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玄幻奇幻 > 科幻纵览 > 第91章

第91章



这部作品描写了千万年以后的地球,由于自转速度逐渐下降,终于以一面永远朝向月亮。巨大的植物遍布地表,人类已经退化成原始状态。主人公古连便是在这样的世界上探索着自己的人生道路。小说中奇异的自然风光和神秘色彩构成了迷人的艺术魅力。

后来,奥尔迪斯还创作了科幻史著作《万亿年的狂欢》。他提出的将《弗兰肯斯坦》作为第一部科幻小说的观点受到世界科幻界普遍赞同。1978年,奥尔迪斯作为英国文化名人访华团的一员来到北京,受到邓小平的接见。1991年和1997年两次在中国举行的世界科幻协会大会上,奥尔迪斯均不顾高龄亲自参加。

作为  “新浪潮”运动组织者,莫考克本人也创作了许多科幻作品。其代表作是《瞧这个人》。“瞧这个人”是《圣经》里的一句话,指的便是耶稣基督。在小说里,持无神论观点的主人公乘时间机器来到公元一世纪的以色利,想说服当时的人们不要追随耶稣。结果发现当时的耶稣完全是个低能儿,其母玛利亚是个荡妇。而他自己则陷入命运的摆布中,阴差阳错地成了救世主,最后被钉死在十字架上。

由于不再以理性、科学为出发点,宗教题材也大量出现在新浪潮作品中。在法默尔的《江河世界》里,人类历史上生活过的所有的人都复苏过来,生活在一艘巨大无比的船上。这是基督教末世审判思想的直接艺术表现,已经无法以科学理论来解释了。

象二十世纪许多西方现代派文学一样,由于只强调表现作家的自我表现而不尊重读者的阅读需要,新浪潮的核心《新世界》杂志每况愈下,不得不靠英国艺术委员会的补助和主编莫考克自掏腰包来维持,六十年代末就停刊了。新浪潮运动也衰落下来。

新浪潮运动将现代文学思潮和哲学思潮带入科幻创作中,开辟了新的题材领域,丰富了科幻小说的创作手法。作为一种尝试,新浪潮本身确实给科幻文学留下了值得吸取的东西。最重要的,当然是新浪潮运动中产生的那些经典作品。

不过,新浪潮本身更适合小资需要,始终没有成为世界科幻的阅读主流。那种题材虚幻,表现上也重写意而不写实的手法,很难取得读者共鸣。直到今天,黄金时代科幻作品的基本风格:题材幻想与手法写实,仍然主导着科幻文学的创作和阅读。

世界各地都偶尔有科幻作家尝试类似的写法,但没有什么人获得成功。除了科幻界外,新浪潮运动在主流文学界也几乎没有任何反响。这个事实说明,新浪潮运动只是单方面从主流文学那里引进创作手法,它对于整个文学世界的进步没有什么影响,其贡献远不及坎贝尔时代的科幻小说。毕竟坎贝尔领导他旗下的科幻作家们,创造了一个不可替代的文学品种。

笔者认为,“主流文学”这个词应该是一个地位的概念,而不是一个性质的概念。也就是说,随着时代的变化,不同时代会有不同的文学样式成为那时的“主流文学”。而不是说,某一种或某几种文学样式可以固定地、永远地当为主流文学。十九世纪西方文学的主流是“现实主义”,二十世纪现代主义各流派成为西方的主流文学。如果我们推延得足够早的话,还会在文学史上发现一个所有的小说都被当作不入流的消遣品的时代。那时候的“主流文学”是诗词曲赋一类的韵文。

对于新浪潮的主力作家来说,他们或者是把当时的文学主流当成了永恒的主流,或者虽然认识到文学主流的变动不居,但没有勇气和能力把科幻文学的本质发挥到极致,使其成为文学主流中的一员。所以,他们选择了模糊科幻文学个性的方式来实现济身主流文学这个目标。但是,文学是绝对尊重个性的一个领域。缺乏个性的作品即使能赢得一定的地位,也必定是很有限的。放眼未来,科幻文学绝对应该进入文学的主流,但那不应是以放弃自身特色为前提的。      

第二卷:世界科幻文学史  第七章:新浪潮运动(2)

第二节:新浪潮的影响

在美国,托玛斯迪什、约翰斯拉戴克、罗伯特希弗伯格、菲利普法马尔等人也接受这些创作手法。大洋两岸相互促进,形成了整个英语科幻文学中的一个新流派。

不过,以笔者所见,美国最具有新浪潮特点的作者,要属菲里普迪克了。1928年12月16日,迪克出生于芝加哥。童年时父母离异,成年后自己的婚姻生活也一波三折,前后结过五次婚。还有失业、吸毒等历史。到了晚年,才因《机器人梦到电子羊》一书被改编,进入小康生活。未几便于1981年去世。甚至没有看到这部影片的上演。前不久,斯皮尔伯格根据他的小说《少数派报告》制作了同名科幻片。

