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玄幻奇幻 > 科幻纵览 > 第131章

第131章



然而它们那种奇怪的死法最终没有得到解释。父子两代科幻作者就根据这种死亡现象,虚构出不同的致死理由。在这里,小说从外星人死亡这个事件开始辐射出去,引出了不同的线索。与其它结构方式相比。辐射式结构过于复杂,带有文体实验的特点,需要读者有较高的欣赏能力。所以适用范围也小。

更有一些表面上凌乱不堪的结构方式,却正符合作品本身的主题。比如,赛伯朋克流派的开山之作《神经漫游者》被译成中文后,许多读者,甚至有的编辑在和我交流时,表示无法接受那种天上地下的随意式结构。但作者运用这样的结构方式,正是为了表现网络世界里人们支离破碎的生活特点。

上面这些结构方式,主要谈了小说的主干部分。小说的开始和结尾也是作者必须要注意的。开篇部分决定了一篇小说是否吸引人,在读者缺乏时间和耐心的今天,开篇部分不吸引人,小说就失败了一半。甚至可以这样说,三五个自然段里不能让读者喜欢的作品就是失败的作品。而结尾则决定这篇小说能给人留下什么回味,好的结尾可以把全篇的努力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所以开始和结尾的构思往往更费力气。

杨平的短篇科幻小说《黑客事件》的开始一个自然段只有一句话:“这个世界只有二百五十六色”。了解计算机技术的读者一下子就知道,这是一个关于数字虚拟世界的故事。而对计算机技术了解不多的读者也会产生疑问:什么叫“只有二百五十六色”?这个优秀的开篇一直为科幻爱好者称道。它不仅是精练的开篇方式,更是“真”与“美”的极佳结合。

王晋康的《生死平衡》用了一个歌舞升平式的开端:人类终于消灭了天花,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来到最后一个天花病人那里,想取些样本,却得知已经有神秘人物取走了样本。这个很喜气的开始却为后面的悲剧故事埋下的伏笔。

出色的结尾在科幻小说中也屡见不鲜。在克拉克的《与拉玛相会》中,外星人的巨大飞船丝毫不理会人类的一番折腾,从太阳中得到能量后,转头高速飞走。星河的《残缺的磁痕》中,主人公放弃了躲避地球磁场变化的机会,让女友进入隐蔽所,独自去面对危险的未来。这些结尾都把充分的想象空间留给了读者,同时又结束了整个故事。

不过,对于不少作者来说,写小说开头时还很有创作冲动,写到结尾时可能就会烦了、倦了,于是匆匆收尾了事。如果有这种情况,作者一定要刻意提醒自己重视结尾的构造。

掌握小说的结构艺术,还要了解所谓蒙太奇手法。蒙太奇是一种电影艺术手法,指把本来不在同样时空的画面、声音等因素摆放在一处,使观众产生联想,达到编导希望的效果。蒙太奇手法原本是电影工作者汲取自小说的技巧。只是这种技巧在小说创作中不为人注重。当蒙太奇在电影里大放光彩时,小说家们又把它请回来,加以改造,成为一种成熟的小说结构技巧。

在小说中,蒙太奇是指把本不相关的场景、人物、行为等放在一处,用联想的方式使读者达到某种效果。如果说前面那些结构方式讲的是小说宏观结构的话,蒙太奇技巧处理的就是小说的微观结构。如在法国作家巴尔雅维尔的科幻小说《漫漫长夜》结尾处,世界各地青年有感于“冰人”的死,举行各种反叛式的游行示威活动。作者把不同国家的类似场面放在一起,形成一种沸腾杂乱的效果。黄易的科幻小说《月魔》中,凌渡宇通过月魔部落的思维记录仪,在几乎同一时间内感受到这个邪恶部落成千上万年的历史进程。这都起都是蒙太奇技巧的例子。

不过,由于小说没有声音和画面这些直观的东西,只能靠文字吸引读者。所以使用蒙太奇技巧,需要作者有良好的文字功底,不然读者读起来只能是缺乏逻辑的一团乱麻。

第四卷:科幻的艺术规律  第八章:传统文学技巧的应用(3)

第三节:一般人物塑造

科学家形象和“非人角色”是科幻文学在人物方面的贡献。除此之外,科幻文学还要塑造普通的人物形象。

在凡尔纳和威尔斯两大宗师笔下,不仅科学家塑造得好,普通人也很出色。比如,凡尔纳塑造了好几个忠仆的形象,成为小说特色。威尔斯笔下,无论《隐身人》中的农夫农妇,还是《彗星来临》中的都市青年,都塑造得很成功。海因莱因是将普通人形象引入科幻的成功者。贩夫走卒、三教九流均在他的小说中占有重要位置。在《安魂曲》中,誓愿在太空中结束生命的不是一个科学家,而是一个企业家。在《你们这些还魂尸》中,酒巴老板、放荡青年、无知少女等角色(实际上是一个人)在廖廖几笔中就能呈现其鲜明个性。而在《傀儡主人》等长篇中,海因莱因更是体现了描写众多人物形象的能力。

