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其他书籍 > 中国哲学初步 > 第73章

第73章





        由此,孙中山正式举起了反帝反封建的旗帜.民权主义是“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而凡卖国罔民以效忠于帝国主义及军阀者,无论是团体或个人,均不得享有此等自由及权利”。这里,孙中山实则重新划分革命与反革命的集团、个人之政治界限.民生主义是必须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平均地权和防止资本主义垄断的“节制资本”的政策.  这就是新的三民主义.  当中,孙中山对农民土地问题虽然还缺乏具体措施,但他希望实现近代化,其进步倾向是显而易见的.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实质上即表现为“联俄”

        、“联共”

        、“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这标志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发展,达到了三民主义思想体系之光辉顶点.中国国民党“一大”以后,革命形势迅速发展,这应归功于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的首次合作与共同努力.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体系之所以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这与孙中山的哲学认识有密切关系.  他在总结辛亥革命失败教训时所写的唯一哲学专著——《孙文学说》就强调他虽处于逆境中,但是他还是站在对革命完全负责的坚定立场上,宣誓要把“去旧更新”作为战斗任务.  要“去旧更新”

        ,则必须从认识论上破除“心理大敌”——“知易行难”论,确立勇于进行革命的新的观点——“行易知难”说.  “知”既为“难”

        ,则“知”必为一长期、发展的过程.  正是这一点,决定了孙中山对其三民主义思想体系的态度,他并不认为它一

--  455

        中国哲学初步94

        提出就是终极真理,它是可以发展的.  同时,又决定了他能够接受新事物,而不固步自封.  他之所以能够不断地在政治上前进,可以说正得力于他的认识论.  晚年的孙中山把三民主义的“民生主义”称为“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

        ,曾引起国民党内“左”

        、右派两种势力的分歧.  以冯自由为代表的右派由于反对共产主义,故坚决拒绝“联共”政策,而孙中山、廖仲恺等则在不同程度上真诚向往社会主义.  孙中山于1924年2月16日晚,曾严正地对冯自由说:“反对共产党即是反对共产主义,反对共产主义即是反对本党之民生主义,便即是破坏纪律,照党章应当革除党籍及枪毙”

        ①.  此即可见晚年孙中山政治上的巨大进步.  由此也可见,三民主义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并非是封闭式的思想体系,它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

        三、三民主义者的历史使命

        三民主义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其理论基础是建立在进化论之上的.  孙中山的进化论虽承认自然进化是人类进化的客观规则,但他在阐述社会进化的法则时,并不完全合乎科学.他的唯物主义的“以太”

        物质观虽然承认物质的不断进化,却把这种变化归结为“太极”的运动,这仍然无法解开宇宙之谜.  尤其是他以“互助进化”代替社会阶级斗争的理论,那仅仅只从主观上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痛苦生活的同情,对未来社会主义美好前途的向往,却无法揭示中国社会发展的前途

        ①冯自由:《致孙中山函稿》,载《档案历史》1986年第1期.

--  456

        054中国哲学初步

        和动向.  孙中山说:“宇宙之大观”

        ,只能是如离心力与归心力之“两力相等,两势调和”

        ①.  他以这一理论来说明“自由与专制两个潮流,要调和他,使不各趋极端”

        ②.  这表面上似乎是批评无政府主义,实质上正是“互助论”在政治上的运用.  事实证明,进化论不可能从自然观的唯物主义走向社会历史观上的唯物主义,而最终只能走向反面.  马克思主义虽然承认社会的进化论,但依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在阶级社会里,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必然要采取社会阶级斗争的方式,而社会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孙中山以互助进化作为历史重心或动力,当然不可能指引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这正如毛泽东在解放战争最后阶段所写的《唯心历史观的破产》一文中所指出的,近代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人,从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武器库中学来了“进化论”

        ,最终只能是“宣告破产”。

        当然作为三民主义者中的真正民主主义者的孙中山,虽然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但在政治方向和对社会主义的向往等问题上,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有其一致性.  如孙中山后来发展了三民主义,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就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为建设独立富强的近代化中国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孙中山无愧于革命先行者的光荣称号.

        ①②  《孙中山全集》第5卷,第491页.

