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玄幻奇幻 > 科幻纵览 > 第90章

第90章



如果我们不用这个日本式的名字的话,可以把《银河英雄传说》当成科幻文学史上“太空剧”类型作品的新高峰。在太空剧这个小类别里,无论是早期的史密斯作品,还是赫伯特的《沙丘》系列,其艺术水准都已经被《银河英雄传说》甩到了后面。作为一部以社会政治变迁为主题的“软科幻小说”,《银河英雄传说》全书中仍然涉及到科学技术的描写达数百处之多,并且基本准确无误。单地从这个角度上看,这部巨著也是堂堂正的科幻小说。

《银河英雄传说》设计了从人类开始进行跨星系宇航,直到宇宙历801年(公元3601年)的漫长历史。银河联帮的军官鲁道夫利用社会动荡,盗取权力,建立了银河帝国。一百多年后,自由主义者海尼森带着十几万同志逃到银河系的另一端,建立了自由行星同盟。又过了一百年,银河系里的两个人类政体劈面相遇,从此开始了长达一百六十年的战争。到了宇宙历776年,银河帝国的领土上诞生了一个叫莱因哈特的男孩儿。他成人以后,怀着对鲁道夫王朝的仇恨和统治宇宙的野心,利用皇戚的身份,统领大军东征西讨,先后灭亡了银河帝国和自由行星同盟,建立了罗严克拉姆王朝。自由行星同盟的“智将”杨威利作为他最主要的对手,一直在关键时刻给予他致命的打击。不过,杨威利未能挽救实行民主制度的自由行星同盟,本身遭到地球教徒暗杀死去。他的后人们继续着恢复民主共和制度的努力。

“这场战争只关系到国家的存亡兴衰。和个人的自由和生死相比的话,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银河英雄传说》第二卷、五章、二节)当杨威利带着舰队返回首都海尼森平定叛乱,两军接仗前的片刻,不擅言辞的他在舰桥上向官兵作了如上的战前动员。这句话也可以视为就是《银河英雄传说》全书的主题思想。可以说,与对中世纪社会怀有极大兴趣的赫伯特等美国科幻作家相比,田中芳树虽然也在诺大的银河背景和高科技条件下设置了君主制度,但他的民主主义思想是清晰的。小说中以不世明君统治下的专制政体战胜腐败的民主主义为结局,更多是着眼于批判作者看到的西方民主制度的阴暗面,而不是希望复辟中世纪的专制制度。对民主与专制的优劣的探讨纵惯了这部作品的始终。

这部作品的主题是社会、政治、道德,而不是科技。在小说中,人类文明所及范围阔达两万光年,对于直径为75000光年的银河系来说已经相当大了,但作者却没有让任何一种外星生物出现在书中,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作者的兴趣在什么地方。

由于作者坚持了把公德和私德分开来的创作指导思想,使得作品在人性的描写方面拥有巨大优势。在一惯不出产优秀人物形象的科幻艺术领域,田中芳树在该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优势明显。其中有霸气十足,严于律己的君主莱因哈特;自由散漫但智谋超群,并且忠诚于民主理想的杨威利;忠诚厚道但软弱无力的比克古将军;以及疾风之狼米达麦亚、在野心与忠诚间动摇不定的罗严塔尔、忠诚于国家而非个人,智谋超人但冷酷无情的奥贝斯坦等。这些艺术形象都给读者留下了鲜明印象。

日本有代表性的科幻作家还有简井康隆、光濑龙、半村良等人。除此之外,日本的一些主流文学作家还参与科幻创作。最著名的是安部公房创作的《第四纪冰川》。

日本还有一位出名的女作者栗本薰。她的创作十分高产,拥有大量作者。其代表作《豹人英雄传》已经出版了八十多卷,一千多万字,是迄今为止世界上篇幅最长的科幻小说。

不过,日本拥有自己独步世界的艺术形式,那就是卡通。日本科幻的精华作品,有许多是以卡通形式流传的。那里不仅有改编本,更有原创科幻卡通。这些作品在世界各地,包括中国科幻爱好者中留下了深刻影响。有关这方面的资料,请参考吕哲编写的《映画传奇——当代日本卡通纵览》

第二卷:世界科幻文学史  第七章:新浪潮运动(1)

七章前言

第一节:大转轨——新浪潮运动

第二节:新浪潮的影响

七章前言

“新浪潮运动”是科幻文学史上继坎贝尔主导的“黄金时代”之后又一次有意识的文学探索,所以在这里专门开辟一章予以介绍。它本身并不成功,但其发展过程,却将科幻文学引入了更广阔,更深入的天地中。新浪潮运动主要发源于英国科幻。而新浪潮的影响也波及到世界各地。

