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其他书籍 > 中国哲学初步 > 第42章

第42章





        周、张都仅从宇宙大化之“生生不已”

        处引伸出人伦道德,并未如后来程、朱那样,直接把人伦道德升格为“理本体”。

        周敦颐所著,已收入《周敦颐集》。张载所著,则见于《张载集》。

--  266

        062中国哲学初步

        周敦颐的“无极而太极”说

        周敦颐作为宋明时期程朱理学的始创者,其突出特点之一,是引进了道家一道教的许多基本观念,使先秦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摆脱汉唐时期神学那种粗俗的理论形式,而获得了一种哲学本体论的架构.这一点,首先就表现在,周敦颐袭用了五代末、宋代初著名道士陈抟所传的《先天图》,更易为《太极图》,以之为儒家的仁义学说提供形上学依据.  周敦颐于《太极图.  易说》中称:

        “自无极而为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  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依周敦颐的说法,“无极”是宇宙的最高本源—本体,“无极”生“太极”

        ,“太极”一动一静而生阴阳(两仪)

        ,阴阳变化组合而生五行,五行(五气)流行变化而成四时,而后,阴阳五行四时交感妙合而有人人物物.  这一过程是本源化生万物的过程.“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这一过程则是万物、五行向终极本源复归的过程.  周敦颐这里设定的由本源到万物的生化过程,固然直接来自于汉代的宇宙生成论,但汉代宇宙生成论其实就从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

--  267

        中国哲学初步162

        生三,三生万物“

        ①的提法中化出.  特别是,周敦颐不以《易传》所讲的“太极”

        ,而以“无极”为终极本源,把“无极”

        置于“太极”之先、之上,更显示了周敦颐本源一本体论的道家色彩.  “无极”的提法直接出自老子.  《老子.  二十八章》称:“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②.  这里的“无极”

        ,即是虚、无、无任何规定.周敦颐在本源—本体论上取“无极”说,这是援“道”入“儒”。周敦颐于《太极图.  易说》中继续写道:

        “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自注云:无欲故静)

        ,立人极焉“。

        乾坤即阴阳,阴阳各聚而男女有别.  周敦颐认为,人禀受了阴阳二气中的精华,故人是万物中最有灵性的.人禀气而生,与此同时,也就获得了智慧(“神发知”)

        ,禀得了仁义礼智信“五性”

        ,“五性”发用以对待事事物物便有善恶之分.  而“中正仁义”

        等道德规范,正是圣人依据宇宙的生化原则制订出来,成为人行为的准则(立人极)的.  这里,周敦颐援“道”入“儒”的结果,是从宇宙生化的高度揭示了人的德性

        ①《老子.  四十二章》②这里的黑白以明晦、有分别与无分别言.守黑即回到无分别的状态中去.老子认为回到这种状态,才是应该提倡的(“为天下式”)

        ,才不会有差错(不忒)。

--  268

        262中国哲学初步

        修养的根本依据,即为儒家的伦理思想建构了本源—本体论.周敦颐作为理学创始者被程颢、程颐兄弟和朱熹所推重,其原因即在这里.  但是,宇宙大化的最终本源如果依道家所说的是“无”

        、“无极”

        ,那么,它怎么能够化生出阴阳二气、五行、四时、人、物和人的德性来呢?人的德性如果是后来才出现的,它岂不是只具有相对的意义吗?故程、朱虽然充分肯定了周敦颐的努力方向,对他的观点却又作了修正.  朱熹以“理”称“太极”

        ,又谓:“‘无极而太极’,正所谓无此形状,而有此道理”。

        ①这即否认“无极”的实体性,而把“无极”解释为仅是“太极—理”的一种存在状态(“无形而有理”)。朱熹这样做,直接把理(仁义礼智)提升为最高本体,道家的色彩被冲淡了,儒家的伦理思想获得了客观、绝对的意义.  但毫无疑问,以形上学架构儒学的努力,是周敦颐借重道家一道教开出的.周敦颐借助道家—道教重建儒学的努力,其次还表现在功夫论(如何修养)的“主静”

        、“无欲”的主张上.  前引《太极图.  易说》的一段话中,周敦颐已明确主张“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

        ,并注称“无欲故静”。于《通书.  圣学》篇中,周敦颐又说:

        “圣可学乎?曰:可.  有要乎?曰:有.  请问焉.曰:一为要.一则无欲.无欲则静虚动直.静虚则明,

        ①《朱子语类》卷九四.

--  269

        中国哲学初步362

        明则通.动直则公,公则溥.明、通、公、溥,庶矣乎.“

        周敦颐认为,圣人是可以学到的,关键在专一.  专一,把意念集中在精神境界的提升上,则可以做到“无欲”

        (不为物欲所干扰)。

        “无欲”则可以做到“静虚动直”。

        “静虚”

        (内心无私念遮蔽)则其智慧无所不察照(“明则通”)

        ,“动直”

        (行为无彼我、亲疏分隔)则其德行无所不润泽(“公则溥”)。

        这样,也就与圣人相差不远了.  在这里,周敦颐同样强调“无欲”在修养过程中的重要性.  而“无欲”的主张也恰恰发源于道家—道教.  老子就曾多处提到,要做到“少私寡欲”

        ①,“去知去欲”

        ②,才可以回归于道.  可见,周敦颐不仅在本源—本体论上,而且也在修养—功夫论上援道入儒.  如果说在本源—本体论上,程、朱对周敦颐直接吸纳道家—道教的“无极”

        说建构形上学还心存介蒂,那么,在修养—功夫论上,他们对周敦颐承接道家的“无欲”说却是完全认同的.  朱熹说:“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是学”。

        ③这即主张“无欲”

        ,以“无欲”为复归“天理”的根本条件.周敦颐在本源—本体论和修养—功夫论上都吸纳了道家—道教的思想,而程朱理学正是沿着周敦颐开出的路子发展起来的.  可见,人们说程朱理学架构近似老子,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①《老子.  十九章》②《老子.  三章》③《朱子语类》卷十三.

--  270

        462中国哲学初步

        张载的“气本论”

        在中国古代哲学史的研究中,评判各家各派的理论性质,一般说来,主要看其是否承认气是构成万物的基本要素,而且用气来解释世界;还是在气之上另设一个根本的东西,并给气附加了精神的、伦理的属性,从而肯定造物主的存在.后一种情况如《老子》的以“无”为规定性的“道”

        ;二程的以仁义礼智为内涵的“理”

        ,均具造物主的意味,即明显属唯心主义.  张载的“气本论”与他们不同,他把“道”看作是阴阳二气运动的过程,“由气化,有道之名.”

        ②又把“理”看作气运动变化的规律,“天地之气,虽聚散,攻取百涂,然其为理也顺而不妄.”

        ③这是说,⒇天地之气,虽有凝结聚合,又有分裂解散;既有相互排斥,又有相互吸引,途径虽然十分复杂,但都有一定的规律的,因而,事物的变化,都遵循着一定的规律而不乱.  所以张载认为,整个宇宙的一切“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

        ③承认一切有形态的东西,都是存在的;一切存在的东西,都是有现象;一切有现象的东西,都是物质性的气.  这就肯定宇宙万物的本体是

        ②③  《正蒙.  太和》⒇④  《正蒙.  乾称下》

--  271

        中国哲学初步562

        气,一切现象都是由气生成的.  从而张载提出了“太虚即气”的命题.  他说:

        “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

        ①

        “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

        ②

        “太虚”是无形的,但无形并不是一无所有,它充满了气,气构成为宇宙之本体,气聚合为物,只是气寄寓于其中的一种特殊形态(“客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