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玄幻奇幻 > 科幻纵览 > 第165章

第165章



片子一开始就有一段长达一分钟的科幻式镜头:探险队员全副武装,在地穴里寻找那块陨石。片中有一段非常“科幻”的场面:陨石在科学家的实验室里发生变异,输出巨大能量,导致周围地区大范围停电。

依靠成熟的调度和剪辑技巧,这段情节确实有一丝科幻灾难片的意味。成龙出身戏班,没读过多少书。成名之后一直对文化知识保持着向往和敬重。不知这是不是他在自己的影片中增加科技含量的一个动力。

后来,成龙主演了《燕尾服》,这是讲述“体能放大器”题材的电影。一件特工专用燕尾服被一个厨师穿在身上,使他成为格斗高手。

另一位武打明星李连杰也主演了科幻大片《救世主》。这是一部平行空间题材的科幻片。

在导演方面,李安导演了《绿巨人》。吴宇森导演了《变脸》和《记忆裂痕》。虽然它们算不是是最出色的科幻片,但至少能够进入第一阵营。

看过李安导演的《绿巨人》,再比较刘郁明导演的《蓝血人》,我们无法得出李安对科幻片的把握就一定超过了刘郁明。好莱坞浓厚的科幻氛围毕竟是主要因素。不过,总结一下好莱坞科幻片中的华人,毕竟有助于我们看到中国科幻片的全景。因为这些华人导演和演员毕竟在世界一流的科幻片制作团队里打磨过。他们将来会是中国科幻片资源排列中的重要因素。

袁和平在《黑客帝国》中的作用也很值得一提。在这部电影里,武打并不是点缀,也不仅仅是服务于票房需要,它是科幻构思不可割裂的一部分。尼奥、莫菲斯、翟妮蒂等人在现实世界里并不擅于格斗。他们能够使用神奇的中国功夫,仅仅只是在“母体”中才有可能。那是《黑客帝国》电影语言的一部分。

今天,我们还很难想象一部纯粹由大陆电影团队制作的科幻片会是什么样子。但一部由李安或者吴宇森导演,由李连杰或者成龙主演的科幻片,大概就不那么难以想象了吧。

第五卷:科幻影视概述  第八章:科幻影视的美学追求(1)

八章前言

第一节:题材的虚幻与手法的写实

第二节:幻想环境的展示

第三节:自然美的拓展

第四节:技术之美

第八章简介

从本章开始,笔者分析一下科幻电影在电影艺术方面的贡献。没有艺术价值,科幻片就成了纯粹的视觉奇观。

科幻电影有自己的美学规律。在题材的虚幻与手法的写实这一节里,笔者分析一下科幻影视最基础的美学规律。幻想环境的展示最能够反映科幻片的艺术特点。由于电影重视视听元素,所以,科幻电影在自然美的拓展方面有着特殊贡献。除了科幻片,银幕上似乎再也没有出现过太空的宏伟,南极的洁白,深海的幽暗。甚至还有赤焰翻卷的地心融炉。只有科幻片,被其上天入地的情节所带动,给了观众以这些未知之地的具像。

从内容上讲,科幻更多的是“技术幻想”。于是,科幻片也更适合反映技术之美。甚至,可以完全从美学,而不是科技可能出发,塑造银幕上的技术视觉形象。

观众怎么看待科幻片。这又涉及接受美学的问题。所以我们还要从接受美学看科幻电影。

第一节:题材的虚幻与手法的写实

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斯皮尔伯格不仅是科幻电影大师,同时也是拍摄纪实风格影片的大师。从早期的《太阳帝国》、中间的《辛德勒名单》,到后来的《拯救大兵雷恩》,在情节的写实性、具像性方面,斯皮尔伯格同样达到了世界电影的巅峰水平。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实际上体现着科幻艺术的内在规律:科幻导演必须兼具表现和再现的能力,才能用写实的手法表现超现实情节。

在《影视摄影艺术》(郑国恩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出版)一书里,作者分析了“电影影像形态”的几个种类。(见该书101页)。第一个就是“具象性影像形态”。他认为,具象性影像形态构成电影银幕形象的基本形态。“除20年代的先锋派及美术片、科幻片外,几乎电影各种思潮影响下的所有流派都以这种影像形态为自己的基本造型语言。”

笔者没有看过“二十年代的先锋派电影”,但美术片是看过的。科幻片怎么会象美术片那样夸张和变形呢?可能笔者也没有理解清“具象性影像形态”的确切含义。但依笔者目前的理解,科幻片里的形象难道不是具像的吗?

