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三国3 > 第31章 二十三 诸葛氏一家(1)

第31章 二十三 诸葛氏一家(1)

    现在能大致明了的是先前徐庶对刘玄德介绍的相关情况。我们就从他们的祖先诸葛丰说起。

    诸葛丰在汉元帝时曾任司隶校尉之职。他性格刚直,凡触犯法律者,不管是何种特权阶级,他都绝不宽赦。

    有一个事例足以证明此言不虚。

    元帝时有个名叫许章的外戚是皇帝的宠臣,他一贯为非作歹,根本不把法律放在眼里,诸葛丰非常痛恨他这种不法的行为,发誓终有一天要让许章明白什么叫国法的威严。不久之后,许章又干了一件犯法的事情。

    “立即逮捕!”诸葛丰一声令下,他亲自带人去抓捕许章。这时,许章正好从宫里出来,一见到诸葛丰的身影,慌忙躲到宫里。

    他自恃皇帝的恩宠,企图在皇帝的庇护下躲过法律的制裁。但是诸葛丰以国法不容歪曲为由,严词拒绝对许章的宽宥,结果受到天子的憎恨,被降职为城门校尉。

    接着,又因为他时常不肯宽恕那些犯禁的大官们的违法行为,终于惨遭他们的排挤打击,最后被彻底免职,不得不白发苍苍地返回乡里成为一介平民。

    孔明祖先的回乡之地是否为琅琊,目前尚不明确。

    有史可稽的是孔明的父亲诸葛珪在世时,已从山东琅琊郡的诸城县迁徙到阳都(今沂水以南)成家立业。

    诸葛这个姓氏最初也许只是单姓“葛”。因为当时来往于诸国的汉人中鲜有复姓。

    有一种说法是原先单姓的葛氏家族从诸城县迁徙到阳都县时,为了区别阳都县城中原先的葛姓家族,特意在自己的姓氏前加上原住地诸城县的诸字,改为“诸葛”这个复姓。

    孔明的父亲诸葛珪曾经担任过泰山的郡丞,叔父诸葛玄是豫章的太守,当时的家庭境况可以说是相当好的。

    孔明共有兄妹四人,三男一女。他是诸葛珪的次子。长兄诸葛瑾,很早就进了洛阳的太学,过着游学的生活。

    期间,他们的生母不幸去世,父亲又娶了继母。

    谁知没过多久,他们的父亲就撇下自己的续弦和四个子女去世了。

    那时孔明只有十四岁左右。

    “怎么办呢?”

    正当继母章氏带着三名幼子走投无路的时候,长子诸葛瑾太学毕业后从洛阳回来了。

    诸葛瑾告诉继母和弟妹们洛阳发生大乱的消息。

    他对继母建议道:“原先也不知道世上发生动乱是怎样的情况,但这次黄巾之乱引起各州大乱,甚至把战火引入到了洛阳。整个中原将变为战乱的战场。我们还是暂且逃到南方,去投奔江东的叔父吧。”

    长子诸葛瑾不同于普通的秀才,他忠厚老实,特别是对继母的尽心孝养,与侍奉亲生母亲没有两样,所以受到世人的广泛赞誉。

    只要有战乱,就逃向没有战乱的地方;只要有饥馑和洪灾,就逃向没有灾难的地方。幸亏大陆有着广阔的天地,所以大陆的百姓们已经习惯了流离漂泊的生活。

    “到南方去吧。”

    当诸葛氏的一家开始从华北向南方避难时,正是黄巾之乱后的社会大混乱时期。到处战祸频仍,谁都无法预测何时平息。

    “向南!”

    “去南方!”

    华北、山东一带的农民们就像水往低处流那样,各自带着生活的全部家当,拖儿带女地大量逃向江东地区。当时还只有十三四岁的孔明亲眼目睹了流离失所的难民和饥民的人潮,他们悲惨的生活情景在少年清纯的心灵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避难的人们是多么的可怜啊!”孔明的内心中留下了抹不去的烙印。

    “为何我们的人民要过着这样悲惨的生活?难道他们是为了苦难才出生的吗?为何他们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呢?”

