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其他书籍 > 中国哲学初步 > 第54章

第54章





--  336

        033中国哲学初步

        “天生自然铁定的道理”

        ,但要把自然和伦理都包含在本体论之中,既肯定世界本原的自然属性,又要论证这个本原就是封建的纲常伦理,这就需要接合点,即人们如何去认识天理的问题.  朱熹主张通过“格物”来“穷理”

        ,所谓“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

        ,这样用力既久,到“一旦豁然贯通”

        ,“则众物之表显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①即是说先逐件事物进行研究,做到触类旁通,内心就能够掌握众理了.程朱理学的格物穷理功夫,虽说要把“在物之理”与“在己之理”接合起来,但并不是那么容易.  如王守仁就亲自“格”庭前竹子,没有格出什么道理,人反而弄病了.  终于觉得“循序格物,顾物理吾心,终判为二,无所得入”。

        ②这是说,按照朱熹的方法去格物,但外物与内心,终是两件东西,不能结合在一起.  所以他提出以心学代替理学,这并非反对具有伦理性质的“天理”

        ,只是把天理说成是先天固有的“吾心之良知”

        :“良知只是一个天理,自然明觉发现处.”

        ③这是将良知说成就是天理,即是说人的内心能够自然发觉天理.有了良知,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就可以在一切人们的心中“发用流行”

        ;就可以纠正“外心以求理、离行以为知”的偏向,把心与理、知与行的关系统一起来.  良知的作用是把封建伦常说成是人心固有的东西.  正因为阳明心学确曾一度发挥了整

        ①《大学章句》第五章《补大学格物致知传》。

        ②《明儒学案.  姚江学案》③《王文成公全书》卷二《答聂文蔚二》。

--  337

        中国哲学初步13

        治纲纪、维系人心的作用,所以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和提倡.如隆庆时穆宗曾赐王家铁券,称阳明为“两间正气,一代伟人,具拨乱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

        神宗万历十二年还诏令王阳明从祀孔庙,并谓:“皇祖尝言,守仁有用道学也,国家能得一有用道学,虽不合宋儒何害焉?”

        这里虽说王学与宋儒有所不合,但对封建统治者有用,因而受到皇帝的称赞.从上面提供的历史材料,能否说阳明心学只能起到反动的作用呢?看来也并非这样.  虽然从主观动机来说,他要人们认识这“良知诀窍”

        ,则“随他多少邪思枉念,这里一觉都自消融,真个是灵丹一粒,点铁成金”。

        ②即要把“良知”作为销毁人民“邪思枉念”的熔炉,从而想达到“破心中贼”的目的.这种动机当然是反动的.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另一方面.因为王阳明既想人人服从天理,所以不得不承认都有良知.这样一来在良知的面前就得承认人人的平等地位.  社会上的一切是非善恶,都要拿个人的良知作为评判的标准.  阳明说:“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底准则.尔意念着处,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他一些不得.”

        ③这是说人只要凭自家的良知办事,是非是瞒骗不过良知的.  又说:“良知原是完完全全,是的还他是,非的还他非,是非只依着他,更无有不是处.”

        ③

        因为良知是能够完全辨别是非,所以按照良知办事就不会错了.王阳明把“良知”作为判断是非善恶的绝对标准,当然

        ②③  《王文成公全书》卷三《传习录》下.③《王文成公全书》卷三《传习录》下.

--  338

        233中国哲学初步

        有主观随意性的一面.  但当时孔子与朱熹的言论,已成为思想界的权威教条,所谓“天下之论定久矣,久则难变也”

        ①.  这是说人们的思想已经僵化,就很难改变了.阳明心学的作用,用良知判断是非,又具有引导人们怀疑权威思想的一面.  如他说:“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③这是以内心作为评判是非的标准,从而打破孔子的权威.  又说:“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学,天下之公学也.  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

        ④这里将道学为天下所公有,不是孔子、朱子个人私意所能垄断的.  王阳明这种论调,无论其主观动机为何,在客观效果上对孔子、朱子这些僵化的权威教条,总会起到一些冲击作用.  正因为阳明心学有其矛盾两重性的社会效果,所以明朝统治者一方面赞之为“有用道学”

