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科幻灵异 > 大佬都爱做投资 > 第8章 要投就投自家人(3)

第8章 要投就投自家人(3)

    现在,中国的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不足3年。根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统计,截至2010年6月底,全国工商登记注册企业数量为1089.8万户,其中,中小企业高达1078.9万户,几乎占了总数的99%。虽然数量庞大,其平均寿命却仅为2.9年。很多企业不是被国外资本控股或并购,就是尚未成熟就早早夭折。

    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企业金融力的缺失,即中小企业不懂投资、不会融资。

    与此相对应的是,一直以来,在企业界都存在“大鱼吃小鱼”的说法,用来警示中小企业,如果不加足马力发展,极有可能被行业内的“大块头”企业打败或吞并。

    由此来看,与夭折相比,被大企业兼并,对更多的中小企业来说,好像还是一条不错的道路。毕竟,被兼并后,你仍然可以继续从事原来未完成的事业,还可以补充到所需的资金“血液”。

    唯一让人感到不爽的是,你可能会失去对企业的控制权。但是,掌握着一个空壳企业100%的股权,和掌握着一个生命力蓬勃的企业50%或者45%的股权,你会选择哪种?当然,对于“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纯理想主义者,我们表示无话可说。

    换一个角度来说,你害怕被大企业并购,人家还不一定能瞧得上你呢。本身经营着一家大规模企业,大佬们不差钱,也不愁没有事情可做,不是看着你有潜质,能够为其所用,他们说不定都懒得看你一眼。

    如果不是有其他大佬引荐,或者你的企业能够弥补他的某项弱点,最起码也要对能够增强他在行业内的实力有点贡献,人家才懒得睬你。而最后的这条道路,有一种较好的实现方式,就是与大佬为伍,和他从事相同的行业。

    2011年8月,和马云、虞锋等人共同创立了“云锋基金”之后,农业大佬刘永好在重庆投资了两家私募基金——重庆新希望股权投资中心和重庆中顶伟业股权投资中心,开展股权投资业务。前者注册资金为3亿元,掌舵人是刘永好的女儿刘畅,关注的是和农业产业链可以互补的企业或产业。

    一年前的2010年,刘永好准备发起新希望“三农”基金,即农业产业投资基金,投资一些农业企业。现在重庆的这家投资中心,可能就是“三农”基金落下的“棋子”。

    与现在的互联网新贵相比,刘永好算作财富界的常青树,是20世纪最有名气的中国首富之一。以猪饲料起家的他,最骄傲的事情,就是创办了中国最大的民营农业企业一新希望集团。

    在一般人看来,农业和投资听起来像是牛马风不相及的两件事,颇懂资本运营的刘永好却早就把两者融会贯通。在新希望这条农业之路上越走越远的同时,也收获着投资带来的丰厚回报。

    在民生银行创始初期,新希望是发起人之一,刘永好理所当然地成为创始股东,拥有民生银行的股份。此外,他还投资了联华信托投资公司、民生人寿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且间接获取上海银行2%的股权。

    投资金融虽然获利颇丰,却依旧属于股票投资行为。与其相比,刘永好更愿意投资中小企业。目前,国内私募基金平均年收益率为20%~30%,比股票等二级市场投资回报率更高。

    收到更高回报的同时,刘永好还可以“网罗”更多农业企业,以扩大他的“农业帝国”版图。他最擅长使用的扩张策略,就是收购,通过股权、技术、经营运作模式的联合,使被收购企业发展壮大的同时,也助力新希望集团成为具有国际影口向力的农牧企业。

    在打造“农业帝国”上,刘永好从来都是不遗余力,而对其版图中的目标企业的投资,早在新希望设立私募中心时,就已经迈开了脚步。2005年5月27日,在清华大学农业工商管理高级研修班上,久未露面的刘永好在“课堂”上宣布了一条消息:新希望已经联合重组了山东六和集团一一花费3亿元现金收购六和集团41.9%的股份。

    六和集团,总部设在青岛,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由莱阳农学院的3个同学创建,是山东最大的农牧企业、全国第三大农牧企业,主要业务包括饲料、养殖、屠宰加工、生物和兽药等。自成立以来,六和集团业务发展快速,2004年销售收入高达75亿元。虽然创始人彼此都是同学,但在刘永好收购之前,其原有股东的相处并不融洽。创始人之一,张唐芝囿于身体状况,多年居住新加坡,几乎不在集团内现身。六和集团的高管阵营,成为职业经理人与学者们的“试验田”。高管的频繁变动,难免为企业发展埋下隐患。

