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玄幻奇幻 > 科幻纵览 > 第171章

第171章





五、杰夫戈德布拉姆

没有人规定,某个演员只能演一类电影,或一类角色。但观众的定型作用,使得某些演员专擅于某类电影。出演科幻片最多的演员,可能要算是施瓦辛格了。但杰夫戈德布拉姆出演科幻片的次数与他不相上下。相比之下,主要在影片中扮演知识分子的戈德布拉姆,更能体现科幻片演员的特点

早在1978年,戈德布拉姆就在《盗灵人魔》中扮演一个非常自恋的文学青年,他是影片的一个重要角色。虽然那时候戈德布拉姆很年轻,长得也有几分帅气。但他最成功的时候,却是他那些帅气被一种特殊气质所取代的中年时代。银幕上的戈德布拉姆眼睛很大,卷发,有浓厚的书卷气,、憨气、还有几分神经质。

到了1986年的《苍蝇》中,戈德布拉姆主演与苍蝇合体的科学怪人。这部影片里,他已经把一个痴迷于科学研究的主人公演驿得很出色了。在《闪电奇迹》中,戈德布拉姆扮演一个中学物理教师。虽然不是专业科学家,但在这部小镇为背景的影片里,他算得上是科学知识的代言人。

再到《侏罗纪公园》中,戈德布拉姆出演数学家马尔科姆。又向银幕上专业科学家迈进一大步。在续集《失落的世界》中,他更成为故事主角。在战火纷飞的《独立日》中,惟一一个有智慧的角色——电脑专家也由戈德布拉姆出演。是影片里惟一有智慧而不是有武力的角色。到这个时候,出演科学家似乎已经是他固定的类型了。

虽然笔者举了一些成功的例子。但其实就在汇全世界电影精英于一处的好莱坞,能够成功塑造科学家形象的演员也微乎其微,大多数情况下,仍然是拿些帅哥和靓妹来充数。比如在科幻电影《透明人》里,我们看到的科学家只是一群嬉皮士青年。

科学家角色有什么特点呢?首先,现实生活中一流的科学家不可能太年轻,现代科学是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已经很难象一、两个世纪以前那样出现少年英雄了。香港科幻动作片《幻影特攻》曾让郑伊健去主演一个科学家角色,更多地是让他展现武打技巧和男欢女爱,结果搞得不伦不类。《哥鲁达》里面过于青春丽质的“李娜”,也很难让观众信服。

其次,他(她)必须拥有一种大知识分子气质。深思熟虑、超然、内向、有洞察力,这些内在的东西是模仿不来的。上述大部分科学家形象都是相貌平平,在扮相上更不时尚。突出的就是他们的学者气质。

当然,科学家角色并非就不能从很帅的演员里找。在现实题材电影《火山》中,皮尔斯布鲁斯南就成功出演了地质学家。他把眼镜一戴,立刻就是一个标准的科学家形象。那是多年积累的素质,而并不是单纯的外表优势。

再次,科学家在科幻片中就象节目主持人。他需要作的,不是把观众的视线集中到自己身上,而是把它集中到片中的科幻创意上。具体到表演,需要演员更多地展示惊讶、关注、震惊,等等。可以举一个失败的例子,《巨人,福宾项目》中的福宾。他是个失败者。由他主持研制的电脑“巨人”最终反叛了人类。但福宾在大部分情节里,风度翩翩,镇定自若,宛如007。面对“巨人”的种种变故毫无惊异之感。这是演员想单纯展示自己的魅力,导致的失败。

第五卷:科幻影视概述  第十一章:科幻影视的表演艺术(2)

第二节:科幻片中的“非人角色”

在第四卷《科幻艺术基本规律》中,笔者主要以科幻小说为素材,分析了科幻作品里的“非人角色”。所谓非人角色,指具有智慧,是故事情节的参与者,但又不是正常意义上的人的角色。包括外星人、机器人、变异人等等。

不是每部科幻影视里都有非人角色。拥有非人角色的科幻片,也不一定要由演员来扮演。模型或者电脑特技都能塑造一定的非人角色。但是,那些由真人扮演的非人角色,既是科幻片在表演领域的重要特色,也是对传统表演理论的有力挑战。因为传统理论根本不包含这个内容。

演员应具有对他所扮演的角色的深刻的内心体验。《表演诗学》197页,彭万荣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是表演活动的金科玉律。问题在于,如果角色根本就不是人,演员如何去具有“他”的内心体验呢?

