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玄幻奇幻 > 科幻纵览 > 第114章

第114章



一些朋友可能是不了解繁文图书市场的运作机制,或者不了解倪匡本人的创作背景。有的作家仅以文人式的思维去判断,不理解倪匡为什么静下心来,创作一两部能够流传百世的作品。

再有一些朋友,是对倪匡的作品接触极少。除重庆的舒明武曾经大量阅读倪匡小说外,大陆主力作者几乎均非倪匡小说的读者,仅仅是听说他的书很流行,便随机地拿几本翻阅。以笔者个人感觉,倪匡认真创作,能够体现他写作实力的科幻小说,不及作品总数的十分之一。而倪匡本人,或者出版商从未对其作品进行精选,所以,这随便挑中的作品,属于滥作的可能性极大。而单凭随便抓到的几本倪匡作品去判断,很容易形成倪匡小说是伪科幻、劣等科幻的印象。

除此之外,这种几乎一致的劣评,也未尝没有文人相轻的原因。同样写科幻小说,但论及作品发行量,个人关注度,大陆科幻作家无一人能与倪匡比肩。但是需知,倪匡在今天所拥有的影响力,是凭几百部作品,加上四十年时间慢慢积累出来。即使某些大陆作者确实创作了质量更高的科幻小说,也必须静待足够的时间,去扩散它们的影响力才行。

另外,倪匡在科幻方面,于香港的小环境下可谓独学而无友,那里完全没有一个象武侠圈那样成熟的科幻圈,供他切磋、借鉴。一个单枪匹马的战士,能够打下如此江山,我们只能钦佩他惊人的创造力。要求倪匡创作十分“正统”的科幻毫无现实意义。

在华人世界里培育了两三代、成千上万的科幻爱好者,这就是倪匡给予中国科幻最大的贡献。

第三卷:中国科幻文学史  第九章:缘系东方之珠(3)

第三节:又一位重量级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倪匡创作力下降后,黄易杠起了香港科幻大旗。稍后于九十年代中期,他的科幻小说进入大陆,迅速赢得无数读者。

黄易本名黄祖强,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毕业。八十年代后半叶开始创作科幻小说。与倪匡相比,黄易是更为“正统”的科幻作家。他的早期短篇小说,如《幽灵船》、《超脑》等等,都是很传统的科幻作品。后来,黄易认为,西方科幻重技术而轻人性,遂自创“玄幻”小说,其宗旨,主要就是把东方神秘主义玄学与传统科幻融合在一起。后来,“玄幻”这个名称扩散开去。成为一类相似作品的代名词。

黄易实践自己“玄幻”理念的代表作是凌渡宇系列,包括《月魔》、《上帝之谜》、《圣女》、《光神》等十余部中篇作品。凌渡宇是一个类似007的很西化的海外华人,但又受过最正统的西藏宗教玄学训练。他身为秘密组织“正义同盟”的成员在世界各地锄强扶弱,同时遭遇种种超现实异象。在《凌渡宇系列》中,计算机、网络、深海考查等尖端科技领域和宗教玄学较好地结合在一起,创造了奇特的叙事效果。

后来,黄易创作了长达两百万字的科幻巨著《寻秦记》,以一名通过时光旅行来到战国末期的特种兵为线索,全面展示了秦国统一中华的全过程。主人公项少龙在战国时期经历种种冒险,他虽然没有携带任何现代科技物品,但本身却是个拥有现代意识的现代人。《寻秦记》通过这种对比,很好地体现了两千多年里人性本身的进步。该作品已经改编成电视剧,在香港和大陆上演。

黄易的其它科幻代表作还有《星际浪子》、《大剑师传奇》等等。由于在繁文市场里,武侠读者多于科幻读者。黄易后来转向武侠创作。

不过,黄易也继承了商业作家粗制滥造的毛病。许多作品都是“半部杰作”,甚至不加修改就付印,留下了很多遗憾。

象讨论“倪匡小说是否属于科幻”一样,也有许多人在讨论“黄易作品是否属于科幻”。这是一个同样的伪问题。黄易也是产量巨大的作者,涉及科幻、武侠等许多方面。虽然与倪匡相比,黄易离科幻圈更近一些,但毕竟以香港为基地,不可能打出“科幻作家”的名头。作品类型兼而杂之。所以,我们只能具体地分析他某一部作品是不是科幻。

第四节:其他主要开拓者

一九八七至八八年间,从大陆移民香港的杜渐在《商报》开辟了一个名为“怪书怪谈”  的专栏,推广正统的科幻文学。一九九零至九一年间,杜渐撰写一套上下册的  《世界科幻文坛大观》,资料颇为详尽。杜渐本人也创作有大量科幻小说,以十万字左右的小长篇为主。其作品有《即食面谋杀案》、《死光》、《战魂》、《铜龙》等等。在大陆有杜渐科幻小说集出版。

