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其他书籍 > 悲愤是一种病 > 第39章

第39章



一切都和水有关,水,它是生命同时也是死亡,它是希望同时也是绝望,它是幸福同时也是灾祸。就这样,在刘继明的意象里,"水"成了另一个经常纠葛着他的阴影(抑或者说是一种阳光)。

  在一首题目叫《儿童乐园》的诗里,我看到诗人将这样的诗句:

我看见孩子们的笑声

在低空飞翔

像浮出水面的荷叶

  这里"水面"和儿童的笑声联系起来,是很买好的意象,但是再往下我们发现,"而恐惧隐蔽在笑声的背后/一场蓄积已久的谋杀,像一条蛇/正悄悄爬行于公园的某处//我嗅到了空气中的哭泣/以欢乐的名义/即将从生活的瞳仁倾泻而下//"让我做你的父亲……"/我摩挲着一个孩子的脸颊/喃喃地恳求//我的手像一把伞/在她的头顶缓缓撑起/她毫不犹豫地跑开了//哦,既然不能做父亲/就让我在这儿/做孩子们的看门人"。作者似乎很难将"水"的意象和纯粹的美好之物联系起来。

  在《午夜打鱼的人》一诗中,作者将夜晚的水面比喻成一张"黑色的宣纸",四周汪洋一片,"鱼饵和往事一瓣瓣撒入水中,船桨写下的文字,鱼儿一样摇尾而来,像一群受骗的孩子"。

  作者迄今为止用力最勤,也最成功的诗作的题目是《流水十四行》,其第一首开篇是:

水在春天里出发,以梦为船

穿过我们的身体

喉咙,被一只巨大的手扼住

死亡或新生

  这里诗人是将水看成希望,看成主宰这个世界的最伟大的力量的。它带来死亡也带来新生,它洞穿我们的身体,它就是新陈代谢,就是我们身体的活力,它在我们的身体中,是我们身体和外界的最重要的联系。

冬天必将到来

水是它唯一的对手

而谁是最后的胜利者?

生命的冬天必然来临,只有水,才是生命永不枯竭的活着的源泉。然而在这场斗争中,谁是胜利者,谁是失败者?水最终主宰我们的结局?

是一个人渴望融入人群,还是人群

渴望融入一个人?这完美的

融合,是否存在于触手可及之处?

  水将带来融合,融合也将是生命最后的归宿,在水中溶化,和自然为一,也许这里没有胜利和失败,有的只是万物归一,死亡来临。所以诗人说:

我始终怀念那些迁徙、淹没的

人和事物。因为,他们

在根部与我们紧密相联

我一次次回首,仿佛凝视

另一世界的爱人,并盼望着

在某个时辰,与之再度相会

诗人怀念那被淹没的事物,在水的意象的低下,诗人怀念另一个世界的亲人。这种联想在诗人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诗人相信"水"的力量,它将溶化生命和死亡的界限,将这个世界和"另一个世界"联系起来,在诗人看来,死亡只是一次淹没而已,那么水有能力淹没一个世界,同时它也一定有能力使那个世界重新在我们的意识中绽露。这就是刘继明,一个生在长江岸边的诗人的对于水的意象的独特而理解。

  在《流水十四行》之第3首中,我们看到了诗人对水的直接的赞美:

沿着一条河,溯流而上

如同在想象中,抚摸一具

完美的肌体。这即是一次

智性体验,又是一次情感游历

首先触摸到的,是她钻石般的

踝部,然后,修长和柔韧

光洁和充盈,依次显现

仿佛记忆里"丰年的葡萄"……

我们的生命,正在经历

意味深长的再生。尘土依次剥落

如同被时间腌皱的皮肤

我握不住一生的欢乐

但我能握住一滴水、一缕风

而能被水和风握住,也是一种幸福

诗人将水比作美人的肌体,它修长、光洁、充盈,它是钻石般的,使一切再生,尘土依次剥落,"我"不能握住"欢乐",但是"我"能握住一滴"水",或者被水握住也是一种"幸福"。我们看到这里,作者用了一个比"欢乐"更重的词"幸福",如果说欢乐是短暂的愉悦感,而"幸福"则是持久的愉悦感。

在诗人的眼里,生命旅程就是一场水上的航行,"既然已经错过春天、夏天和秋天/何必在意下一个世纪/停泊的港口?"是的,这是一场没有终点的航程。

何必在意从人群中走散?

我惯于透过泛黄的书籍

窥视生活;将自我与流水

混淆不清,像个老迈的香客

诗中"自我"和"流水"的同一被视作生命的一种状态,将"自我"付诸"流水",而不必在意从"人群"中走散,离群索居,与流水为伴,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生命哲学?