第一节:大转轨——新浪潮运动

美国科幻小说于战后传入英国,在英国赢得了大批读者。相当一批英国本土的科幻作家也在利益驱动下,为美国出版商写作。当然,前提是要适合美式科幻的风格,也就是由坎贝尔确定下来的那些风格标准。其实,这些“坎贝尔标准”,不仅仅是靠某个人的特殊魅力才得以流行开来,它们也有坚实的社会基础。

首先,美国科幻小说自成一体,萌生于美国主流文学界之外,所以容易形成独立的风格。其次,黄金时代的美国科幻爱好者大多是青少年,他们自然比成年人更重视未来,追求对外冒险重于心灵探索,重视灵感、创意胜于重视文学技巧。这些特点都成为那个时代科幻小说的烙印。

但是,“英国坤士”与“美国牛仔”之间毕竟有文化和趣味上的区别。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少英国本土的科幻作家逐渐厌倦了美国科幻文学重视外在探索而不重视人性本身;重视创意、内容,而不重视文学性的缺陷。另外,在英国本土,科幻小说并不是一个单独形成的文学品种,与主流文学之间也没有明显的界限,所以科幻作家们在创作时,更重视主流文学界的反应,想在他们那里博得彩头。不过,这种现象的形成与其说是证明英国科幻小说的艺术水平高,不如说是因为英国科幻小说的个性不鲜明。

在这些原因的推动下,新浪潮运动开始了。科幻小说新浪潮运动的核心是英国的《新世界》杂志。这本杂志创办于1939年,在二战的战火中断续出版了几期。于1954年成为月刊。1964年夏,年仅二十四岁的科幻作家米切尔莫考克(1939-)出任主编。此人15岁便缀学,以科幻小说和幻想小说的创作、编辑和搞摇滚乐为生,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同时也保存着年轻人的反叛精神。

莫考克成为主编后,立刻开始推出一批革新的科幻作品,使得此前一直以暗流形式存在的英国科幻新趋势拥有了展示自己的核心阵地。《新世界》杂志推出了巴拉德、奥尔迪斯等代表作家。他们的作品一反美国科幻重视科技发展的传统,将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乃至神学作为题材选择。并且大力吸取当时欧洲的各类现代派文学,如象征主义、意识流等创作手法,改变了坎贝尔时代以现实主义手法描写超现实情节的传统。


同时,受欧洲文化界内省化和悲观主义日益浓厚的倾向影响,这些作家的作品不再有美国科幻作家的乐观精神,常常描写个人在巨大灾难前面的消极和无奈,美式英雄形象被凡夫俗子代替。为了区别以前的美国科幻传统,其中一些作家们甚至将科幻小说的缩写“SF”赋予新的含义——“思索性小说”(speculative    fiction)。

1968年,女科幻作家兼编辑家朱迪梅丽尔将这一流派的代表作编成集子,并定名为“新浪潮作品”。“新浪潮运动”的名称由此而来。

新浪潮运动的主力是英国作家JD巴拉德,他也是《新世界》杂志上最早推出的作家。巴拉德于1930年生于中国上海,太平洋战争中被关进在苏州的战俘营。后来他将这段经历写成《太阳帝国》。1987年,好莱坞著名导演斯蒂芬斯皮尔伯格(Stephen  Spielberg)亲自操刀,来到上海将其搬上银幕。

二战后,巴拉德进入了剑桥王子学院攻读医学,并开始业余创作,于1956年发表他的第一篇小说。由于巴拉德早年灰暗复杂的生活经历,他对人性的理解颇深,也具有浓厚的悲观主义倾向。在他创作的科幻小说中,经常用隐喻和象征手法表达自己对人性的理解。

巴拉德的科幻代表作有《沉没的世界》(1962)、《燃烧的世界》(1964)和《结晶的世界》(1966),合称灾难三部曲。在《沉没的世界》中,来自两极的冰川融水淹没大地。在《燃烧的世界》中,毁灭文明的主角变成了旱灾。在《结晶的世界》中出现的灾难则是无法以科学知识来理解的全宇宙的结晶化。在这三部作品里,不再有以前的救世英雄,主要角色都是普通人,在毁天灭地的大灾难面前挣扎着。

巴拉德的作品还有《终端的沙滩》(1964)、《暴行展览》(1970)、《海底飞船》(1976)等等。

新浪潮的又一位主将是布里安奥尔迪斯。他于1925年出生于英国的诺福克郡。二战时到缅甸服役四年。后来当过书商、  编辑。其中于1961年到1964年,兼任过“矮脚鸡科幻丛书”的编辑。就在这段时间里,奥尔迪斯大量接触美国的科幻小说,并受其影响开始自己的科幻创作。1954年发表了自己的科幻处女作《犯罪记录》。1959年发表了第一部长篇科幻小说《直航》。1962年,奥尔迪斯出版了他的代表作《温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