    孔明也经常思考着这样的问题。

    十三四岁的孔明正是学习史书、经书的时候,他进而想道:“这个社会不应该是这样。只要人世间出现一个伟人,无数可怜的百姓就不会再出现绝望的眼神和瘦削的面容。就像天上有日月那样,人类社会中也必须有日月。如果没有这种伟人,就会出现小人结党、万恶俱出、社会混乱的局面。最可怜的还是什么都不知情、整天东奔西逃的万亿百姓。”

    少年孔明的内心,已不知不觉地酝酿出拯救万民的志向。

    萌生这样的志向并非偶然。孔明一家在刚从太学毕业俨然已成为家庭顶梁柱的大哥诸葛瑾的带领下,开始了南下的大逃难。一辆破车载着全部的家产和继母,孔明和弟弟诸葛均还有妹妹互相鼓励着,走上了艰辛的南下之路。在少数几个家仆的护送下,他们一家老小混杂在难民的队伍里,每天在旷野和河川中持续着没有止境的逃亡之旅。

    旅途的生活极其艰辛,而且常常还有生命危险。此外,大自然的暴虐也让难民们吃尽苦头,沙尘、豪雨、炎热等灾害不时地肆虐,而野兽、毒虫也时常威胁着那些无助的难民。

    二十岁的长兄,十三四岁的孔明,还有下面的弟妹正是在这样艰难的时候学会了最有用的“生存能力”。

    即使对一个普通的难民子女来说,这样的环境也是磨炼其心志的客观条件。但是,一个人如果没有很高的素质,艰难对他来说只是毫无意义的艰难。所幸的是诸葛家的子女们不但经受了天赐艰难的磨炼,更培养了后天生成的卓越见识和高尚品质,这也为他们在乱世中笑傲群雄的基础和源泉。

    他们一家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江东,投靠了叔父诸葛玄。

    但是,初平四年秋天,也就是董卓在长安被杀从而引起大乱的第二年,孔明一家才安顿下来半年左右,叔父诸葛玄因与荆州的刘表私交甚笃,应邀去荆州刘表手下担任官职。

    孔明和诸葛均随叔父的家人一起移居荆州。而长兄诸葛瑾借此机会提出:“我也该为一家的生计谋出路了。”于是,他告别了叔父,陪同继母章氏乘船沿着长江南下,去东吴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在当时,凡是对将来抱有远大理想的年轻人都以开发南方为目标,并对此充满着理想的希冀和奋斗的热情。

    汉民族为了躲避华北的战乱而不断向南方迁徙,舍弃了北方丰饶的物产和广袤的沃土,很快就在南方开始了新的经营和耕耘。

    南下的难民大部分以奴婢和普通的百姓为主体,但是如诸葛氏一家的士大夫和学者等知识阶层也不在少数。他们各自择地而居,并积极参与了新社会的形成和新文化的建设工作。其主要分布的区域为:南方的沿海地带,主要包括江苏、安徽、浙江;长江沿岸则主要包括荆州(湖南、湖北)以及由此上溯的益州(四川)等地。

    陪同继母避难的诸葛瑾之所以远下江南,是因为他看好东吴将来的发展前景,这不愧是当时一个知识青年睿智的选择。

    来到东吴第七个年头,正是吴主孙策亡故,新主孙权继位的时候,他因鲁肃的介绍,走上了报效东吴、荣任官职的仕途,详情已如前述,在此不再赘言。

    但是,另一方面,跟随着叔父诸葛玄及其家人一起迁移荆州的孔明和他的弟弟诸葛均,以后的命运却和兄长诸葛瑾完全相反。人生道路的坎坷,迅速地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出现在生活中,使少年孔明不断地得到锻炼和考验。

    “荆州是一个很大的都市,那儿有很多你们从没见过的东西。你的叔父和荆州的刘表是朋友。由于刘表叫他务必过来做官,所以就应邀而去。在城里我们将有豪华高大的房子,你们也会有很多的家仆侍候,年纪轻轻的,得多留心自己的品行。”

    听到叔父、叔母的一再叮嘱,少年孔明的心中无比激动。

    他好奇地瞪大眼睛,想亲眼看看荆州的风土文化。

    但是,他们在荆州居住不到一年,叔父诸葛玄又接到了刘表的命令:“派去治理豫章的周术病故了,由你去接管那里吧!”

    诸葛玄只得奉命转任,去担当周术的后任治理豫章。

    他这次去担任当地的太守,可谓荣升官职。但是去了任所南昌后,才感到此官并不好当。当地居民文化水平很低,而且民情复杂,当地不服新太守的势力勾结在一起,极难对付。更棘手的问题是,地方势力扬言:“诸葛玄不是朝廷派来的命官,我们没有理由服从这个走关系的地方官。”于是反对诸葛玄的声浪日益高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