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玄幻奇幻 > 科幻纵览 > 第170章

第170章



那轮落日正反映了主人公的生命即将终结。宁可死亡,也要自由地站在天地之间。

在新片《我、机器人》中,机器人的梦境成为重要线索:一处尚未建成的断桥边,一个模糊的身影站在长堤上,下面有成千上万的机器人。影片最后,这个画面成为现实,长堤上的身影就是这个机器人自己。这个场面东方人可能不熟悉,它正是《圣经》里摩西登山接受“十戒”的情形。那个长堤上的机器人可以视为机器人部族的“先知”。

科技为我们塑造了一个非自然的,人为的世界。这个世界是强大的,但也是虚假的。这是科幻中的经典主题。《黑客帝国》将它演驿到了极至。它不仅仅是单纯地批判,或者比喻,而是以“自然之真”与“科技之假”的矛盾为背景,提升到禅的色彩的电影,尽管编导未必意识到这一点。

在它的第一集,尼奥是否能“看破”周围的虚拟世界,成了一个有趣的过程:在影片不到一半处,尼奥,同时也是观众们,已经从理智上知道母体世界是虚假的。但他仍然不能“看破”,在感官上仍然习惯地误以为真。就象一个人熟读经书,却达不到“涅般”境界。直到影片结尾处,尼奥死而复生。世界在他眼里遂还原为一系列数字信息流。那是一个体现着人生大彻大悟的画面。颇有意思的是,尼奥“看破红尘”后,仍然以积极地态度去“选择”!。而不是选择回避,这正是影片的积极之处。

“芥子虚弥”,是佛教的名言。而宇宙之外又有什么,恐怕是每个富有好奇心的孩子都想过的问题。科幻片《黑衣人》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这一永恒的问题。在影片结尾处,镜头飞速后退,地球被迅速拉远,变成小点。接着,太阳系缩成一个小光点,然后,银河系也变成小光斑。最后整个宇宙容纳在一个玻璃球中,被一个巨兽用爪子弹着玩。这个荒诞式的结尾,恰好发生在影片中激烈打斗的后面,被打打杀杀的情节调足胃口观众一下子被扭转情绪,感觉人世纷争简直愚蠢透顶。

第五卷:科幻影视概述  第十一章:科幻影视的表演艺术(1)

十一章前言

第一节:银幕上的科学家

第二节:科幻片中的“非人角色”

第三节:其它出色的表演实例

十一章前言

无论是科幻小说,还是科幻电影,表现好人物是很困难的。一方面,科幻作品更注意表现环境,另一方面,科幻作品里即使有描写得很出色的人物,但因为他们与主流文学中的人物相去很远。从读者到专业评论家,都不知道怎么分析、理解这些人物。

具体到科幻电影,有这样两类角色最值得关注。一是银幕上的科学家。理论上讲,现实题材的电影都试图反映现实,那么,科学家作为现实生活中一个重要职业群体,当然也应该大量出现在现实题材电影里。但实际上,除了《李四光》、《詹天佑》、《美丽心灵》等廖廖几部片子外,“现实主义”往往回避表现科学工作者。所以到目前为止,科学家形象更多是出现在科幻电影里。于是,演好银幕上的科学家,不仅是制作优势科幻电影的需要,更给整个电影表演理论提供了经验。

其次是科幻片中的“非人角色”。怎么演好不是人的“人”,这种挑战或者出现在魔幻电影里,或者出现在科幻电影里。所以,只重要现实主义、表现主义的电影理论界对此不重视,甚至干脆视而不见,也是很能够理解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不值得重视。除此之外,科幻片里还有其它一些出色的表演实例需要我们给予关注。

第一节:银幕上的科学家

科学家可能是电影演员最难演好的角色。演员总体来说是一个靠容貌和形体取胜的工作。近年来虽然流行“丑星”、“普通人”,其实不过是反用这个规律而已。而且,在实践领域里,学院派演员往往不及艺校培训班出身的“野路子”。演员总体所受的文化教育通常偏少,  

所以说,单从职业上讲,影视演员与职业科学家可谓天差地别的两种行业。但是,难以想象在科幻片中,没有出色的科学家角色。许多人在提到中国科幻电影制作之难时,都只强调了中国电影界在投资与技术的劣势。但是,如果这两方面都解决了,制片和导演准备让谁去出演片中的科学工作者呢?帅哥靓妹们吗?

