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其他书籍 > 悲愤是一种病 > 第40章

第40章



不能吃喝他就完蛋了。一个人只要活着也什么都不用怕。……其实有没有灵魂并不重要,换句话说,有没有你我不在乎,你看,我现在不是吃得比以前还多么?"

  而灵魂呢?一个在尘世的灵魂是无比地虚弱的,他不吃不喝,无法享受尘世之乐,他在躯体之外就无法活动,他甚至无法抛弃躯体,而躯体却时刻可以抛弃他。比如在嫖娼、杀人的时候。"肉体(对灵魂):有的地方你一去准会扫人兴……所以哥们,老师在家呆着吧。"肉体就此可以潇洒扫视吹着口哨出去,而灵魂呢?"没有肉体的居所,显得比肉体本身还要虚空。幽暗、压抑、寂寞,仿佛尸骨已寒的坟冢。被肉体抛弃的灵魂,忧郁、寡欢、孤独……"

刘继明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没有理想,没有信念,他无法生活。因而一个虚构的灵魂对于他这样的写作者来说绝对是必须的。我看到诗人在这个世界上,他的躯体是衰颓和腐朽的,而他的灵魂却在奕奕闪光。

九、幻觉

刘继明的诗歌具有独特的感受世界和艺术地表现世界的方式。

一、幻觉与错觉。

刘继明常常会沉浸在幻觉中,一任幻觉的驱使。在下面这首《我看见衰老提前来临》中,我们会发现刘继明是如何地将视觉、听觉、触觉奇妙地融合在一起,它们构成了一个幻觉的网络,诗人在这幻觉中将一种生命的易碎感、流逝感表现得非常极端。

我看见衰老提前来临

象一头发疯的野兽

青草纷纷夭折

花园满目狼藉

我听见衰老在门外嚎叫

死亡的天气预报

岁月啊,无处躲藏

露出了丑陋的尾巴

我触摸到衰老的皮肤

易碎的玻璃

四分五裂的骨骸,仿佛

内心的石头:炽热还是冷漠?

诗人的感觉是极端敏锐的,甚至是过敏的,它将衰老看成是发了疯的野兽,将衰老听成是嚎叫着的怪物,将衰老触摸成四分五裂的尸骸。这首诗主题极为单纯,但是在感觉方式上却是复合的、错乱的,具有一种阴郁悲绝的气息,渗透着诗人几近疯狂的幻觉。

但是诗人并不是一个失措的人,他的幻觉是用爱武装起来的。在《儿童乐园》一诗中,我们将看到这种"爱"──如果我不能做你们的父亲就让我做你们的看门人。

新开业的游乐场

这城市的稚嫩心脏

植根于谁的手掌上?

我看见孩子们的笑声

在低空飞翔

像浮出水面的荷叶

互相碰撞着,发出

悦耳的回响,一张张脸

擦洗得比早晨还明亮

而恐惧隐蔽在笑声的背后

一场蓄积已久的谋杀,像一条蛇

正悄悄爬行于公园的某处

我嗅到了空气中的哭泣

以欢乐的名义

即将从生活的瞳仁倾泻而下

"让我做你的父亲……"

我摩挲着一个孩子的脸颊

喃喃地恳求

我的手像一把伞

在她的头顶缓缓撑起

但她毫不犹豫地跑开了

哦,既然不能做父亲

就让我在这儿

做孩子们的看门人

让世界敞开,让内心合拢

用我的身体,去独自对付

那迎面而来的死亡

此刻,在游乐园里有的只是孩子们的笑声,父母们甜蜜的目光,谁也不会注意一个忧郁的诗人,他将这一切感受为一种危险,而且是即将来临的死亡的危险。"而恐惧隐蔽在笑声的背后/一场蓄积已久的谋杀(奇*书*网^.^整*理*提*供),像一条蛇/正悄悄爬行于公园的某处/我嗅到了空气中的哭泣/以欢乐的名义/即将从生活的瞳仁倾泻而下"。诗人感觉到了,他敏锐的嗅觉帮助他嗅到了空气中弥漫的杀机,他是多么担心这些孩子,然而孩子不能理解他,它们对这着诗人摇头,将诗人的关心摆在脑后。"`让我做你的父亲……'/我摩挲着一个孩子的脸颊/喃喃地恳求/我的手像一把伞//在她的头顶缓缓撑起/但她毫不犹豫地跑开了"。这就是诗人的遭遇。因爱而失措,因爱而极度地失望,产生的幻觉心理──诗人在幻觉的驱使下,因极度担忧,陷于某种僭妄之中。

再如《身体的秋天》:

大地慢慢松驰

仿佛中年的子宫

天空却更远了

多余的事物相继剥落

只剩下回忆,光秃秃地

如一棵树,站在清瘦的风中

感受到了近处的寒冷

而我的身体浸入水池

像一朵早年的玫瑰

作者将"回忆"比喻成一棵站在清瘦的风中的树,进而联想到自己在"近处的寒冷",这种感觉又直接化为"身体浸入水池"的触觉以及"象一朵早年的玫瑰"──凋零枯萎,在风中失去光泽和活力的视觉感受。

诗人对于他的感觉是忠诚的,丝毫也不虚伪。诗人在《流水十四行》地16首中写道:

如果婚礼和葬礼同时举行

有何庆祝可言?