同一时期,杜渐亦与李伟才、黄景亨、潘昭强等协力办过四期《科学及科幻丛刊》,当时不过是处于起步状态,但内容形式俱佳。可惜因资金及销量等等问题宣告停刊。2002年,香港科幻界同仁再次创办《科幻与科学杂志》,由香港艺术发展局提供资金赞助,该杂志发表两岸三地的科幻作品。同时,一些香港报刊也开始刊登科幻小说。如《男杂志》、  《小说世纪》、《东周刊》等。多少扩大了科幻文学的影响力。1996年,“香港科幻会”成立,支持着香港科幻文学的微弱局面。

香港科幻界同仁曾经举办过科幻小说创作比赛,并将获奖作品集结,  编成《一个昆虫与青草的国度》和《不死的灰白体》两本丛书。这些作品显示了香港作者在“正统科幻”方面的创作能力。

与黄易同期的宇无名创作了一系列“超科幻小说”。将军事等元素渗入科幻,故事情节也不错,不过影响力较少。香港的其他科幻作者还有谭剑,代表作品有《虚拟未来》、《换身杀手》、乔靖夫,代表作品有《吸血鬼猎人日志系列》、《冥兽酷杀行》、周显,代表作品有《超重岛》、苏文星,代表作品有《幻海魔钟》、武藏野,代表作品有《最强之刃》、《杀人战术》、萧志勇,代表作品有《未来的冬夜,一个旅人》、毕华流,代表作品有《悬空海之战》。不过,这些作品大多是科幻与武侠、魔幻等门类杂交的边缘化作品,代表性不强。

总的来说,除了倪匡和黄易两座孤峰外,香港科幻缺乏中坚力量,与大陆科幻界的交往也很少。最重要的是,那里从未形成一个有规模的科幻圈子。这使得香港科幻的培育缺乏基本土壤。

第三卷:中国科幻文学史  第十章:台湾的科幻探索

十章前言

第一节:台湾科幻的艰难历程

第二节:拓荒人张系国

第三节:勤奋的黄海

第四节:苏逸平的中国特色

十章前言

两岸三地综合比较,台湾科幻最为弱势。既未有大陆庞大的科幻迷群体,和数以百计的科幻作者。也没有倪匡和黄易这样影响巨大的单个作家。但是,台湾科幻界的努力不能被忽视。他们构造了中文科幻的独特风景。

在台湾科幻的艰难历程中,笔者大致介绍一下五十年间的台湾科幻。拓荒人张系国和第勤奋的黄海是台湾科幻的两大元老。而苏逸平则是台湾新近最有创造力的科幻作者。

第一节:台湾科幻的艰难历程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两岸文化隔绝三十年,双方的科幻创作在完全没有交流的情况下各自肇始。但两岸科幻他们却不约而同地将“Science    fiction”译为“科幻小说”。也都曾经使用过,但又放弃了“科学小说”这个称呼。这是个非常有趣的默契。

的背景下,台湾科幻文学以自己的特色开始起步。与大陆科幻最大的区别在于台湾科幻没有科普创作的渊源,完全萌发于文学阵营,这也使台湾科幻在发展上少了许多包袱。

1956年,台湾作者赵滋蕃在香港创作了《飞碟征空》、《月亮上看地球》、《太空历险记》等具有科幻风格的作品。这是可以追溯到的台湾最早的科幻作品。不过,台湾科幻界普遍承认的第一篇科幻小说是女作家张晓风的《潘渡娜》,1968年发表于《中国时报》。《潘渡娜》是“潘多拉”一词的台湾译法。和同样由女作家写下的世界科幻文学开山之作《弗兰肯斯坦》颇为类似,《潘渡娜》讲的也是人造人的悲剧故事。出生于1941年的张晓风是台湾著名散文家。《潘渡娜》文笔优美、哀婉动人。不过,毕竟是创始之作,在科幻本身的特色方面挖掘得不够深入。

稍后,张系国和黄海开始科幻创作,被称为台湾科幻的两大元老。台湾其他的科幻作者还有郑文豪、叶言都、平路、林耀德、黄凡、骆伯迪、等人。网络时代开启后,又有“怒加”等网络科幻作者进入这个领域。

台湾科幻的主要作品有《绿蜻蜓》、《双星浮沉录》、《混沌初开》、《伤逝者》等等。其中,叶言都在《高卡档案》中以档案作为叙述手段,作了有意义的文体实验。该作品将“重男轻女”这个农业社会的普遍问题以科幻的方式进行夸张,其思想主题也较为独特。

宋泽莱也是台湾科幻的一名重要作者。宋泽莱出生于一九五二年,本名廖伟竣,台湾云林人。宋泽莱是台湾文学界少有的写作天才之一,大学时代就写了三本心理学色彩浓厚的现代主义小说。1985年出版了灾难题材的长篇科幻小说《废墟台湾》。该作品以倒叙的方式,通过“废墟台湾”中的一部日记,描写环境污染和政治动乱毁灭台湾的全过程。宋泽莱曾获时报文学奖小说推荐奖、联合报文学奖小说奖等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