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其他书籍 > 中国哲学初步 > 第26章

第26章



人焉廋哉!”

        《史记.  仲尼弟子列传》又记孔子说:“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可见儒家早就提出通过辨貌、察言、审行的方法来理解个人的德才.  这种选拔人才的方法贯穿着由现象深入把握本质的认识方法,原是好的方法.  然而由于东汉后政治日趋腐化,察举之权操于豪族、外戚及宦官等手中,这些人任意臧否人物,以扶植私党,遂至选举滥渎,邪

--  167

        中国哲学初步161

        气上升.  于是在代表中小地主阶层的“太学生”中,引起了一股利用风谣清议来批评朝政、品藻人物的风气.  汉末以至魏晋群雄割据,无论是代表寒门的庶族曹氏或代表豪族的司马氏等,他们都要争取人才以帮助自己扩充势力,又都要识鉴人物,以为己用,故承此余风提倡去粗迹、探真际以识鉴人物,把握事物发展的本质和主流,于是清谈、品藻人物之风更盛.  如魏初刘邵的《人物志》,就是汉末品题清议、流风扇酿的结果.  它对于人物识鉴,发表了不少深刻的理论,我们从中可以窥见从“儒”到“名”

        ,从“名”到“道”

        ,又从“道”发展到“玄学”的痕迹.  可以说刘邵及其《人物志》是玄学发生的一个先驱者.  这是玄学发展的原因之二.第三,王弼在《周易略例》中提出“得意忘言”之说,实直接开创了玄学的先声.汤用彤先生曾深刻地指出:“夫玄学者,谓玄远之学.  学贵玄远,则略于具体事物而究心抽象原理.  论天道则不拘于构成质料,而进探本体存在.  论人事则轻忽有形之粗迹,而专期神理之妙用.”

        而抽象之本体是不可以言传只可以意会的,故“王弼首倡得意忘言,虽以解《易》,然实则无论天道人事之任何方面,悉以之为权衡,故能建树有系统之玄学.”

        ①由此言之,玄学之直接形成是由王弼开始,而玄风之扇,则是儒家经学烦琐训诂.  而对王弼所谓“得意忘言”所扇起的玄风,按魏晋玄学言意之辨有两说,即言不尽意与言能尽意.  而王弼主张的应是后者,王弼说:

        ①《魏晋玄学论稿》

--  168

        261中国哲学初步

        “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

        ①,这是说言可以明象,象可以明意,即言是可以尽意的.  而他所谓的“忘言忘象”

        ,不是说不要通过言、象来明意,而是说当意既尽明,则要把言象忘掉而已.  他举例说,在《易》中以马象“乾”

        ,是要说明“乾”

        卦为“健”之意;同样,以牛象“坤”

        ,是要说明“坤”卦为“顺”之意.  王弼认为人们既尽得“乾”健、“坤”顺之意,就要把马和牛的象忘掉,不能死扣在所象之卦中,把马与“乾”

        、牛与“坤”等同起来,说“乾”仅以马为象,“坤”仅以牛为象.  因为事实上“大壮.  九三”有“乾”

        ,却以羚羊为象;“坤”卦无“乾”

        ,而卦辞却以马说之;“遁”卦无“坤”

        ,“六二”亦称牛;“明夷”无乾,“六二”亦称马.  因为象之示意,只是各取一端,各卦不同,不能执一而论的.  王弼指出,象数家把象执着而不忘,与卦意死扣,那么必定弄得“伪说滋漫,难可纪矣”

        ②.  王弼以此主张来纠象数学之失,是正确的.  也正是由于玄学家们把这种新方法推之以论天道、人事之任何方面,于是建立了有系统的去粗迹、探真际的玄学.“言不尽意”之说,其实不是发自王弼,而是出于与王弼同时而略早的荀粲.  荀粲云:“盖理之微者,非物象之所举也,今称立象以尽意,此非通于意外者也,系辞焉以尽言,此非言乎系表者也.  斯则象外之意,系表之言,固蕴而不出矣.”

        ③

        ①《周易略例.  明象》②《周易略例.  明象》③《三国志.  魏志.  荀彧传》裴注.

--  169

        中国哲学初步361

        细寻荀粲之言,也不是说言、象不能达意,而只是说言、象不能尽象外之意.  荀粲此说似更接近《老子》“玄鉴”之旨.而管辂则较荀粲说得更彻底.  他认为,圣人之意是难以言论的.“易”所谓“言不尽意”者,是说圣人之微言大意不是文字所可表达,必须由“性”与之相通.  故管氏在答邓飏问“易”时说:“夫善易者不论易也”。

        ①依管氏之说,“言”