如果神取下肋骨

是为了让我终生残疾

我为什么要感恩?

如果语言日益饱满

而精神越来越委缩

我为什么要写作?

如果美味佳肴

只能加重肠胃的负担

我为什么要赴宴?

我在梦中原谅了我的身体

但身体并不会饶恕我

当我醒来,我将被我自己淹死!

诗人对自己的生命体验是那样地细致,他写道:我在梦中原谅了自己的身体,但是身体不会饶恕我,当我醒来,我将被自己淹死。诗人没有掩饰自己身体的欲望和精神的欲望之间的冲突,对自己的身体行存在是悉心地加以分析,而不是厌弃。这种对身体感觉的重视构成了刘继明诗歌的独特的艺术性。

通感的使用使刘继明的诗歌具有了一种特殊的张力。刘继明善于捕捉瞬间的感觉、印象,将之进行艺术的创造和加工,加入主观情感又保留原生态感觉的鲜活。这是一种直觉主义的诗歌写作,它使作者可以直接进入和自然以及生命直接相通的领域,通过感性直接和生命的真理以及自然的奥秘契合。这方面刘继明的追求是自觉的。

二、真理

刘继明诗歌有一种令人心惊胆战的力量,这种力量有时是邪恶的,它攥住了你,以一种向下的力使你的心不断地往下沉,但是你无法摆脱,因为你感到诗人直接打开了平时不敢打开的那一隅,它让你看到了生命在本质上的虚无和悲观的图景。《去公墓的路》:

一张从前的脸

结在路边的枣树上

秋风萧瑟

所有的人都是亡灵

"离公墓还有多远?"

孩子的声音,像夭折的

果子;还没掉到地上

就已化为尘土

雨迟早要来

一场内心的风暴

迟早会堵塞道路

"我们也许无法到达

但无时不走在

去公墓的途中……"

"离公墓还有多远"?一句非常简单的句子方在这里是多么地使人震惊?而回答"我们也许无法到达,但无时不走在,去公墓的途中……"又是多么直接地点出了人世生活的真理,难道不是这样的吗?难道我们每一个人不是正走在前往公墓的道路上吗?

又如《失眠者说》:

"所有的人都睡着了

谁还醒着?"

鸟睡着了

而树还醒着

羊睡着了

而羊圈还醒着

列车睡着了

而铁轨还醒着

雨睡着了

而风还醒着

眼泪睡着了

而悲痛还醒着

身体睡着了

而床还醒着

交易所睡着了

而股票还醒着

商场睡着了

而商品还醒着

所有的事物都睡着了

活着的人都睡着了

只有死者还醒着

包括电脑、钢笔、盲目的手

包括里尔克和布罗茨基的《哀歌》

是的,都睡着了

笑声睡着了。欢乐睡着了。梦睡着了

爱人也睡着了,永远睡着了

而爱还醒着,灵魂还醒着

像一个受惊的婴儿

开题第一句"所有的人都睡着了,谁还醒着?"这是一句具有悖论色彩的日常口语,然而这样的句子却具有哲理的深度,世人都在昏睡之中,谁还能在这昏睡的世界上保持独醒?诗歌并没有就此止住,诗歌的发现在于突破悖论的僵局,在普遍之中找到特殊的事体,让我们寻到一丝慰籍,即使是及其微弱的慰籍。接着诗人写道:"鸟睡着了\而树还醒着\羊睡着了而羊圈还醒着\火车睡着了\而铁轨还醒着\雨睡着了\而风还醒着\眼泪睡着了\而悲痛还醒着\身体睡着而床还醒着……"等一系列的排比句勾画出这个世界上不能睡着的事物,它们清醒着充当一种守护的使命,它们是昏睡的敌对形式,最后诗中写道:

是的,都睡着了

笑声睡着了。欢乐睡着了。梦睡着了

爱人也睡着了,永远睡着了

而爱还醒着,灵魂还醒着

像一个受惊的婴儿


诗歌在这里是在歌唱一种爱情,一种不因为亲人的离去而消失的永恒的情感,虽然他对于活着的人是一种折磨、一种刺伤、一种特殊的永劫不复的死亡。

十、诗歌在什么意义上感人

我常常在夜深人静的夜晚捧读刘继明的诗歌,有时候我会泣涕涟涟,现在我还记得一个晚上,凌晨两点打电话给一个远方的朋友的情境,那晚我在电话中朗诵刘继明的《流水十四行》……

一种诗歌,它在什么样的意义上是感人的,而且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