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其他书籍 > 中国哲学初步 > 第25章

第25章



于是董仲舒取消了墨家的“非命”

        ,接纳了他们的“天志”

        ,从而重新把天命与王权接合在一起,建构了一套天人合一、君权神授的理论系统.  可是,在天命和王权分离了数百年之后,仅仅通过同类比附就建立一套“帝王受命说”

        ,其论证程序不是显得太过简单、太过粗糙了吗?这也就难怪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神学目的论会为王充所非难了.和董仲舒一样,王充承认有所谓命的存在:“凡人遇偶及遭累害,皆由命也.  有死生寿夭之命,亦有贵贱贫富之命.  自王公逮庶人,圣贤及下愚,凡有首目之类,含血之属,莫不有命.”

        ①

        ①《论衡.  命禄》

--  160

        451中国哲学初步

        而且除了个人的私命以外,还有所谓国命的存在:“国之安危,皆有命时,非人力也”

        ①.  王充与董仲舒不同的是,他坚决反对把命归结为有意志的人格神之天的安排.  在他看来,天只不过是和地一样的物质实体,它既没有口目手耳,也就更谈不上意欲造作了.  人生在天地之间,正像鱼生于渊、虮虱生于人一样,属于“因气而生,种类相产”的自然过程.  正是在这种自然生成过程(父母施气之时)中,人的命是吉是凶,性是善是恶也就同时被确定了.就命之吉凶,性之善恶而言,在施气之时完全受一种偶然性支配,但个体一旦形成,这种吉凶善恶便终生不变.  而且命之吉凶与性之善恶也没有必然的关联,有的人生来就性善而命凶,有的人却性恶而命吉,前种人注定要行善得祸,后种人即使作恶也会得福.这一切,都是命.不但如此,王充还进一步把命分为两种:“凡人禀命有二品,一曰所当触值之命,二曰强弱寿夭之命.  所当触值,谓兵烧压溺也;强弱寿夭,谓禀气渥薄也.”

        ②

        其中,“所当触值之命”

        ,完全取决于外在的偶然的因素,所以不能决定其确切的时间.“强弱寿夭之命”

        则必然发生在禀气之时.  这里,“所当触值之命”相当于汉儒所说的“遭命”

        ,“强弱寿夭之命”相当于汉儒所说的“寿命”。本来汉儒把命分为“寿命”

        、“遭命”和“随命”三种:“寿命”指人最初禀

        ①《论衡.  治期》②《论衡.  气寿》

--  161

        中国哲学初步551

        命之长短,“遭命”指人偶然遭逢的祸患,“随命”则指人善恶行为所相应地带来的祸福报应.  但在王充看来,随命根本不可能存在,因为除了人性善恶与命之祸患并没有必然的关联外,它还和遭命相冲突:假设承认行善得福,行恶得祸,那就不应该再发生善人遭恶报这样的事,可事实上善人得恶报、恶人得善报的事比比皆是,这就足以证明无所谓随命.  否定了随命,也就使王充得以和后来大为流行的因果报应说划清了界限.王充否定了随命,但他认为还有所谓禄命.  和寿命决定人的死生寿夭不同,禄命主要决定人的富贵贫贱.  在王充看来,在人禀气之时已经得到了众星之精,而众星在天,天有其象,得富贵则富贵,得贫贱则贫贱.  因此人之贵贱高下都是由星位尊卑大小所先天地决定了的.王充还认为,正如寿命可以通过骨相来察知一样,禄命也可以通过星相来发现.  因为既然寿命决定于人最初的禀气渥薄,而禀气渥者,其体必强,禀气薄者其体必弱,那么通过人的体质强弱就完全可以发现其寿命的长短.  同样,由于禄命系于众星,所以通过观察星相,找出对应关系后,当然根据星位之尊卑大小也就可以发现人的富贵贫贱了.这样,王充虽然从坚决批判天人相感、祸福报应开始,最终却仍然不得不迷失于星气骨相的神学思潮中.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就论证的系统性来说,王充确实向前更进了一步.  在他之前的大多数思想家虽然都承认命的存在,但他们常常只是简单地把那些人力所无可奈何的事归结为命而已,却没有进一步追寻之所以如此的原因.  王

--  162

        651中国哲学初步

        充依据其元气一元论的自然观,力图合理地解释之所以有命的客观依据,这使得他不但提供了一个相当系统的自然命定论体系,而且有力地打击了天人相感、帝王受命的神学目的论.  但另一方面,单纯地利用自然原因来解释社会现象,这又不得不陷入形而上学的机械论.  其结果王充不但无法恰当地处理偶然与必然的关系,而且彻底否定了人力的作用:既然任何后天的努力都不足以影响和改变人前定的命运,那么人们只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了.  就此而言,他比儒家“尽人事以待天命”的说法更为落后.  特别地,当他把这种自然命定论贯彻到底以至确认观星气察骨相的合理性时,就完全流于一种粗俗的迷信了.后来的所谓“星相学”

        、“骨相法”

        等很多内容都可以在王充这里找到根据.