田中芳树在两百万字的《银河英雄传奇》里,给大家留下了许多色彩鲜明的人物。最重要的一对对手:“智将”杨威利和“黄金狮子”莱因哈特都是“站得住”的人物。围绕着他们还有忠于职守的比克古,冷俊的先寇布,自命风流的波布兰,帝国方面令人厌恶但极为尽职的奥贝斯坦,勇猛精进的米达麦亚,野心勃勃的罗严塔尔,等等。这些人物提升了作品的美学价值。不过,《银河英雄传说》能够在人物塑造方面取得这样的成绩,和作者选择了传统的军事政治题材和“太空剧”形式有很大关系。这些形象在历史小说中也不乏其人。

在奥维尔的《一九八四》中,作者成功地塑造了几个在极权政治下生活的典型人物:主人公温斯顿,一个知识分子。虽然天天从事伪造历史的活动,但仍然有几分知识分子的良知,不停地追求世界的真实面貌,最终沦为思想犯。他的女友朱莉娅,一个在极权统治下富有生活技巧的“下半身”叛逆者。她应付残酷生活的技巧远远胜于温斯顿,但对温斯顿所热衷的真理、反抗完全不感兴趣,挑战党的禁令仅仅是个性使然。奥布兰,一个在极权政治下靠整人获得地位的打手典型。在他身上,良知之所以泯灭,是因为他能够真诚地接受谬论。还有诚慌诚恐但最终被孩子告发的帕森斯,爱说怪话但缺乏头脑,最终“消失”掉的塞姆……可以说,经历过极左时期的读者都能够从这部作品里看到身边人的影子。更令人感叹的是,奥维尔本人却并非生活在极权统治下的社会里。他塑造这些人物,完全是根据自己的观察力和洞察力。

“卫斯理”大概是汉语科幻小说里给读者留下最深印象的人物了。当然这也有赖于卫斯理系列作品数量巨大,可以反复地对一个角色进行塑造。用今天的社会风尚来衡量,卫斯理是个很老派的人物:总是一身正气,在种种邪恶利诱面前,能“拒腐蚀永不沾”。他道德纯正,极少灰色性格或自我怀疑之类的问题。他的缺点也是典型的年轻人的缺点:遇事不想后果,常把自己陷入不必要的麻烦中。但也正是因为这种性格弱点,使他反而比“老奸巨滑”的成年人形象更受年轻读者喜爱。


另外,与武侠小说里的人物不同,卫斯理绝对是个科学与民主的化身。科幻这种典型的现代文学样式注定卫斯理必须讲科学,并且必须具有法制意识。故事里卫斯理始终要将能引起迷信想法的神秘事件给予科学解释。大凡进行秘密行动之前,他也总要考虑是否乱法犯禁。另外,他也常常戏弄一些小国里的独裁者,或者与一些邪教徒、黑社会较量。这与作者生活在法治社会香港有极大关系。

但最最关键的是,卫斯理根本不是科学家,甚至是个外行。

王晋康对于普通人角色的塑造则体现了他在科幻创作上的探索。在他的早期作品里,科学家几乎是惟一的角色。而到了后来,在《死亡大奖》、《类人》、《生死之约》等长篇作品里,大量的普通人进入故事,并且都能够体现其行业、地域特点。

在郑军的《寒冰热血》里,秦宇是一个核心人物。小说主题就是要表现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所以,一个草莽出身的民营企业家便成为尖端科技的缔造者。但他的性格仍然不脱草莽,最终将一个上市公司带回到家族治理的旧路上去。在一部科幻小说中出现这样的展示企业家原罪的角色,是非常罕见的。

女性人物的缺失是科幻小说在人物塑造方面的一个问题。主流文学几乎离不开两情相悦的内容,于是也少不了对女性人物的描写。但在科幻小说中,特别是在被科幻爱好者认为是“正统的”科幻小说中,几乎没有两性关系的地位。除非是象《恋人们》或者《黑暗的左手》这样以性关系为“科幻点”的科幻小说。许多“科幻价值观”的忠诚拥护者甚至认为,在科幻小说加入爱情描写是凑数,是歪曲,是伪科幻。

科幻小说这种女性缺位的现象,似乎与现实生活中女性参与科学活动的稀少有关。世界科学史中第一流的科幻家里,女性寥寥无几。某位中年科幻作家一直被视为大陆科幻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里,女性一直只是陪衬,可有可无。稍有些鲜明个性的女性人物,也主是要表现出自恋、夸张、感情用事的特点,来对比男性的客观和冷静。在一次座谈会上,他曾经针对读者的提问,直接表达过自己的看法:科学毕竟是是男人的事!在这个问题上,其他作者尽管没有这么直截了当,但不能说没有类似的倾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