        “象”皆是无定意的,因人“性”之所通感而见仁见智而已.这义接近于庄子的呼我为牛则牛,呼我为马则马之论了.  显然,管辂之论“言”与“意”的关系,是站在更为玄学化的立场上说的.  荀粲、管辂、王弼对“言不尽意”的解说各有差别,但都属内部的论争.同时,言意之辨与识鉴人物有着密切关系,因为对人物的识鉴,要通过言貌行止来进行,但这是不容易做得好的.而识鉴人物,知人善任又为当时政治斗争所急需.  因此,言意之辨遂成为当时争论的中心,并从此而引起各种玄学问题的探讨.  这是玄学发展的原因之三.玄学在中国哲学史上有它的重要地位.第一,玄学是上承汉学下启理学的一个具有关键性的环节.  它批判了汉代的天神观念,否定了名教出于天神的神学观念,批判了董仲舒以来所谓“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思想.  它提倡崇尚自然的贵无思想,认为道法自然,名教出于自然,这虽然也是属于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但它把人们的思想从粗糙的天神观念中解脱出来,建

        ①《艺文类聚.  语言》

--  170

        461中国哲学初步

        立了比较精微的本体论,不能不说是一个进步.  同时,玄学的理论后来又与外来的佛学相融合,发展到宋代,宋儒把玄学认作宇宙本体的“无”


        ,转换为儒家仁义道德的“理”

        ,以儒家融合佛道从而构成了更精致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应该说宋明理学是玄学的合乎逻辑的发展.第二,在学风上,玄学家以义理解经,一扫汉代经师的烦琐训诂及谶纬迷信,这种学风至宋代经由程朱等理学家的批判发展,形成了所谓“宋学”

        ,在这一意义上说,玄学实也开了宋学的先河.然而,玄学的消极面也不少:首先,它的名教出于自然说,否定汉代神学下的烦琐礼教而回归于自然简朴,这种主张,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但它的基本倾向是重自然而轻名教,故当着有些人从轻名教,进而发展到完全否定社会规范、社会责任而侈谈玄虚时,就不能不给社会带来灾难.  西晋的灭亡与王衍等一班人故弄玄虚、不务实事是有直接关系的.其次,在任自然随心意的思想影响下,魏晋名士形成一种追求享乐腐化的、极端个人主义化的人生观.如《列子.  杨朱》宣扬尧舜死亦腐骨,桀纣死亦腐骨,既同是腐骨则再无荣辱、廉耻之别,故人不如尽生时之乐,而弃死后之名.  这种观点的客观效果,就是鼓励统治者恣欲作恶.  所以史学界不少人认为晋代清谈误国,所论虽未免肤浅,但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再次,玄学发展到向秀、郭象的《庄子注》,其反动性已是暴露无遗,它宣扬“玄冥独化”

        ,认为事物自生自有,事物与事物之间无关联、无因果,本性自足,不可损益,实质是说贫者自贫,富者自富,贱者自贱,贵者自贵,苦者自苦,乐者自

--  171

        中国哲学初步561

        乐,不可变易.  它甚至认为马首被络,牛鼻被穿,都是生来如此的本性,而安于本性便是快乐.  这明显地是说劳动者被奴役、被剥削是因为本性如此.  这种理论是极不可取的.  最后,玄学的反烦琐、重义理的学风虽有其积极的一面,但又往往流于空泛、臆断.  这同样是不可取的.

        王弼:“贵无”的本体观

        王弼是魏晋玄学的开创者与奠基人,王弼与老子一样主张“贵无”。

        王弼在哲学上的主要贡献是把两汉的宇宙本源论发展为本体论.  王弼提出的本与末、体与用两对范畴集中表现了王弼的哲学成就.要了解王弼提出的本与末、体与用两对范畴的内涵和意义,必先对王弼以前哲学实体论的发展状况与特点有一个了解.王弼以前,从先秦到两汉,哲学实体论的基本形态是本源论(或宇宙生成论)。

        这种理论热衷于探寻天地宇宙最初的本源,并从宇宙的最初来源来说明现存万物的特点和规律.宇宙最初本源既是万物来源又构成为万物的本质、万物运动和发展的规律,因此,它就是宇宙的最高实体.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

--  172

        61中国哲学初步

        为和.“

        ①这里,道即是最高实体,道与一、二、三、万物的关系,是一种相生的关系.  道是由于生化了万物才得以支配万物的.  汉代的宇宙生成论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也.  太易者,未见气也.  太初者,气之始也.  太始者,形之始也.  太素者,质之始也.  …….”

        ②这也是从宇宙之生成来说明万物之现状.  汉代唯物主义者如王充,他对最高实体是什么,在解释上与老庄、汉代神学不同,但从本源论的方式寻求万物的终极原因,却是相同的.所谓“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③“人禀气而生,含气而长,得贵则贵,得贱则贱,贵或秩有高下,富或资有多少,皆星位尊卑大小之所授也”

        ④.这里,便是以气为最终本源并以禀气的性状、多少来说明人类社会现存的尊卑贵贱问题.这种以本源论为形态的实体论,最先是在殷周至上神观念衰落的年代产生的.  宗教神学意识解体后,人们开始探寻自然界的奥秘,思索起宇宙的起源、万物的构成、万物生长与变化的“自然之道”等问题.  这无疑表现了人类认识的巨大进步与理性精神的初步形成.  本源论(宇宙生成论)作为一种自然哲学,甚至构成了直至近代为止中国整个自然科学的基石.但是,本源论,特别是两汉的宇宙生成论,作为一种哲

        ①《老子.  四十二章》②《易纬.  乾凿度》,又见《列子.  天瑞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