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玄幻奇幻 > 科幻纵览 > 第92章

第92章



这个会议并不是什么官方机构组织的会议,其实是一个已经形成传统的全世界科幻爱好者的“嘉年华会”。与会者除了专业科幻工作者外,还有大批主办国的科幻爱好者,最多的一次有两万人参加,最少也有数千人参加。

大部分时间里,这个会议在美国召开。其它主办地还有英国、加拿大或者澳大利亚,几乎全部是英语国家。这种情况一方面反映了英语国家科幻创作实力远远领先于使用其它语言的国家,其在国内的影响也大于其它国家。然而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科幻文艺到目前为止仍然是一场“人民运动”的特性: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府文化部门出面支持过科幻文艺,于是,世界各国的科幻艺术家和爱好者们只能自发聚会。而英语国家有较长的科幻传统,拥有一大批成年科幻迷,他们才有财力组织跨国的科幻聚会。其它国家科幻爱好者的主体还是青少年,他们可能连组织本国的全国性科幻聚会都有困难。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最近几届世界科幻大会每次仍然保持有数千人参加的规模,这个数字对于日渐萧条的主流文学界来说已经有些望尘莫及了。

1953年的世界科幻大会上,世界性的科幻大奖——雨果奖开始颁布。该奖以世界上第一本专业科幻杂志的创办人雨果根斯巴克的名字命名。本奖无奖金,是纯粹的荣誉奖。本奖从一九五三年开始颁发以来,奖项内容多次更换。目前包括最佳科幻小说作品奖,最佳科幻影视作品奖,最佳科幻杂志奖(后改为最佳科幻编辑奖),最佳科幻美术奖,最佳非小说作品奖等。

表面上看,雨果奖的评定方法是非常开放和公平的:只要报名参加每年一度的世界科幻大会(可以用通讯方式参加),交纳会费(最近几届为三十至四十美金不等),你的作品就可以参选,同时你也获得了评选权。但在这个表面合理的现象下,存在着十分不公平的本质:由于每次科幻大会的参加者中,来自英语国家(含美、英、加、澳、新等国)的人占绝大多数,所以其它国家的科幻作品毫无获奖希望。欧洲和亚洲许多科幻大师一直被排除在雨果奖之外,这种评奖方式是直接因素。我国舆论界经常以雨果奖的获奖名单为证据,认为亚洲科幻创作的水平不及英美等国,实际上是不了解本奖的评选方式产生的误解。

以克拉克的短篇《星》为例。这篇获得雨果奖的作品讲的是,人类宇航员来到数百光年远的一个星系里,看到了在几千年前,一次超新星爆发时被毁灭的文明。经过推算,发现这颗超新星正是耶稣诞生时闪耀在伯利恒上空的那颗星。于是作者感叹,上帝难道为了指引东方三博士去接引生在马槽里的救世主,竟然毁灭了一个文明星球。

笔者曾经向几位科幻爱好者询问他们对这篇作品的看法,回答都是没看懂,不明白作者在写什么,发的什么感慨。这篇作品克拉克完全是为西方读者写的,全篇都没有追溯圣经中的有关传说,因为对于在基督教文明中长大的读者来说,这是多此一举的。其实,即使译者在文末作了相应注释,相信中国读者也无法产生思想共鸣。因为的那种宗教体验是绝大多数中国读者不具备的。假设中国读者能够大量参与雨果奖的投票活动,那么《星》这篇作品的得票率肯定远远不及阿西莫夫那些放之四海而皆有趣的机器人。

单从这一点上看,世界科幻雨果奖的公正性还不及诺贝尔文学奖,毕竟瑞典人从来没有声称他们这个奖是“世界文学大奖”,一直称认这只是个瑞典人的奖。并且他们已经尽可能地关注了其它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

一九七六年的一次世界科幻大会上,与会者提议成立世界性的常设科幻作家组织。1978年,在科幻作家兼科幻美术家哈里哈里森等人的推动下,这个提议被落实,世界科幻协会通过了会章,建立了组织形式。从此以后,该组织也是每年一届,召开专业性的研讨会。1991年在中国成都、1997年在中国北京、2001年在中国香港召开的世界科幻大会实际上是世界科幻协会的年会。

1966年,美国科幻协会开始颁发自己的科幻艺术年度大奖——星云奖。该奖因奖品为嵌在荧光树脂中的螺旋状星云而得名。该奖分长篇、长中篇、短中篇及短篇小说奖。另外还不定期颁发“特别大师奖”。每年的星云奖获奖作品集结成册出版,其收入作为奖金颁发。不久前内蒙古远方出版社出版的《美国获奖科幻小说选》即是该选集的译本。不过,星云奖只授予美国科幻作家的作品;以及通过翻译,在美国科幻杂志和出版社正式出版的外国作品。该奖在世界科幻界的影响与雨果奖不相上下,并以其中的长篇小说奖为最著名。但本奖更多地体现美国作家的思想倾向。比如2000年的长篇科幻小说奖便授予一部鼓吹藏独的反华科幻小说。