        ,认为“不合宋儒”亦无害处;另方面又担心这种“诋毁先儒”的言论,会成为学习“邪说”的“向导”

        ⑤.  对后一方面,出身于王门而有点启蒙思想的黄宗羲,则肯定阳明心学曾起过“震霆启寐,烈耀破迷”

        ⑥的积极作用.由于王学承认良知为人人所有,所以说:“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

        ⑦他还认为:与愚夫愚妇同相的就是同德;

        ①《王文成公全书》卷二一《答徐成之书》。

        ③④  《王文成公全书》卷二《答罗整庵少宰书》。

        ⑤《春明梦余录》卷二一.⑥《明儒学案.  师说》。

        ⑦《王文成公全书》卷二《答顾东桥书》。

--  339

        中国哲学初步33

        与愚夫愚妇不同的就是异端.  王阳明的学生王畿等人出游,“见满街都是圣人”

        ,他就说:“此亦常事耳,何足为异.”

        ②他还教导学生,不能摆出“圣人”的样子去与人讲学.  因为“人见圣人来,都怕走了”

        ,“须做得个愚夫愚妇,方可与人讲学”

        ③.  王阳明的主观用意,可能要为愚夫愚妇做“破心中贼”的工作;但他总得承认,愚夫愚妇与圣人一样具有“良知良能”

        ,这就为圣凡平等的思想打开了缺口.上述阳明心学中关于冲击僵化的权威教条思想和圣愚都具有良知的提法,在客观上起到促进思想解放的作用,虽然这并非王阳明本人意料所及.  如王学中泰州之后,黄宗羲称“其人多能赤手以搏龙蛇,传至颜山农、何心隐一派,遂复非名教之所能羁络”。这些人还想“掀翻天地”

        ,“时时欲飞”

        ①,与王阳明消灭“邪思枉念”的初衷,可以说是大相违背.  阳明心学的产生,意在维护封建传统而补偏救弊,要人们更自觉地来接受封建道德伦理纲常;但他的良知说导致了个人的独立思考,反而对传统的冲击起到了某种催化作用.  这是我们评价阳明心学时所应当注意的,即要从全面来衡量阳明心学的作用和影响.

        ②③  《王文成公全书》卷三《传习录》下.①《明儒学案.  泰州学案序》。

--  340

        433中国哲学初步

        后期心学与早期启蒙思潮

        史称:“阳明先生之学,有泰州、龙溪而风行天下,亦因泰州、龙溪而渐失其传.”

        泰州指王阳明的门徒王艮创立的泰州学派,龙溪指王阳明高足王畿.阳明心学因泰州、龙溪的发挥与到处传播而大受推崇.但是又因这些学派与人物的思想已超出儒学的范畴而使阳明心学走向了反面.  其中,李贽、黄宗羲的思想即体现了这一趋向.李贽(公元1527—1602年)

        ,号卓吾.  他也讲“心”

        ,但他的“心”

        已经不同于王阳明的仁义礼智之心,而是个体欲求之心.他的“无私则无心”

        的论题明显地表现了对早期市民阶层私有观念的正面肯定.黄宗羲(公元1610—1695年)

        ,字太冲,别号梨洲.  他也讲“盈天地皆心也”

        ,并且确认“自私”

        、“自利”

        的正当性.  他比李贽更进一步的地方在于:他触及到“自私”

        、“自利”

        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规则问题.他反对君主专制,主张提高宰相的地位和学校参与议政,强调废私法而立公法,这都明显地带有近代启蒙的意味.李贽的政治——哲学思想集中体现于他的《焚

--  341

        中国哲学初步53

        书》与《续焚书》中.黄宗羲则以《明夷待访录》、《宋元学案》和《明儒学案》给近代社会以深刻影响.

        李贽:入世思想与出世思想的奇特结合

        李贽在我国思想史上是一个颇带点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生性倔强,曾自称“缘我平生不爱属人管”

        ,“余唯以不受管束之故,受尽磨难,一生坎坷,将大地为墨,难尽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