菲里普迪克的科幻小说以短篇为佳。《少数派报告》、《全面回忆》、《第二类型》、《冒名顶替》都被搬上银幕。他的短篇构思奇特,风格诡异。其小说的主要特点:远离新奇发明,描写高度地自我怀疑、对他人的不信任,主要人物都是小人物、边缘人,情节淡化,色彩阴暗,等等,都具有典型的新浪潮风格。  

迪克的长篇虽然构思都不错,但写作手法过于随意,枝蔓太多,显示了技巧方面的不足。其中,《城堡里的男人》堪称“乌托时科幻”的代表作。这部小说虚构了日德战胜英美,瓜分世界的故事。构思虽然极棒,但情节却很混乱。

迪克的生活经历充分体现在作品里。他的人物们互相怀疑,猜忌,这种彼此提防就成为小说的主要情节。比如在《第二类型》里,几个身处险境的人彼此怀疑对方是机器人杀手,以至相互残杀。迪克笔下从未有一对恩爱情侣,夫妻之间都象陌路人一样彼此警惕。在《少数派报告》里,安德顿怀疑妻子和副手串通起来陷害自己。在《RH—3之谜》里,电视明星贾森一觉醒来失去了身份,妻子也和其他人一样不再认识他。

甚至,迪克笔下的人物不仅从不信任他人,更充满了自我怀疑。《全面回忆》中的奎尔不知道自己是个普通职员还是一个星际间谍,《电蚁》中的普尔事业有成,却突然发现自己不过是一个机器人傀儡。《冒名顶替》里的沃尔曼坚信自己是地球人,结果却是外星人制造的冒名机器人。可以说,身份之谜和自我怀疑构成了迪克科幻的“母题”。

有趣的是,这些身份之谜背后,体现着一个小人物的无奈。他们在真实社会中地位低下,而在幻想里却能左右人类命运。这在《全面回忆》中体现得最明显。本来只是个小职员的奎尔,最终却是童年时便与外星人订立和约的人类救世主。

从菲里普迪克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到后世科幻作家和凡尔纳、威尔斯等人的不同。那些宗师往往处在同时代文化知识界的高层,以俯瞰众生的态度来创作科幻小说。而迪克等现代科幻作家则是一群边缘化的人,过着边缘化的生活。他们如果想在科幻作品里描写英雄伟人和传奇业绩,往往很不真实。而他们真实的生活却往往不科幻。

第二卷:世界科幻文学史  第八章:低潮与亮点(1)

八章前言

第一节:平静中的演变

第二节:低潮中的亮点

八章前言

六十年代后期到七十年代初期,科幻小说在美国到达了顶峰。阿西莫夫、海因莱因那代作家释放了他们最后的能量。从那时起,美国科幻便处在慢慢衰退的过程中。而由于美国科幻在世界科幻群峰中的主峰位置,它的低迷渐接导致了世界科幻文学的下滑。

当然,不少读者可能不认同这一观点。他们大多是感受到了科幻电影的强大冲击力。确实,七八十年代后,科幻电影取代科幻小说,成为科幻艺术辐射其影响力的核心。但从艺术价值上讲,今天的科幻电影,无论是内容还是思想性,只不过是在表现十几年前、几十年前的科幻小说。当我们在2004年欣赏科幻片《我、机器人》时,一定要注意,它的原创诞生了差不多半个世纪!

毕竟,叙事艺术里最重要的创新来自于小说而不是影视。想在大投资、高风险的电影产业中寻找原创价值,几乎是不可能的。当传统科幻小说的魅力释尽后,如果没有新的积累,科幻艺术的整体前景是值得忧虑的。

与科幻影视风起云涌相比,这个时期的科幻文学只是在平静中慢慢演变。当然,也有低潮中的亮点不时闪过。

第一节:平静中的演变

从八十年代开始,世界科幻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主要特点是横向普及多于纵向深化。一方面科幻文学,乃至科幻文艺整体的影响力日益扩大;从一个国家扩散到另一个国家,从一个艺术领域扩散到另一个艺术领域。另一方面,创作上新的亮点不多,作品风格日渐沉旧,吃老本的现象多了起来。已经积累了近两百年的科幻文学旧传统正在显示出其作为包袱,而不是动力的负面特征。

出于惯性,尽管创新渐少,科幻文学仍然在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在科幻文学的大本营美国,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科幻文学至少在阅读方面已经进入了“主流”。到了八十年代,每四本文学类出版物中就会有一本科幻文学出版物。科幻文学已经成为一种普通的文学品种,而不是象最初那样,仅属于一小批与众不同的怪异的科幻爱好者。

二战以后,从一九三九年便开始举行的世界科幻大会得以风雨无阻地每年一届,不断地办下来,并且越来越具有真正的世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