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玄幻奇幻 > 科幻纵览 > 第82章

第82章



凡尔纳从真实的科学前沿中寻找素材,是从现实往前推的方法。或者说,是后世预言派科幻小说的代表(见《科幻纵览第四卷下卷》)。而威尔斯干脆直接设定创意,再把它们往现实中拉回来。象“时间旅行”、“异度空间”、“外星人”、“隐身人”这些题材,都和科学并无关系。威尔斯先把它们确定下来,然后再借来科学知识,以假乱真。

实际上,这正是当今绝大部分科幻小说的创作原则。可以说,今天的科幻小说是从威尔斯、面不是凡尔纳开始的。只不过,威尔斯以自己的绝顶天才,开创了一个又一个科幻新题材,并令它们成功地吸引读者注意。而后世许多科幻作家只不过是拾他的牙慧而已。

凡尔纳生活在影像时代之前,他的小说是真正的文字读者。而威尔斯的创作生涯则伴随着电影的诞生和发展。他的小说散文化倾向比较重,早期的作品还有一定的戏剧性,到了晚期,故事逐渐退去,变得不忍卒读。但他的小说也有一个长处,就是具有突出的画面感。有许多情节几乎是用电影镜头式的画面拼成的。这也使得他的作品较易改编为电影。

威尔斯科幻小说的又一个特点,在于其中的城市色彩逐渐鲜明。科幻是工业的、城市的文学。有别于主流文学农业的、乡村的美学色彩。而这个特点是慢慢形成的。在凡尔纳的小说里,不难看到鲁滨逊式的优秀农夫和手工业者。他们凭一己之力就能存活。但在威尔斯的小说里,更多地能看到对大自然的恐惧。这里面以《摩诺博士岛》中的普拉迪克为典型。当他作为难民上岛后,反复絮叨,说自己不知道怎么生存下去。

凡尔纳的小说里,经常有“忠仆”的形象。他们没有头脑,对外界事物漠不关心。惟独对主人忠心耿耿。如《海底两万里》中的,《太阳系历险记》中的“本—佐夫”。(现实题材的冒险小说《八十天环游地球》中,也有“路路通”这么个忠仆形象。)在《太阳系历险记》中,农奴主铁马什夫不仅是主要人物,他和那些兼职为船员的农奴的关系,更是被作者描写得浪漫、融洽。而到了威尔斯笔下,这种人身依附的“封建尾巴”就全部不见了。威尔斯笔下的人物都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独立的个人。(有趣的是,到了二十世纪,对中世纪封建文化的追念,却体现了许多“太空剧”科幻作品里)

国内最全面的威尔斯科幻小说译本,是太白文艺出版社的《威尔斯科幻小说全集》。在这个全集的序言开篇部分,赫然写到“赫乔威尔斯与另两位作家约翰高尔斯华绥和阿诺德贝内特并称为20世纪初英国小说中的现实主义三杰。”将一位科幻作家评为“现实主义”作家。可能科幻迷会不知所云吧。实际上,威尔斯确实也是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然而更重要的是,他的科幻小说写实风格极为突出。细节逼真到极点。可以说,他在自觉地遵循科幻创作的基本规律——题材的幻想与手法的写实相结合。

在威尔斯的一生中,贡献给科幻创作的时间并不多。到了后期,他创作了《获得自由的世界》、《彗星来临》、《大空战》、《昏睡百年》、《神秘世界的人》等等。在这些作品里,对英国社会现实的描写高度逼真,批判色彩十分鲜明。而幻想部分则过于离奇,有着浓厚的乌托邦情绪。

但威尔斯的终身理想却完全符合科幻小说的主流价值观,用他的话说就是建立“世界范围的乌托邦”。威尔斯的后半生离开文学,用实际行动投身政治和社会改造事业。不过在晚年,由于屡屡受挫,威尔斯复归了早年的悲观主义。1945年,他写下了平生最后一篇文章《到达极限的理智》,认为人类的才智仅限于此,除非有更完美的种族出现,人类无法战胜那些威胁其生存的客观现实。

第二卷:世界科幻文学史  第四章:科幻的洗礼(上)

第四章:科幻的洗礼

四章前言

第一节:为科幻施洗

第二节:坎贝尔的贡献

第三节:创作于黄金时代

四章前言

纵观文学史,一个新的文学门类诞生以后,会出现五花八门的名称。但最后,总会有一个名字胜出,成为它的大号。而这个大名,更促使它拥有清晰的自我意识。在科幻文学史上,科幻这个词的诞生,因此而具有同样的意义。