在本节里,笔者通过几个出色的科学家形象,分析一下科幻片中科学家角色的特点。

一、玛丽博士

中国观众最早看到科幻片中的科学家,可能要算伊丽莎白玛丽博士,《大西洋底来的人》中的女主角。由于电视剧情节丰富,擅长表现人物,于是,她身穿白大衣的形象,留在了一代电视观众的脑海里。在玛丽博士身上,也极好地体现了科学家角色的特点。科学的原始动力就是好奇心。而在银幕或者荧屏上,演员必须表演出表现好奇心。当玛丽博士观察仪器时,久久地凝视、眉头紧锁,时而惊讶,时而迷茫。

这些动作无疑属于真正的科学家。事实上,观众可能根本记不清这些表演。因为科学家形象在影片中要做的,不是把观众的视线引到自己身上。那是时尚类明星的作法。他们更需要突出自己的魅力,以便出卖服、发式和广告份额。在科幻片中,科学家角色要把观众的视线引到他们观察对象身上。玛丽博士无疑成功地作到了这一点。

二、达斯汀霍夫曼

玛丽奥勃莱恩在《电影表演》一书中,将达斯汀霍夫曼归为性格演员的类型:观众虽然认识这个演员,但还是对这个新的人物形象做出反应,暂时忘记了演员本人。(《电影表演》36页,玛丽奥勃莱恩著,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通俗点说,就是演什么象什么的真正的专业演员。这是给一位演员最高的称赞。霍夫曼在漫长的演员生涯中,出演了差距极大的角色:变装男子、自闭症患者、混入印弟安人部落里的白人……所以,当他出演科学家时,完全能够把他们演得入木三分。

霍夫曼出演科幻片中的科学家,是他中老年时期的事。所以,也符合科学家的实际情况:有一定地位的科学工作者都不是青年人。在九十年代前期制作的科幻片《恐怖地带》中,霍夫曼就把主人公那有些木讷的科学家形象塑造得很好。而当他执着地要前妻寻找病毒携带者的时候,不停地挥手,打电话,以及蛮不讲理的声音,又透露出专业人士的自信。“我在我的领域里是专家!”科学家必须有这种气质才符合实际。

在科幻片《深海圆疑》中,霍夫曼可以说最好地诠释了原创小说里主人公的形象,那双总是有些茫然的眼睛给笔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正是因为科学家们比普通人懂得多,所以他们更知道自己不懂什么,反而显得很迷茫。那种类似英雄侠客式的自信反到不是科学家的性格特点。

另外,霍夫曼的学者风度和浓郁的书卷气息是长期积累的,在普遍文化程度不高的演员队伍中很是少见。

三、《接触》里的朱迪福斯特

1981年,精神病人欣克利为了吸引福斯特的注意,把子弹射向美国总统里根。然而,他如果只看到《接触》中的福斯特,恐怕不会这么痴迷。福斯特在这部电影里成功地演驿了一个女科学家的形象。这个形象令人喜爱,但绝不会迷狂。

这部节奏缓慢、抒情而又极为重视科学伦理的科幻片中,朱迪福斯特塑造了一个出色的科学家:她不施粉黛,不着华服。总是一付迷惑不解的神情,一双充满好奇的目光望着眼前出现的种种奇迹。那是一种真正属于科学家的目光,与尘世间的欲望和庸俗相去极远。为了衬托她的不时尚,导演甚至找了一个典型的帅哥在影片中出演她的情人。当她为了保住项目而与资助人争吵时,又明显表现出勾通不良。科学家精于专业,拙于社交,这个特点被福斯特不夸张地表现出来。

值得一提的是,福斯特曾经主演过妓女(《强奸》)、警员(《沉默的羔羊》)等众多社会地位迥异角色,她也是一位完全靠出众的演技,而不是凭先天姿质吃饭的真正专业演员。

四、《X档案》斯卡利

在这套电视剧中,斯卡利的职业是侦探兼法医,不算专业科学家。但在剧里,她是科学精神的代表。在许多集里,斯卡利承担着法医工作,与尸体打交道。每集里的科学解释总要由她来提出。法医承担着探索真相的功能,重证据,需要认真、专注、严谨,某种程度上,他们的思维方式和专业科学家一样。

演员吉丽安德森令人信服地表现了这个人物。从容貌角度看,吉丽可谓只有“中人之姿”。身材矮小、短颈,模样一般,而且总显得老于实际年龄。但她不温不火,不事张扬的演出,以及认真和精干的表现,很快便征服了观众:这是一个科学方面的专业人士。

《X档案》的一位编剧曾经提到一件小事:他们在编剧时,要为剧中的情节寻找科技术语用根据。为此要翻查各种词典。然而,当它们作为台词被吉丽读出来时,显得“很有韵味”。当她在读这些自己肯定不十分明白的科技术语时,能够令观众觉得她就是专家,她懂它们的含义,她边说边思考,她很自信并且可以信任。这虽然是个小节,但却是把影视中的科学家形象演好的必不可少的方面。相反,在泰国电影《哥鲁达》,香港科幻片《幻影特工》等例子中,出演科学家的演员令人感觉明显是在“背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