比如,在《编辑部的故事》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几个角色在那个编辑部里逗嘴。其室内陈设无异于现实中的许多编辑部。但那并不是真实的某个编辑部,而是摄影棚里搭的室内景。三面有墙,一面是摄影机和灯光。我们可以说,这个影像是“具象性的影像形态”,但它又根本不是什么原装正版。

然而,如果我们在同一个摄影棚里拍科幻片,搭一个宇宙飞船的内景,里面逼真地设置有驾驶台、仪表盘、各种线路、太空服……进而,演员再表演一下失重状态下人的行为特点,这个镜头是很神奇的,超现实的,但难道这一切不也符合物理世界的规律,以及人之常情吗?最重要的是,它不也是具像的吗?都是用假布景和演员表演,为什么科幻片就不是具像的呢?  

实际上,通观那部三十多万字的专著,作者根本没有举任何一部科幻片的例子。他对科幻片的了解可想而知。以笔者所见,上面那段引文很能代表影视专业人士对科幻片的普遍态度:他们根本没有专门分析过科幻片,只把这个片种当成异类,想当然地发议论。

当然,不是所有专业人士都持这个态度。在《电影创作类型论》一书中,笔者看到了影视界人士对科幻片最为恰当的艺术分析。作者桂青山先是把创作方法大体划分为两类:统观世界及中国的文艺发展史,就创作方法而言,大而化之,其实也就两大流派或曰品类,即“再现”与“表现”而已。(《电影创作类型论》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2页。)

然后,在“表现”一类中,以“品格”为标准,划分出“现代品格的表现”和“传统品格的表现”。作者对后者的定义是“与现代品格的‘表现’不同的是,传统品格的‘表现’中的情感虽然强烈,却奠基于传统的人文观念、社会形态之上;其想象虽然奇丽,却从不超离人们正常的现实性认知习惯与思维逻辑,绝无‘悖乱离奇、荒诞不经’之感。’”(同上,202页)接着,作者又从表现手段的角度,将“表现”划分为“情境化”、“幻境化”、“象征化”、“怪诞化”四类。并且认为,前两种更多地体现在传统品格的“表现”中,而后两种则更多地体现在现代品格的“表现”中。(同上,218页)最后,作者把科幻电影和“神幻电影”、“魔幻电影”并列,归入“幻境化”一类。

虽然在上述段落里,概念表述上还有一些问题,但这是笔者所见的,专业人士对科幻片最准确的美学定位了。笔者认为,科幻影视最重要的美学规律,在于它和魔幻片并列,是一种“写实的表现”。从题材上讲,它不是客观世界的再现,而是创作者内心世界的表现。但表现的不是非理性的,梦幻的一面,而是理性的,逻辑的一面。于是,这两类影片的手法必然是写实的,甚至要比现实题材电影更追求逼真。上述桂青山的这种分类,已经接近了笔者的观点。

本卷前言里曾经提到了《侏罗纪公园》里恐龙造型的例子。实际上,早在1925年,美国第一国家影片公司改编柯南道尔的《失落的世界》,就在银幕上塑造了恐龙。从那以后,恐龙在美国电影银幕上奔跑了几十年。大部分时间里没有电脑动画,没有电脑控制、液压传动的逼真模型。那么,为什么斯皮尔伯格他们不是延用以前简单的、便宜的“恐龙特技”,而一定要搞得这么复杂呢?

编导之所以大费周章,完全符合科幻片的基本美学规律——题材的虚幻与手法的写实相结合。其实,这也不是什么高深的规律,只不过根源于观众对科幻片的预期。当一个人准备看一部标明是“科幻片”的电影时,他就是要看假的东西,看现实中没有的东西。那是他的欣赏准备、心理预期。如果片子里没有什么虚幻的东西,他会认为编导的想象力不足。而当他在看这部电影时,他就是要看编导怎么样在细节里假戏真作。如果不能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他同样会认为编导的想象力不足。

与现实题材电影对比,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现象:所谓诗电影、散文电影、写意的电影,基本都选择现实题材。科幻片里写意的电影不能说没有,我们可以举出上述日本科幻片《再造人卡幸》和《铁男》的例子,可以举出美国科幻片《2001太空漫游》、《苏拉利斯之海》(改编自波兰列姆的同名科幻小说)。但它们不仅数量极少,而且难以成功。

这或许提示我们,在电影的“虚”与“实”之间,客观上存在着某种平衡吧。电影是真实性与假定性结合的艺术。当题材很“实”的时候,要将它表现得“虚”一些。当题材很“虚”的时候,要将它表现得“实”一些。这是否真得是个规律,是否属于普遍规律。笔者不敢妄断,只能把问题提出来,供大家讨论。

在本书第四卷《科幻文学的艺术规律》里,笔者已经介绍了科幻小说的类似创作规律,就是题材上追求虚幻,而手法上追求高度地写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