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其他书籍 > 中国哲学初步 > 第39章

第39章





        诚然,理学内部会分派,但正如孔子死后儒学内部分为八派,我们仍说,儒学是一家完整的学说,是一个学派,同样,我们没有理由说理学不是一个学派.(三)在宋元明清时代,理学虽然始终占居统治地位,但是反映各阶层和集团利益的各种学派还是有的.  如北宋的“荆公新学”

        ,南宋的“事功学派”

        ,以及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这些不同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都在不同程度上批判过理学.如果说,“理学”是这一时代哲学史的统称,势必把这一时代的各种学术派别都统统包容起来,这就不可能反映出这一历史时代的各种思潮和不同学派的论争了.(四)

        每一门学说都有自己的师承关系和理论渊源.理学是以儒家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的思辨哲理,揉合三教归一而成的新儒学.  依此,如果把宋元明清时代的各种学术思想派别都包含在理学里面,这也与张载、王夫之、戴震等人的思想实际不符.  张载批判过佛道唯心主义;王夫之扬弃程朱陆王的观点,总结和清算过宋明理学;戴震还公开指责宋儒以理杀人.  所以说,张、王、戴与程、朱、陆、王在

--  248

        242中国哲学初步

        理论渊源与倾向上都是不同的,把他们的学说通称为理学,显然也不恰当.总之,宋元明清代,各种学术思想派别是存在的,特别是到了明清之际,反理学的思想家从不同角度和方面对理学都有所批判,这是历史事实.  所以我们认为,理学是在强化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一种学术思想,是一个学派的名称,而不是一个断代史范畴.  从广义说来,它包括程朱“理一元论”的客观唯心主义和陆王“心一元论”的主观唯心主义,即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那么又为什么分别称作“理学”和“心学”呢?

        程颢说:“吾学虽有所授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

        ①是说,他的学说虽然从先辈那里继承过来,但“天理”这个命题,却是他自己体会出来的.  其实“理”这一概念,自先秦以来许多思想家都使用过,但是,他们还没有把“理”作为宇宙的最高实体.  程颢所谓“体贴”

        ,只不过是利用前人的思想资料,并加以改造,首先在中国哲学史上把“理”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并确认为万物的本体而已.  程颢说:

        “天理云者,这一个道理,更有甚穷已?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人得之者,故大行不加,穷居不损.这上头来更怎生说得存亡加减.”

        ②

        朱熹说:

        ①《二程外书》卷十二.②《二程遗书》卷二.

--  249

        中国哲学初步342

        “天地之间,有理有气.  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

        ①

        上述引文告诉我们,在程朱看来,“天理”是无穷无尽、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永恒存在的精神实体,天地万物都必须从它获得其存在的根据.  这种以理为中心概念的程朱哲学,有别于训解或阐述儒家经典的两汉经学,有别于以“无”为本的玄学以及把世界看作虚幻不真的佛学.从这一意义来说,我们称其为“理学”。

        “理学”还有一层意义,是指它以其先验的道德论,服务于现实的阶级斗争,调整社会矛盾.  程颐说:“性即理也”。

        ②

        这个“性”的内容就是仁、义、礼、智、信.  朱熹更明确地提出:“理便是仁、义、礼、智”。

        ③不难看出,“理”是指封建统治阶级的仁义礼智忠孝等道德伦理.  它是判断是非的标准,因此,人人应该共同遵守.  朱熹又把它叫做“当然之则”。他说:

        “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之常,是皆必有当然之则”。

        ④

        这就清楚地表明:理学家用“理”来束缚人们的行动,维护

        ①《文集.  答黄道夫书》。

        ②《二程遗书》卷二十二上.③《语类》卷三.④《大学或问》卷二.

