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你有几个灵魂 > 第34章

第34章



他不说“你对我不好”,而说“我这个人命苦”:他不提出要求,但是在别人高兴的时候,他会突然哭起来:如果别人让他做什么事情,他不会直接拒绝,但是他会磨蹭、会做错、会发生小事故……

依赖性强的人身上,被动攻击出现得多。原因是依赖性强的人不敢直接、主动地攻击,他害怕这样会激化矛盾,害怕发生直接的对立,害怕关系破坏,害怕被抛弃而无人可以依赖。被动攻击是一种有掩饰的攻击,表面上不是攻击,所以不至于引起直接的对立和冲突。

人际关系中的另—个常见问题是回避。回避行为的根本原因是恐惧。

我们之所以恐惧别人,归根结底是恐惧我们自己内心中的某个东西。如果自己心里没有让自己恐惧的东西,一个人不会轻易害怕。

我们内心中恐惧的是什么呢?最主要的就是被禁止的欲望,主要是攻击的欲望和性的欲望。我们恐惧,是因为我们知道在自己的心中,有—个子人格在努力追求某一个目标,我们恐惧,是因为我们知道另有一个子人格坚决不允许这个目标实现。追求者日夜不松懈地寻找机会,试图实现自己的目标;阻止者必须时刻警惕,害怕一放松就出问题,这就引起了恐惧。

有时在异性之间,会莫名其妙的出现冲突。而经过仔细分析,我们发现在潜意识中他们之间有性的吸引力,而双方又都在压抑这种性的欲望。冲突是为了让他们能保持一个足够的距离,以避免危险的吸引力。

回避是克服恐惧的手段,老子说过:“见可欲,使心不乱。”回避了,心就安静了。但是回避久了,自己就不可避免感到孤独、寂寞,而且身边的人也感到你不可以亲近。

还有一个问题是冷漠,它是最严重的人际关系问题,是压抑到了极点的结果。

第三节  人际关系问题的“责任人”

有些子人格直接反映了人际关系中出现的问题。

在一个人愤怒很强的时候,很难做到反观自己。虽然恰恰是这时他最需要反观自己。

不过,假如一个人的愤怒不是很强,或者愤怒虽然强但是他的定力更强,他就可以直接做一件事,闭上眼睛问自己“是哪个子人格在发火?”于是,正在发火的子人格形象就会出现在他眼前。这个正在发火的子人格就是这次愤怒和攻击行为的直接责任人。

有些子人格本身蕴涵的攻击性很强,容易引起人际的冲突。

在一个人的子人格中,如果我们看到了代表攻击性的动物形象,也可以判断他可能会因攻击性强而造成人际冲突。攻击性强的动物包括:蛇、蜘蛛、蝎子、狼、鬣狗、鲨鱼、鳄鱼、狗、狮子、虎、鹰等等。我们前面的例子中提到过,孔雀、鹤等表面上没有攻击性的动物也隐含着攻击性。

死神、魔鬼、恶巫婆、恶鬼、夜叉、牛魔王等意象也象征着攻击性。

攻击性不一定是坏东西,假如一个人的狮子、虎和鹰是比较纯洁的原始意象,他的攻击性是一种很光明的或者很正义的攻击,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或者是义愤。狗的攻击性往往表现为维持正义和秩序,攻击邪些不轨者。有攻击性的人心理力量更强大。

蝎子或蛇的攻击性则往往是有害的,是一种内心中深刻的仇恨和敌意。

由死神、魔鬼所体现出来的攻击性往往是破坏性的。

同样,在一个人正伤心的时侯,我们也可以知道是哪个子人格正在抑郁,这就是抑郁情绪的直接责任人。

抑郁的子人格以动物意象出现的时候不多,只有虫子、癞蛤蟆或青蛙等少数几种动物,而且这些动物也不总是抑郁。青蛙有时候可以很快乐。抑郁的子人格大多是以人的意象出现。细分有两种,一种衣裳破旧、肮脏、褴褛,面貌丑陋;另一种美丽,衣服也漂亮,以紫色为主。前一种抑郁是由于自卑.后一种往往是由于性的不满足,或者是由于自怜。

回避的子人格往往是封闭在星子里,或者在堡垒里。

除直接的责任人外。我们务必不要忽略了间接的责任人。发现间接的责任人比较困难,需要心理咨询师有敏锐的直觉。

某女性就曾经自己发现了间接的责任人,那天只是因为一件小事,她就非常地愤怒。过后她自己很奇怪,为什么自己会发这样大的火?她找了一下直接的责任人,发现她是一个“耍

赖的小孩子”子人格。但是,深入的体会后,她发现“耍赖的小孩子”之所以那样愤怒,是因为有另一个子人格“魔鬼”在背后挑唆。实际上,这是“魔鬼”在借“耍赖的小孩子”的力量出现。我们都知道,在生活中,有的时候一个狡猾的人自己不出头,却用话激别的人、挑唆别人去打架。在我们自己的内心中,同样的事情也时常发生。