两奖相比而言,星云奖还算比较公正。虽然获奖作品中仍然是英语作品占压倒多数,但毕竟那是美国科幻协会自己设置的奖,情有可原。实际上,我们可以把雨果奖和星云奖视作标志英语科幻文学水平的两个相辅相成的奖,前者是群众评奖,后者是专家评奖。至于设立真正公平的世界科幻大奖,没有其它国家科幻同仁的普遍参与,仍然是无法实现的。

当然,由于英语科幻文学的整体实力摆在那里,雨果奖和星云奖确实也是当今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两个科幻大奖。它的获奖作品也能够体现出世界科幻的一流水准,只是稍有遗珠之憾。几十年来,这两个科幻文学奖进一步确立了科幻文学的主要风格。最值得称道的是,在二十世纪后半期主流文学普遍重形式轻内容,堕落为文字游戏的大环境下,雨果奖和星云奖仍然力求授予了真正有创造力,有内容,而不仅仅是玩弄词藻的作品,这是非常难得的。

不过,近年来两奖的获奖名单中老面孔很多,暮气渐重。获奖者群体逐渐形成一个小圈子,被戏称为“劳动节作家”,因为世界科幻大会总是于每年劳动节那一周的周末开始举行。这说明,正在死寂的世界科幻之湖急需清新的水流去冲刷。

到了七十年代,文学界还产生了一件对科幻艺术发展很重要的事,就是幻想文学(Fantasy)的力量逐渐壮大,自成体系。幻想文学与科幻文学的前身都是古代的浪漫主义文学,但是,有没有科学内涵这个前提将它们一分为二,各自发展。在二十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幻想文学不及科幻文学兴盛,于是常有借腹怀胎之举。许多以科幻小说名义发表的作品实际上是幻想文学。但在七十年代以后,幻想文学逐渐扩大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到了最近,以《哈里波特》和《指环王》为代表,幻想文学的风潮达到极点。

如今,幻想文学对科幻文学的冲击已经进入了中国。在下一卷,笔者会作专门介绍。

第二卷:世界科幻文学史  第八章:低潮与亮点(2)

第二节:低潮中的亮点

美国好莱坞传记作家约翰巴克斯特提到电影《回到未来》时曾这样挖苦道:“对于科幻小说作家来讲,闭门造车式地将这种似是而非的时空旅行内容编入犯罪小说中,是他们目前的主要创作方式。半个世纪以来,他们都在为一些令人费解的问题争论不休,像‘一个时空旅行者能够遇见他自己吗?‘或者‘‘如果你回到过去,在你父亲小的时候你就把他杀了,那么还会有你吗‘……”《斯皮尔伯格》376页,海南出版社1999年2月出版。虽然这段文字仅涉及一个主要的科幻题材,但巴克斯特作为“外人”作出的这个评价应该说是切中要害的。

受其影响,一些主流文学作家纷纷尝试写作科幻文学。代表人物包括沃尔夫、马尔兹伯格、多索依斯、埃芬格等。这股潮流背后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科幻小说的出版已经由比主流文学更困难,变得比主流文学更容易。在某些年份,单本科幻小说的稿酬曾经创造过美国出版业的纪录。

另有一批通俗文学作家也习惯于采用科幻题材。恐怖小说大王斯蒂芬金的一些作品,如《死亡区域》等就是科幻小说。这部作品中大量描写了六十年代邪教在美国流行的社会现实,许多情节对于经历过伪气功和XX功之祸的中国读者来说都是似曾相识的,很有参考意义。同样喜欢采用科幻题材的通俗文学作家还有华莱士等人。这显示了一些科幻题材在美国已经有了广泛的受众面。

但是,科幻文学在美国正统的学术界和文化界影响力仍然不够。1980年,美国文学的最高奖——美国全国图书奖授予弗雷德里克波乐的科幻小说《杰姆》。但在文学评论界和学术界的压力下,次年便将科幻小说排除在评奖范围之外。不过,在商业文化发达的美国,科幻作家们倒是能够承受这种失落感,他们团结一致,从其它渠道扩大着科幻小说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受影视传媒等力量的冲击,包括美国在内,全世界的主流文学影响力都在下降,不能赢得主流文学的青睐,变得多少不那么重要了。

进入八十年代以后,科幻文学进一步分化,出现了军事科幻、女性科幻、传奇冒险科幻等单独的种类。这是由于创作数量增加后,作者和读者都有了分化的结果。这种分化也是科幻文学走向更专更精的标志。

就更广泛的科幻艺术领域来看,八十年代以后最重要的发展就是科幻影视的飞速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