雨果根斯巴克为科幻施洗礼,并以此贡献而永留史册。坎贝尔则将科幻文学向专业化方向推进了一大步。那些创作于黄金时代的作家们,则构筑了科幻文学的基本骨架。

第一节:为科幻施洗

1904年,卢森堡人雨果根斯巴克带着两百美元和制造电池的计划来到美国冒险。在经济上站稳脚跟后,他创办了一份电学杂志《现代电工学》,后来又改名为《科学与发明》。

根斯巴克从1911年开始在自己的杂志上连载科幻小说《大科学家拉尔夫124C41+》。这部作品全景式地预测了未来科技的发展。当时,一批美国本土的通俗文学杂志大量刊载粗糙的科幻小说,这些小说多是采用英雄美人、冒险打斗的式样。雨果根斯巴克注重将科学内涵引入这个文学新品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读者对此也普遍认同。

1923年8月,根斯巴克尝试出了一期科幻小说专刊,大受欢迎。后来,在读者调查的鼓舞下,根斯巴克彻底改变办刊方向,于1926年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份专业科幻小说杂志——《惊异故事》。在这本杂志的第一期上,根斯巴克将这个已经存在了近百年,但始终缺乏自觉意识的文学品种定名为“Scientfiction”。后来,这个名称演化为“Science    fiction”,约定俗成。其缩写形式“SF”成了全世界科幻文学爱好者彼此认同的标志。这是世界科幻文学史上的伟大时刻,它标志着科幻文学从此当门立户,独立发展。

作为工程师出身的作者,根斯巴克十分强调科幻小说在宣传科学技术方面的作用,反过来也强调科幻小说本身的知识含量。他在编辑部里贴上一些标语:“本刊欢迎那些有科学根据的小说”、“科幻小说就是要把科学变成神话”。这些观点也是中国科幻文学诞生初期的主流观点,而那时的中国科幻作者并没有受到雨果的影响。这种“所见略同”再次说明世界各国科幻艺术史都经历了类似的发展阶段。

根斯巴克甚至夸大其词地给他的作者们标注上“某某学博士”、“某某学教授”的头衔,其中有一些后来被查证为子虚乌有。这种有些可笑的作法也体现着作者对科幻小说科技内涵偏执化的追求。不过,在科幻小说还缺乏鲜明个性的时代里,偏执有时是很重要的。

作为将科幻文学自觉化、职业化、系统化的先驱,雨果根斯巴克热情有余,积极实践而理论不足。除了凭直觉确定了哪些作品是科幻小说外,他没有提出什么有价值的创作思想。由于经营不善,《惊异故事》于1929年就停刊了。后来他又创办了几个类似的刊物。效果均不理想。从此本人在科幻文艺界影响日微。尽管如此,由于雨果根斯巴克的杰出贡献,他的名字还是被用作为世界科幻协会大奖的名称。

后世科幻作家回顾此节时,多半只对根斯巴克的勇气和开创精神表示敬意,但很少有人理解这一事件的深层含义。根斯巴克将一本科技刊物改造成一本科幻刊物,并且是在读者的大力推动下完成这一转变。这标志着科学文化进入科幻内部,并成为主力。或者,标志着科幻从文学向文化跨进了一大步。这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在根斯巴克之前,科幻只是一种文学。爱伦坡、凡尔纳、威尔斯、柯南道尔这些人,都属于文坛。而根斯巴克和他的读者们不同,他们不是专业科学家,但却是科学爱好者。无论是《现代电工学》,还是后来的《科学与发明》,都不是文学刊物,上面的文章或者是介绍真实的科学发现、发明,或者是作者们纸上谈兵地进行科学构想。

而当它转型为科幻刊物时,它只不过是把那些科学构想文学化。当一篇描写某个科学构想的文章,加入了人物、情节以后,它向文学迈进了一大步,但文学并不是它的初衷。

从那以后,科幻开始从文学的小圈子,迈向文化的大圈子。可惜,由于后世作家只是从文学艺术角度来谈论科幻,由于成功的科幻小说总比简陋、粗糙的科学构想流传得广泛和持久,使得这一转型的意义被大大忽视。在《科幻纵览第七章》《科幻——从文学到文化》中,笔者将会主要分析这些问题。

第二节:坎贝尔的贡献

虽然根斯巴克的《惊异故事》因为发行不畅,没有坚持下来。不过,搞专业科幻杂志的构想已经为出版界所接受。1930年,克莱顿出版社创办了《超级科学惊奇故事》杂志,1933年将它卖给了史密斯出版社,改名为《惊奇故事》。并吸收约翰坎贝尔(John  W.Campbell)为主编。正是在他的带领下,科幻文学开始了第一次有意识的文学运动。

坎贝尔曾经也是一位科幻作家,创作过《黄昏》等科幻名著。成为编辑时仅二十七岁。他决定放弃创作,专心致力于编辑的工作。他把自己在创作中积累的指导思想推广开来,介绍给作者,并作为选稿要求,真正成了“作者的老师”。

坎贝尔的科幻创作指导思想包括“写真正的科学”、“用现实手法描写超现实的题材”、“用过去式描写将来的事物”、“对科技和进步保持乐观态度”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