分析子人格之间的关系模式,也是非常重要的。子人格之间如果大多是相互隔离的,这个人在社会交往中也必定会相互隔离;子人格之间如果有矛盾冲突,这个人在社会交往中也必定有矛盾冲突。

第四节  反求诸己与爱邻如己

人际关系调节的原则,可以分别用两句话来概括,那就是反求诸己、爱邻如己。

所谓反求诸己,就是在人际关系出了问题的时候,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尽量不归咎于别人。

在出了问题的时候,从一个角度看,可以说几乎所有的问题都是自己的责任;也可以换一个角度,把所有问题都说成是别人的责任。为什么在这里我强调多看自己的责任呢?

不要以为我是在说教,讲大道理。

很多人喜欢诿过于人,因为诿过于人有一个好处,它可以使我们不自责,可以让我们把自己看做是“好人”,可以减少我们的焦虑。但是,他们不知道,实际上反求诸己对自己更有利。

如果我们诿过于人,也就等于承认了“我的幸福快乐与否,是操于别人之手的”。别人好,我才能幸福快乐,别人不好,我就只好愤怒或者抑郁。而别人怎么做,归根到底是由别人决定的,你虽然可以施加少许影响,但是不可能完全让别人按你希望的方式对待你。这样,你的幸福快乐在别人手上,你只好在别人那里得到。

你也许可以把幸福快乐抢过来,就像那些脾气很大的人一样。他们的潜台词是“你们必须对我好”,可是越是这样,别人在心里越是不满,即使对你好也是表面的。

你也许可以把幸福快乐骗过来,像花花公子一样,但是即使你成功地骗了别人,你却骗不了自己:在你自己的心中,会有一个子人格说“你这个人不怎么样”。

你也许可以乞求别人,就像那些抑郁悲伤的“伤心女孩”。你把自己弄得很惨,以求别人的冷惜。这是很苦的事情,时间久了,别人就烦了。你只好像琼瑶小说中的某些女孩一样,要么闹自杀,要么发疯,才能得到别人的怜惜。

你也可能失望了,不相信能得到幸福快乐,于是回避别人、回避生活,你的生活变得索然无味。

这都是因为你把幸福快乐交到了别人手中。

如果我们把责任担负起来,反求诸己;如果我们对自己说,“我是不是幸福,说到底还是看我自己怎么想、怎么做”,你就有了主动权。你既然过去自己能让自己不愉快,现在就能让自己快乐。

别人怎么想怎么做,我们做不了主;但是我们自己怎么想怎么做,至少我们还是可以做八分主的。

所以聪明人,比如孔子,就建议大家“反求诸己”,不要把这理解为一种“自我牺牲”,这实际上是一种快乐秘诀。

还有一个要点就是“爱邻如己”,这一点很简单,只不过我们要做一点澄清。过去大家以为这句话的重点是让我们“爱邻”,但是我们忽略了一个基础,就是爱己。爱自己,才可以爱别人。

爱自己,在我们的人格意象分解中,就是让所有的子人格相亲相爱。这是—切心理咨询的基础。

第五节  朋友关系与人格意象分解咨询

民间有一个说法,两个人要成为朋友,一定要“有缘”。这个观点和西方社会心理学有所不同。比如西方的社会心理学家会说,“两个人之间住的比较近,有邻近性,就会增加成为朋友的概率”。但是在我们中国人看来,邻近性只是交朋友的条件之一,并不是充分的条件。如果没有“缘分”,即使是很近也没有用;如果有缘分,即使很远也不要紧。也就是俗话说的“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

“缘”是什么呢,没有定义。不过,在人格意象分解中,我们可以这样说,“缘就是两个人有相似的或相同的子人格”。

相似的子人格的存在,使两个人的相互了解更容易。因为我只要体会一下我内心中对应的子人格,就可以大致知道对方的情绪感受。如果两个人之间完全没有相似的子人格,这一点就很难做到。有缘的双方互相可以达到一定程度的“心心相印”,而没有缘的就很难达到。相似的子人格之间很容易产生共鸣,使两个人“知音”。

我们说过,在一个人内部,相似的心理经验相互吸引,在人与人之间,相似的心理经验也一样是相互吸引。当我们在别人身上发现了和自己相似的心理特质,我们会感到一种吸引力,使我们对对方产生好感,从而和他结交为朋友。这就是所谓的“缘分”。看着这个朋友,我们仿佛看着镜子中的自己,我们爱自己就会爱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