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比强者更强 > 第16章

第16章





2同期控制

同期控制,亦称现场或过程控制,是指企业经营过程开始以后,对活动中的人和事进行指导和监督。主管人员愈早知道业务活动与计划的不一致,就可以愈快地采取纠偏措施,可以在发生重大问题之前及时纠正。

对下属的工作进行同期监督,其作用有两个:一是可以指导下属以正确的方法进行工作。指导下属的工作,培养下属的能力,这是每一个管理者的重要职责。现场监督,可以使上级有机会当面解释工作的要领和技巧,纠正下属错误的作业方法与过程,从而可以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二是可以保证计划的执行和计划目标的实现。通过同期检查,可以使管理者随时发现下属在活动中与计划要求相偏离的现象,从而可以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或者避免已经产生的问题对企业不利影响的扩散。

3反馈控制

反馈控制,也称事后控制,是指在一个时期的生产经营活动已经结束以后,对本期的资源利用状况及其结果进行总结。由于这种控制是在经营过程结束以后进行的,因此,不论其分析如何中肯,结论如何正确,都已无法改变已经存在的事实。结果控制的主要作用,甚至可以说是惟一的作用,是通过总结过去的经验和教训,为未来计划的制定和活动的安排提供借鉴。反馈控制主要包括财务分析、成本分析、质量分析以及职工成绩评定等内容。

根据确定控制标准的方法不同,可以将控制过程分为下列几类:

1程序控制

程序控制的特点是,根据时间的先后顺序严格按照预先规定的程序进行动作。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大量的管理工作都属于程序控制性质。例如,计划编制程序、统计报告程序、信息传递程序等都必须严格按事前规定的时间进行活动,以保证整个系统行动的统一。

2跟踪控制

跟踪控制的特点是控制标准固定,有一个先行的量,依据这个先行的量来确定跟踪的量。如在企业纳税控制中,产品的销售额就是先行量,税金就是跟随量,控制标准就是各个税种的税率。这是一种动态的跟踪控制。国家通过制定各种税种和税率,就可有效地控制国家与企业在经济利益上的分配关系。

3自适应控制

自适应控制的特点是根据目前已经达到的状态,还有过去的历史,通过学习和总结经验进行控制。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面对的情况是千变万化的,企业决策者必须进行自适应控制,往往要根据过去时刻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已经达到的状态,凭直觉经验和理性判断来做出决策,实施控制。

4最佳控制

最佳控制的特点是,控制标准是一个最大或最小的值。组织活动中往往采取最佳控制的方法。例如,用最低成本来控制生产规模,用最大利润率控制投资,用最短路程控制运输路线等等。

第八讲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简介引例:道与术的追求

道与术的追求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是一个异常丰富的思想宝库。

传统的中国文化是一个人文社会科学较之于自然科学更为发达的文化,所以这一宝库中的经典也绝大多数为人文社科类的精粹。

管理科学以一门系统学科的面貌兴起于世界,起自1911年前后“科学管理”的实践与探索。时间动作研究、定额与计件工资是这一研究的主要内容。在这一阶段,人的问题还没有被摆到突出的位置上。及至1924年~1932年间,霍桑实验开风气之先,把管理全面地引入了人的领域。企业家和研究者们都逐渐认识到:管理的主体是人、客体是人、要解决的主要矛盾也是人的矛盾,所以此后人的问题一直是管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在研究管理学理论和进行管理实践的过程中,开启古代的思想宝库,探讨灿若繁星的人文精粹,其意义也就不言而喻了。简言之,就是可以得到“三件宝”:理论的依据、研究的材料、行动的参考。

谈及传统文化,我们首先要提到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太史公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载司马谈“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司马谈凭借自己对春秋以来各种学说的领会与把握,“论六家之要指”(《史记太史公自序》),对阴阳、儒、墨、名、法、道进行了学术上的概括总结。可以说司马谈作了一个开创性的工作,为后世人系统研究前人的文化遗产提供了框架。司马谈对6家的评价是:

阴阳家:大祥而众忌讳,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

儒家: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墨家: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

