。在续集里,美国军方在某处秘密基地里研究新的巨蟒。巨蟒再次逃脱,大开杀戒。最后不得不派飞机轰炸才将它消灭。

在科幻故事里,怪物来自森林,深海,这都可以理解,比较罕见的是让它来自地下。科幻片《深渊异形》讲的就是来自地下的怪物。故事的背景是十九世纪的美国,一个偏远矿区。由于矿工们都被不明怪兽杀死,矿区濒临倒闭。远在“文明世界”里的矿主来到这里,雇用了枪手前去查看真相。

原来,作崇的竟然是一种地下怪物。它的幼体和人一样大,成体竟然长达数米,平时在土层里钻行,只有捕食时才跃出地面。可谓防不胜防。枪手也被它们吞食。片中有一对清朝移民来的华人夫妻,他们把这种怪物称作“土龙”。估计是中国传说中的“太岁”吧。被几只“土龙”困在小镇上的人们失去外援,他们鼓起能力,通力协作,用蒸汽机和大口径火枪把它铲除了。

第一卷:科幻讲什么?  第四编:灾难(1-3)

第三节:人造怪物

由于科学的视野越来越开阔,地球上的秘密所在越来越少,到后来,科幻作家再描写怪物,便让它们出自人手,是某种科学技术产物不慎引发的变异。

不过,怪物题材不包括那些被专门制造出来奇异生物。象《莫诺博士岛》中由器官移植形成的“兽人”,《侏罗纪公园》里的恐龙,《变形怪体》中的“原生质”,《魔鬼DNA》中的“超级蟑螂”,等等。它们都是生物学家出于某种目的制造出来的异物,可以归入“基因工程”之类的题材。而从情节上讲,怪物科幻最大的特色在于其神秘性:人们并不知道怪物们来自何方。而上述被制造出来的怪物则诞生于实验室,缺乏这种神秘性。

《哥斯拉》(Godzilla)是这类怪物题材的经典。《哥斯拉》原来是日本的一个怪兽电影系列。从五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纪,共拍摄了十几集。后来被好莱坞购买了改编版权。为大家熟悉的,就是这个美国版的哥斯拉。这是一只几十米高的巨型蜥蜴,远比古生物学上的恐龙高大。并且它没有自己的族群,单性繁殖。它长途跋涉,袭击纽约。一时间楼倒屋塌,人仰马翻。

在日本人的原创中,哥斯拉就是个悲剧角色,代表着受人类侵害的大自然向人类反抗。美国版《哥斯拉》继承了这一主题,把巨型恐龙“哥斯拉”的诞生,归咎于大气层核实验。不过可笑的是,罪魁祸首被设定为法国人。法国的核实验次数只是美国的零头,但影片却要法国背这个“黑锅”。而且,在影片开始处别有用心地插入切尔诺贝利核灾难现场。英雄是自己,丑角是他人,这种描写非常可笑。

其实,把一种普通的生物尺寸变大,是怪物题材的常见手法。早在威尔斯的名作《神食》里,这种手法就已见端倪。英国科学家赖德伍德制造了超级生长素--神食粉,可以使任何生物都长大几十倍。于是,神食粉散布之处,草长得有树高,老鼠可以吃人。不过,那部作品的核心是一代几十英尺高的新人,怪物们只是配角。

到后来,被偶然诱变的巨型生物成了怪物作品的潮流。当《蜘蛛侠》在纽约街头飞檐走壁时,好莱坞同期推出了另一部蜘蛛题材的电影《八脚怪》(Freaks),讲的也是被放大的巨型生物。这部电影里的“超级生长素”不是专门研制的,而是某种不知名的化学废料。一罐化学废料在车祸中掉入河里,不慎泄漏。当地正好有一个生物学家,专门研究蜘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