    也正因为此,张唐芝想将股权转手,刘永好适时对其进行收购,所以花费不多。在收购当年,他仅派3个人去六和集团,即总裁、财务总监和技术负责人。一段时间后,刘永好又把总裁换成六和集团的“旧人”,只留下了财务总监。此时的刘永好,想要体现的是双方的高度互信。

    在刘永好看来,一个企业内部人事的混乱,不妨碍其投资,只要对方具备他心中的投资资质,六和集团显然极为符合。也正是在收购六和集团的这一年,刘永好心中的世界级农牧企业景象粗具规模一一上下游打通,上游延伸到养殖,下游拓展到屠宰加工。

    在业务上,新希望和六和集团有众多交叉之处。首先,在饲料方面,六和集团的主营业务之一是饲料,包括鸡、鸭、猪、水产各类饲料,足足有十几个系列;新希望的业务范畴也包括猪饲料和水产饲料。其次,在养殖方面,六和集团以鸡、鸭为主,也涉及种猪等业务,和新希望相似。

    业务如此相似,难免会引起同业竞争,刘永好对两家公司的重心进行了调整。他以六和集团为据点,布局了鸡、鸭等家禽产业链,以四川新希望为基地,布局了猪肉产业链。同时,这两条产业链还可以相互替代,养鸡的周期一般只需要40多天,当猪肉价格变低时,企业可以用鸡来调剂。

    为彻底解决遗留的同业竞争问题,此后,刘永好继续运用其擅长的资本运作,实现了对六和集团的100%控股。

    2010年9月,新希望发布《资产出售、资产置换及发行股份买资产暨关联交易预案》,将持有的新希望乳业100%股权和南方希望持有的新希望农牧92.75%股权进行资产置换。差额部分,由公司向南方希望增发股票进行冲抵。与此同时,公司还向六和集团股东南方希望、青岛思壮、青岛善诚、潍坊众慧及和之望实业等发行了不超过9.1亿股,购买下他们持有的所有六和集团股权。至此,刘永好将六和集团全部吞下。

    在此之前,虽然刘永好一直被视为“农业首富”,新希望在股民眼中更像一只准银行股。新希望2009年年报显示,当年实现净利润4.086亿元,做出最大贡献的却是投资民生银行的收益——6.35亿元。扣除投资民生银行的收益,新希望所谓的主营业务处于亏损状态。

    反观六和集团,农牧业务在刘永好收购的5年内,业绩增长了3倍多。2005年,六和集团年销售额为100亿元,2009年增长到315.64亿元,净利润为5.78亿元。被新希望全面收购前的2010年上半年,六和集团营业收入已实现了178.7亿元。只能说,六和集团原本就是一块“好地”,在刘永好的悉心照料下,生机更加焕发。

    现在,刘永好的新希望包括三块资产,即新希望农牧、六和集团和上市公司原有农牧业务。2010年,新希望营业收入仅有77.85亿元,重组之后,其主营业务收入将增加到558亿元。新希望成为中国无可争议的最大农牧企业。

    不过,在名副其实的农牧业这块,被收购过来的六和集团所占比重可想而知。收购六和集团,应该是刘永好迄今为止最划算的一笔买卖。但收购六和集团,并不能完全把刘永好心中的“饲料一养殖一屠宰一肉制品加工”的产业链完全打通,在投资收购这条路上,他的脚步还在继续向前。

    2005年,也就是收购六和集团的同年,刘永好还收购了北京千喜鹤,获得60%的股权。后者是北京一家大型生猪屠宰加工、深加工的企业。将其拿下,可以将新希望旗下的肉食品牌形成联动,完善产业链中的后端深加工阶段。而千喜鹤收购的生猪,也可以从新希望前端养殖处购买。如此一来,就构成了从养殖到深加工的循环。

    产业链再构成循环,始终不能离开市场,对企业来说,市场才是终端。在收购六和集团和北京千喜鹤之后,刘永好在终端领域继续发力。2010年10月,刘永好投资1.06亿元获得新发地15%的股权。作为中国最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新发地的年交易额高达360亿元,承担着北京80%的水果和70%的蔬菜的供应。

    现在越来越多的投资大佬进入现代农业,其中不乏成功的实业家、互联网新贵以及地产开发商,在农业上已经“深耕细作”多年的刘永好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并已经开始布局种植业。对于好的投资机会,触角灵敏的他自然不会错过,更何况现在又成立了专门的股权投资中心。只要你“卡”在他的那条产业链上,说不定就有机会获得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