下面是这组诗的第25首:

水上的鸥鸟,林中的

野兔,请收容我

未老先衰的情感

请环绕我颓败的膝盖

让我以河流的名义

承领和亲吻你们珍贵的承诺

让我像浪花那样,栖居在你们的

头顶;让我在来世与你们结为旅伴

  诗人愿意将自己的一切寄托于水上的鸥鸟,愿意以水的名义生存于世,领受大自然的神圣恩典,为次作者甚至愿意在来世变成鸥鸟,和水上的动物,林中的野兔为伍。为此作者写道:"我从小练习/歌颂……/天空下的河流"(《镜子,镜子》)。

  诗人的理想。诗人的一生将和水的意象结合在一起。我想在诗人的想象中最美好的生活就是"乘着一叶扁舟"沿河而下,"在茂盛的草场上露宿,沉溺于睡眠"。在此,我们看到了诗人是如何地将他钟情的两个意象结合到了一起。然而,诗人又是多么地矛盾啊,我在诗人的诗集中还见到了这样的诗句(《流水十四行》第15首):

而我们都是土地的叛徒

是水的俘虏

我们毕生的劳作

都是为了将自己付诸东流

我们在沙滩上留下的只是影子

河流这面大镜

吞噬了多少名词

多少无头的动词被放逐、被抛弃?

既然流浪是命定的

我们为什么

要建筑和购置自己的房屋?

与死亡的对弈,从何时开始?

于何时结束?我们何时

在墓地上,与久违的亲人重逢?

  三、灵魂与躯壳的意象。

刘继明有一个诗剧《一个灵魂在寻找自己的躯壳》,该剧的第三场有一段:

  "上帝:你们是人群中的骄子,灵魂中的选民。按我的安排,每个灵魂必得在尘世寻找一个合适的躯壳安居。在合适的躯壳里安居是有福的;在不合适的躯体里苟活乃是不堪承担的屈辱,因而是不幸的。凡不愿受辱的应尽早从躯壳中逃离,再去寻找对自己合适的。你们看见了那些络绎不绝者吗?他们就是在寻找自己合适的躯壳。而你们,我钟爱的灵魂,为何一直按兵不动?是担心旅途艰难,无功而返,还是缺少追求尘世幸福的勇气和兴趣?"

  我经常在刘继明的谈话中听到诸如"拯救"、"救赎"、"领受"、"公义"等等词汇,由此,我想到刘继明对"灵魂"的理解。我想刘继明并不相信灵魂在这个世界上可以独立存在,但是他依然采用灵魂和肉体的二分法来解释这个世界,在刘继明的意识中"灵魂"相当于"彼岸"、"理想"、"绝对"、"爱"、"永恒"、"纯洁"、"透明"、"光明",而"躯壳"则大致相当于"现世"、"短暂"、"流逝"、"低沉"、"浑浊"、"阴影"。

刘继明渴望灵魂的得救。在他的诗歌中,流淌着一种疯狂的动机,超越这个世界一切有形的障碍,达到一个无形的脱离的自由的世界,刘继明知道这个世界在躯体的所及的范围内是不可能达到的,所以他设置一个躯体和灵魂的二分法,在"灵魂"中寄托对彼岸世界的怀想、感恩、期盼,寄托对自我救赎的渴求。

  然而从上面这段话,我们也可以知道,"灵魂"也是有欠缺的,它不能独立,它注定必须和躯壳结合,在这个诗剧中,作者接着讲道:

"上帝:我的孩子,我之所以创造

你们这些完美的灵魂

正是为了让你们

与那些不完美的事物作伴

和平共处,各有其序

这才是宇宙的规律

你们要学会与丑恶事物相处

要有更多的同情、怜悯之心"

  灵魂的存在在作者的意识中是为了使得尘世的躯壳得到拯救?但是灵魂在寻找自己的合适躯壳的道路上却是无比艰辛的,他们疲惫万端,乃至绝望都无法得到一个合适的躯壳,一方面是成群的肉体瘫痪在精神的悬崖上,另一方面是成群的灵魂无法找到自己合适的躯壳,他们在不合适的躯壳中忍受煎熬。

  这就是灵魂和躯壳的辩证法。他们互相需要,却在大多数情形中不能彼此和谐。刘继明写道:

  "灵魂:这么说,你要和我住在一起啦?我可不喜欢两个人住,我喜欢一个人自由自在地生活。"

  这里我们知道灵魂在许多时候怀着宿命的目的来到肉体的身边,但是肉体却并不西药他,肉体已经习惯了没有灵魂地生活于世,他们在没有灵魂的时候似乎获得一样地好。这就是灵魂的悲剧。"肉体(对灵魂):你觉得我的胃口如何?不错?那就好,这表明我的健康状况良好。一个人只要能吃能喝就什么都不用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