--  457

        中国哲学初步154

        俱分进化论:章太炎对近代进程的冀望与失望

        1906年6月初五,因“苏报案”

        ①被清政府监禁三年的章太炎(公元1869—1936年)在孙中山的帮助下第三次抵达日本.  此前,他曾两次亡命日本,一次是追随康梁变法,一次是支持唐才常侧清.  但是,那时他的思想尚未成熟,他的反满行动影响不大,因而他的东渡并未在旅日华人中引起太大的反响.  而此时站在旅日爱国志士面前的章太炎,则是已与改良派彻底决裂而完全走上革命道路的章太炎,是盛名誉满海内外的章太炎.  因此,章太炎甫临日本,即在爱国志士中掀起了巨大的波澜,他成了英雄,成了革命的功臣,成了革命者的偶像.但是,当时很少有人知道,章太炎在长期投身反满革命而几经磨难后,面对黑暗的现实和渺茫的前景,他的身心已

        ①1903年,自称“革命军中马前卒”的邹容写了宣扬革命的《革命军》一书,章太炎奋笔为之作序,且自著《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一文推波助澜.《苏报》在革命浪潮的影响下,刊登了章太炎的序言,发表了一系列评介《革命军》的文章,且摘要刊出了章太炎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大大扩展了革命思想的影响.  腐败的清政府勾结帝国主义,利用上海公共租界的工部局于1903年6月30日逮捕了章太炎.  邹容不愿章一人承担责任,于次日自动投案.经过审理,章被判监禁三年,邹被判监禁两年.这就是近代史上的“苏报案”。

--  458

        254中国哲学初步

        经疲惫不堪,他的革命意志已经悄然动摇,他的整个思想也已由于他在狱中醉心于佛学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巨变,特别突出地表现在发展观上.  章太炎目睹世界上最先倡导自由平等博爱的国家对待异族的残酷和暴虐,深知时人趋之若鹜的代议政治代表的只不过是少数豪门富族的利益,痛感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的不仅仅是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还有犯罪作恶手段的完善和精巧.  所有这一切都使他陷入深深的苦闷之中,迫使他全面地反思他早先深为倾折的进化论.  结果,他在佛典(主要是唯识学)中发现,“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由“识”缘生的名相,是虚假不实的,只有破除虚妄的名相,回归真如本体,才能消除世间万物的差别,进入“众生平等”的境界.于是,他刚出狱不久,就猛烈批判“进化论”

        ,而自创“俱分进化论”

        ,为他后期思想建立了一个基础和出发点.“俱分进化论”是章太炎在1906年9月5日出版的《民报》上刊出的同名论文中专门论述的.  此论甫出,立即遭到蓝公武的批评.  章太炎于《民报》第十号发表《与人书》加以反驳,从而使他的“俱分进化论”发展得越加全面和精细.所谓“俱分进化”

        ,就是说,在整个人类发展过程中,“进化之所以为进化者,非由一方直进,而必由双方并进.  专举一方,惟言智识进化可尔.  若以道德言,则善亦进化,恶亦进化;若以生计言,则乐亦进化,苦亦进化.双方并进,如影之随形,如罔两之逐景.  非有他也,智识愈高,虽欲举一

--  459

        中国哲学初步354

        废一,而不可得“

        ①.  人们谈论进化,不能专举善、乐的进化而不列恶、苦的进化,因为它们如影随形、不可分离.  善与恶进化了,恶与苦也随之进化,“曩时之善恶为小,而今之善恶为大!曩时之苦乐为小,而今之苦乐为大”

        ②.  譬如,在道德上,人既能够爱己爱人,组织团体并禁止群居乱伦之事,这比动物善大.  但是,动物再恶,也比人之恶小,因为动物不会残食同类而人类则时时同类相残.  而且,人类社会越是向前发展,其恶也愈益昭彰.同样,在生活上,章太炎说,人的乐比动物大,苦也比动物大.  例如,阿米巴、毛奈伦等低等动物,它们的享乐仅为感官肉体所接触,及至人,“始徒以形质现前为乐,其后则又出于形质以外,由饱暖妃匹而上思土地,由土地而思钱帛,由钱帛而思高官厚禄”

        ②,等等.  这诚说明动物之乐不如人之乐,但是,反过来说,动物失去了这些感官享乐,并不会很痛苦.  至于人则不一样了.  为了追求更多的欢乐,他不惜劳精竭神、卑躬屈膝、含垢忍辱,甚至“杀身灭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