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也。

名家:使人俭而善失真,然其正名实,不可不察也。

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以上6家只有道家没有涉及弊,可见司马谈本人从思想上是倾向于道家的。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文化成果博大精深。就管理思想而言,仅上述6家就已著作林立,包含着极为丰富的成果。在6家之外,更有众多的学说。而且历史发展,人才辈出,春秋战国的时代也仅是中华文明发展中的一个阶段,其后的数千年历史中,思想家与实践家们又创造了更为丰富的思想精华。所以在此,我们仅能择其要略,作一个简单的介绍。更多的内容则需要以专著的容量,作更为专深的研究。

总括上来讲,古代管理思想分成了两个系统:一个是“经世”的;一个是“治生”的。经世也就是治理国家,治生就是经商,两者相比“经世”一直在管理的发展中占据主流。

“经世”的体系大体上又集中注意力于“为帝王、为人臣和领兵”三个主要方面,每个方面都有若干著作、一系列的理论家和实践家。

这些前人留下的思想成果,若是以二元化的简括方法来分类的话,大抵可以分成两类:一是“道”;一是“术”。

“道”指的是管理过程中的信念、价值观和伦理标准。

“术”指的是管理当中的方法与谋略。

儒家的理论体系当中,特别是在孔子那里,“道”的含量是很高的,第八讲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简介后来的宋明理学又对其比强者更强进行了发展与补充。可以说古代管理思想中“道”的主体思想一部分来自道家,大部分来自儒家。儒家学说强调管理要从修身开始,先进行自我修养,确立在内为“仁”,在外为“义”的价值体系,并且以“礼”的规范、“信”的要求、“忠孝”的准则来约束自己,沿着“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发展道路前进。

“术”的思想在韩非子和鬼谷子的著作当中都可以找到。法家和纵横家对术进行了精辟的阐述。主要的内容是:要懂得权变,学会把握形势,借助外力和寻找时机,依靠高明的谋略来达到目的。

后世成功的实践者们的成功经验是:以“道”为原则,为“术”为方法,内外兼修、内明与外功并举去实施管理。

我们选择孔子、韩非子、鬼谷子和孙子这4位大师,把他们的管理思想作为介绍的对象。因为可以说,道与术的发展都是从他们那里发源的,这也体现了“厚本、重源、道术兼顾”的原则。

孔子的管理思想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也就是鲁襄公21年,死于公元前479年,也就是鲁哀公14年。孔子的祖先是宋国的贵族,属于殷商的后裔,孔子的父亲是鲁国著名的武士。孔子少年比较困苦,3岁丧父,随母亲移居在曲阜。他从小就勤奋好学,17岁时当过季氏家里管仓库和牛的小官,他对工作非常认真,同时对学习孜孜不倦,到处向别人虚心学习知识和技能。孔子到30岁已经成为掌握《六易》、通晓诗书的贤者,在当时以博学多才闻名,于是一些人闻名来向他学习,从而开创了民间教育先河,打破了自西周以来教育官办的局面。

青年时代的孔子已经在社会上有很好的声望。当孔子结婚生子时,鲁昭公特别派人给他送去了一条鲤鱼以表示庆贺,孔子于是给儿子取名鲤,字伯鱼。wrshǚ.сōm孔子36岁时鲁国重臣季氏驱逐了鲁昭公,孔子为了避乱到了齐国,受到礼遇,齐王准备重用孔子,结果遭到晏子的反对。后来孔子由齐归鲁,继续讲学。51岁时,孔子终于迎来自己仕途上的辉煌,先后担任中都宰,后来又升任司空,后来又升为司寇。相传在孔子的治理下整个鲁国路不拾遗,门不闭户,治理效果非常好。52岁时孔子参加了齐鲁的夹谷会盟,以机智、勇敢挫败了齐国企图劫持鲁国的阴谋。54岁时孔子“堕三都”的计划失败,受到排挤,于是被迫离开鲁国开始了长达14年的周游生活。孔子的周游是为了推行政治主张。他先后访问了魏、曹、宋、郑、陈、蔡、楚等国家,但是没有统治者采纳他的主张而且一路备尝艰辛,在匡被围、在宋遇险、在陈绝粮。68岁时孔子结束了流浪生活,回到了鲁国,此后他一直聚众讲学,努力地培养人才。传说孔子一生有弟子三千,其中通六艺者七十二人,所以后世人说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