这个难题并非只有科幻片演员才遇到。魔幻电影、魔幻戏剧也是一样。集神性、人性和动物性于一身的孙悟空、猪八戒,自古以来不知道有多少演员曾经扮演过。可惜,很少有研究表演理论的专家去分析,演员如何去体验这些非人角色的“内心世界”。对理论家来说,出演非人角色,毕竟是现实主义之外微不足道的特例。

如今,当理论家们面对那些由演员扮演的超人、特异功能人、外星人和机器人时,他是要视而不见,还是把它们当成无足轻重的杂技?或者根本就看不到这些在银幕上征服亿万观众的非人角色?笔者不得而知。只能够在此,将非人角色的扮演问题粗略梳理一下。当作问题来提出吧。

中国观众接触到的最早的非人角色,要数麦克哈里斯了。在《大西洋底来的人》中,麦克哈里斯是个“鱼人”,能够在水中呼吸。他来历不明,自己也失去了记忆。麦克只要进入深海,便有无穷的潜能。神秘感和力量感都是他的魅力。当然,这些都可以由化妆、特技等手段来表现。但他另有一处吸引人的地方,那就是天真无邪。因为他从外部世界进入人类社会,于是成为人类社会的镜子。

这个关键之处,必须由演员的表演来体现。哈里斯初入人类社会,什么都不知道。他的疑问包括:人为什么要流泪?为什么有隐私?怎么能够知道一个人在撒谎?钱是什么?电话机里为什么有声音?快餐店为什么要开许多家?等等。甚至到了最后,仍然不知道推销商为什么要白送他东西,不明白接吻是怎么一回事。用片中嘉年华会一个女演员的话就是,你长着一张完全无邪的脸。

当然,麦克也在不断地学习,成熟。开始,观众除了担心他被长时间困在陆地上,就是担心他被人欺骗。到后来,他已经能够骗倒骗子,和阴谋家斗心机,成为“海鲸号”事实上的船长。而且,麦克也学会拿同事们开涮。但那份天真无邪始终未变。

与麦克一样,当时围坐在电视机前的小观众们也同样天真无邪,很容易把自己代入麦克的视野,用孩子般的纯真观察成人世界。虽然和大千世界相比,成人并不比孩子多懂多少。但人到了成年,总不免失去提问的习惯,而习惯于回答问题。

如果要统计一下,出演科幻片最多的演员。施瓦辛格可能会创造世界记录。《全面回忆》、《铁血战士》、《奔跑的人》、《第六日》等等,都以他为主人公。然而,“终结者”是他演技发挥得最好的一部。在这里,他扮演的就是一个非人角色——机器杀手。

这里要说一下施瓦辛格的脸形。白人面部的立体感要强于黄种人,男性面部的立体感要强于女性。但施瓦辛格在这方面更为突出。他的脸孔不能用“帅”来形容,而是极度地有棱角。相比之下,另一个武打巨星史泰隆的脸型都显得有些柔和。

正是这张极有棱角的脸,体现着机械性,蕴含着某种冷酷无情的特质。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施瓦辛格经常面带笑容。那种冷酷是他长年表演中积累下来的。

三集《终结者》里,有三个不同的“终结者”。第一集里是可怕的敌人。“他”完全无人性,忠诚于命令,不仅制造了大量死亡,而且也不在意自己的生命。除了个别化妆镜头外,这些都要由演员的表演来完成。第一集里有个令人难忘的镜头:终结者驾驶车辆,在公路上寻找莎纳的踪影。他的头缓缓地转动,从左到右,从右到左……观众们可以理解,作为机器人,他是在扫瞄街头的影像。这种等速率的摇头,加上演员眼睛里无人性的寒光,使得观众完全接受了“他不是人,是机器”的假定性。

第二集里,新的终结者是人类忠诚的朋友。他也懂得生命的价值。所以,在影片最后,他的自我牺牲才能赢得观众的感情。在这一集里,施瓦辛格扮演了一个逐渐接受人性的机器人。片中有一个镜头:终结者保护莎纳和她和儿子到秘密营地。儿子约翰希望终结者能有笑容。终结者扫瞄了周围某人的笑容,然后进行模仿,但模仿得很生硬。笑到半截,嘎然而止。

在第三集里,终结者是令人尊敬的父亲。约翰知道自己的使命,但性格中懦弱的一面突现出来。母亲又已经去世,无法再鼓励他。新的杀手又来袭击他。这时候,新的终结者以父亲的形象出现。他牺牲自己的性命保护约翰。同时,在约翰表现出懦弱一面时,“终结者”象严父一样督促他战斗。

这集里最为感人的镜头出现是影片将近结尾的部分,终结者被修改程序,去杀死约翰。同时,他仍然有保护约翰的意识。于是,他一边叫着,“我是一部机器”,一边在杀人和救人之间挣扎,最后用暴力让自己关闭。那一瞬间,施瓦辛格极好地表演了一个在机械性和人性之间挣扎的角色的形象。

这三集里的三个终结者,是三个递进的形象:从“机器”到“人”的递进。施瓦辛格极好地把握住了这个递进关系。

和《终结者》里逐渐渗入人性的机器相反,《机械战警》中的墨菲,是被渗入机器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