--  163

        中国哲学初步751

        玄学

        汉代经学讲宇宙生成,从万物的最初来源考察万物的现状与变化.入魏,经学衰竭,玄学昌兴.玄学讲本末体用,借揭示万物的本体给出万物存在的依据.玄学的主要开创者王弼(公元226—249年)

        ,字辅嗣.  他以24岁的短促生命,写下《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注》、《老子微指略例》、《论语释疑》等著作,阐发了他的“贵无”的本体论,影响了整整一代人.但是,沿着王弼开辟的思辨之路往下走,玄学的另一位重要代表人物却由“无”返“有”

        ,成就了“贵有”的本体论.这位人物叫郭象(公元252—312年)

        ,字子玄.  他借《庄子注》阐明他的独立见解.

--  164

        851中国哲学初步


        玄学的发生与发展

        玄学是魏晋南北朝时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思潮、新学风,它既是出自当时封建统治阶级政治斗争的需要,又是当时学术思想和社会风气发展的必然结果.从学术流派来看,玄学是道家,特别是老庄一派的变种,同时又是与儒家传统思想密切结合的一种学术思潮.从所谓“玄学”的本义来说,“玄”就是“幽远”之意,也就是“精深微妙”的意思.  《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句,王弼注云:“玄者冥也,默然无有也”。

        “玄学”家也认为“玄”即幽冥无有之意,故“玄学”主要是“贵无”

        ,以“无”为宇宙本体.  又《老子》“涤除玄览”。高亨、池曦朝认为“览”当读为“鉴”

        ,与“鑑”同,即镜子,“玄鉴”指心的光明,是形而上的玄妙的镜子.  这是正确的.  所以王弼曰:“玄,物之极也.言能涤除邪饰,至于极览,能不以物介其明,疵之其神乎!

        则终与玄同也.“这实际上是说:人们要把内心的私欲涤除,保持着本来明澈如镜的状态,才能以之直照万物,得到真知,这是轻耳目之感、重心灵之觉的唯心主义认识方法.  也就是所谓去粗迹、探真际,略于具体物象而深研抽象原理的玄学认识论.同时,玄学又与儒家有着密切的关系.  简言之,道家言”无“

        ,故尚自然而反对名教,儒家崇“有”

        ,故讲仁义而重视

--  165

        中国哲学初步951

        名教,而玄学则认为名教出于自然.这是以老庄尚自然为本,而又调和儒道的一种思想体系,故王弼注《老子》“朴散则为器”句时,便从“道”散而为“器”这一道家的命题,引伸出圣人据“散”则为之立官长,百姓因官长之教而移风易俗这一“名教”不可埋没的理论来.  此即玄学家所谓“名教出于自然”。老子思想经王弼此一解释,构成了调和儒道,而又以道为本的玄学基础.玄学本于道家又与儒家调和的事实,我们还可从当时玄学创始人的著作中得到证实.  如何晏既著《道德论》,又以道家的观点注儒家《论语》。王弼既注《老子》、写《老子指略》,又以道家的观点注儒家的《周易》,撰《周易略例》、《论语释疑》。阮籍既著《达庄论》,又以道家的观点著《通易论》。当时的玄学家们把王弼注的《老子》及《周易》,与向秀、郭象注的《庄子》并称为“三玄”——三本最重要的玄学著作.可见,“玄学”实质上是以道家老庄所主的虚无为本,而又不完全否定儒家的名教.  是以道解儒,援儒入道的一种思想体系.玄学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

        首先,玄学是汉代儒家经学衰落的必然结果.汉代学术,自武帝独尊儒术以来,儒家的今古文经学,一向居于统治地位.  但由于它神学化渐趋严重,且与谶纬迷信合流,加以家法森严,解说烦琐,渐为人们所厌倦.  及至东汉末年,政治局势动荡,豪族势力大受打击,汉统治终于垮台.  于是旧日以经学取士的利禄之途已失,儒家经学的势力明显衰退.  三

--  166

        061中国哲学初步

        国时魏武帝曹操起自寒门,故选拔人才不用旧日的察举标准,汉的明经取士制度被“明扬仄陋,唯才是举”的明令所代替,又进而打击了旧日的士族豪门.  后来曹丕立“九品官人法”

        ,虽又重视门阀,但与汉代也有所不同,他们也已不那么重视儒经了.  由于这种形势,所以魏晋的学者一方面极力寻求对“道德”的新解释,另一方面,面对扑朔迷离的社会现实,有识之士极欲破去烦琐、迷信的今、古文经学,于是出现清新简要、直探义理的谈经风气.  在崇尚自然的思想倾向下,老、庄固受推重,儒家经典也被注上了易简、自然的新义,这是玄学形成的原因之一.第二,由于汉代察举制度的腐化,导致清议之风及“形名”之学的兴起.  汉代推行在乡间观察人才,荐举任官的察举之制,这种制度本与“形名”之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所谓“形名”

        就是根据形相和名称来衡量和辨察事物,这是它的本义;后来法家发展为任官分职、循名责实的政治考核方法.这就是说,要知人善任,量德才而授官爵.汉代的察举制度,虽不是法家路线,但考其精神,也是相关的.  而这一思想,从源流上说,实则出自儒家的正名思想.  《论语.  为政》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