--  250

        42中国哲学初步

        封建等级制度和纲常秩序,在这一意义上,我们也称其为“理学”。

        程朱客观唯心主义的“理一元论”认为,理在心外,万事万物之理,都是至高无上的天理的分殊.  陆王主观唯心主义的“心一元论”则认为,心就是理,理就在心中.  陆九渊说:“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

        ①这是把心作为世界的本体.  王守仁发挥陆九渊的观点说:“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②又说:“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

        ③.  这是把世界上万事万物及其准则以至各种道德伦理规范,都说成由心派生出来的.  由此,陆王形成了有别于程朱“理一元论”

        为特征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这就是“心学”。

        以上可见,程朱与陆王的哲学见解,不尽相同,但是,他们“同植纲常,同扶名教,同宗孔孟”。

        ④有许多共同特点,这就是:(一)

        程朱陆王哲学思想的核心是道德伦理学说,教人明天理、去人欲.  但是,他们又都系统论及了本体论、认识论、历史观等问题,从而为道德伦理学说编制出哲学上的根据,使儒学走向哲理化.(二)朱熹构筑起一个“天理”论,王阳明炮制出一个

        ①《与李宰书》②《答顾东桥书》③《与王纯甫书二》。

        ④《宋元学案.  象山学案》

--  251

        中国哲学初步542

        “良知”说,并非只为探讨哲理,更重要的是为了整饬伦理纲常、强化礼教,维护宗法等级秩序.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朱熹把三纲五常抬高到世界观的高度而称之为“天理”

        ,使其成为“天下公共之理”

        ,这样一来,伦理纲常就被哲学化为至高无上的、绝对的、永恒的、普遍的宇宙法则,人、物、禽、兽都无法逃于伦理纲常之外.  但是,朱熹这样做并没有能够稳定封建秩序.  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的状况,说明外在的伦理纲常无法维系住人心.  于是,王阳明把伦理标准从心外移植到心内,转化为吾心之“良知”。

        他说:“人若知这良知诀窍,随他多少邪思妄念,这里一觉都自消融,真个是灵丹一粒,点铁成金”。

        ①他想把“良知”作为销毁人民“邪思妄念”的熔炉,导人改“邪”归“正”的灵丹妙药,政治目的与朱熹并无两样.(三)理学与心学都为人们“开辟”了通向圣贤之路.  朱熹鼓励人们“勇猛直前”

        、“用功克治”

        ,愚可以变成智、不肖可以转化为圣贤;王阳明则强调人人心中有仲尼,只需去掉“私欲”

        ,放弃个人利益,就可以成圣成贤了.  二者论旨亦同.以上列举的事实表明,程朱陆王思想都有许多共同特点,正因为如此,我们认为宋明理学,应该包括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两大思想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①《传习录下》

--  252

        642中国哲学初步

        宋明时期哲学的知行观

        知行关系问题,即人类自身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改造自然、社会这两种能动的活动之间的关系问题.对于这个问题,中国哲学史上无数哲人志士进行过艰苦的探索,各自提出过不同的见解和主张,彼此展开过激烈的论争,大体上形成了两条对立的认识路线,即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和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  由此,知行问题构成为我国古代哲学发展史的一个重要侧面.  总结、探索我国哲学史上的知行学说,对于科学评价和批判继承我国古代的哲学遗产,促进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研究,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朱熹的“知先行后”说

        哲学认识史发展到宋代,知行的难易讨论转变为孰先孰后的讨论,对这方面讨论有较大影响的当首推朱熹.  从下面引文可以窥见其知行观的特色:

        “夫泛论知行之理,而就一事中以观之,则知之为先,行之为后,无可疑者.”

        ①

        “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论先

        ①《文集》卷四二.

--  253

        中国哲学初步742

        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

        ①

        “先知得,方行得.  所以《大学》先说致知.”

        ②

        这里,总括起来有三个论点:一是以知行先后论,为知先行后;二是以知行轻重论,为重行轻知;三是以知行相须论,以知来指导行,因行来启发知.  下面对这三个论点依次分述.(一)知先行后论朱熹体系中的“知”

        ,是指对封建伦理的认识,“行”即按照封建伦理的标准来践履、行动.  朱熹知行观的基本思想是把知行分成两载,坚持知先行后.  如他为白鹿洞书院所制定的学规,就提出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③的进行程序,认为只有“知得方行得”

        ,“道理明时,自是事亲不得不孝,事兄不得不弟,交朋友不得不信”

        ②.  反之,“义理不③明,如何践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