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玄幻奇幻 > 花溪沉铃录 > 第74章

第74章



                                    

            众人正自惶惶不安,突然,砰的一声,大门推开,大步走进两个汉子,一色的黑衣,头戴斗笠,肋悬长剑,最显眼的地方是两人衣襟处各有一对鹿皮口袋。凡是江湖人都知道,这一对口袋便是蜀中唐门的独门标志,里面装的便是威震天下的唐门暗器。

            堂中的众客商为这二人的气势所慑,本在说话的人都住口不言,呆呆地望著他们。

            两名黑衣大汉的目光冷冷扫过大堂,身子一闪,一左一右守在大门的两侧。随后,从门外走入一个极瘦极高的老者,身上穿的也是唐门的黑衣,只是胸口没有了鹿皮口袋,换成金丝绣成的一对翅膀,黑暗中看上去,发出闪闪金光,十分醒目。

            黑衣大汉对老者极为恭敬,一人为他解下湿透的披风,另一人躬身道:“师叔祖,潜龙堂的人还没到,你先坐到这儿,烤烤火,赶了寒气再说。”

            老者点了点头,往火堆走来。

            一干客商心中都是一凛,不自禁地向两旁挪移,让出老大一片地方。

            老者似乎怀著什么心事,眉头微锁,对四周的众人看都不看,顺手拉过一把椅子坐下,望著火堆默默出神。火堆烧得正旺,□□啪啪的火苗窜起多高,映得老者脸上一片通红,不是别人,赫然正是蜀中唐门三大长老之首的唐步血。

            出了什么事?

            唐门势力虽大,却素来足不出蜀,然而今夜,十余名唐门高手不辞风雨赶到汉水畔的一个小小渡口中,行踪诡密,不由人不觉得今夜气氛异常,只怕要出事。

            不知不觉地已过了一个时辰。屋外的大雨由大变小,渐渐停止。沉默中,唯闻檐下淅沥的滴水声,显得夜色愈发静谧。

            突然,东北方向又传来一片马蹄声,沿著大道急驰而来,听其声势,竟是大队人马,不下百余骑。

            堂中的众客商心中忐忑不安,心想:“黑夜之中,怎地又有人冒雨奔驰,难道是冲这些唐门中人来的么?”有些见识较多之人,只道这是江湖门派间要发生火拚,吓得魂飞魄散,却一动不敢动。

            一直默立在门侧的两名黑衣汉子同时一晃身,推门而出,又一晃身,已飘在数丈之外,便如两只黑翼蝙蝠,融声凛道:“师叔祖,是潜龙堂的人马到了。”

            唐步血垂目望著火堆,脸上不动声色,只轻轻将手一挥。

            那名黑衣大汉会意地点了点头,从怀中取出一只流星火炮,点燃了射出,数里地之外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转眼间,那队人马越奔越近,来到茶铺门前,四下散开。只听胡哨声东呼西应、南作北和,竟然四面八方都是哨声,似乎将茶铺团团围住。

            只听得一个清亮的声音叫道:“蜀中唐门的唐老前辈在这里么?潜龙堂新任堂主黄伯刚在此拜候。”

            唐步血闻言一怔,喃喃道:“潜龙堂新任堂主黄伯刚?”他摇了摇头,站起身说道:

            “夤夜之际,有劳黄堂主风雨前来,请进屋一叙吧。”这几句话说得轻描淡写,和平时谈话殊无分别,但屋外人喊马嘶,他的话音仍然清晰洪亮,远远送出,丝毫不为嘈杂之声所掩,足见内功之精纯。

            随著话音,从门外走进一个身材高大的中年汉子,此人一身丧服,头戴麻冠,满脸风尘之色,双目红肿,显是家有丧事,死了亲人。他进门望见唐步血站在屋中,忙躬身行礼,说道:“潜龙堂黄伯刚拜见唐老前辈。”

            唐步血拱手回礼,见对方一身丧服,不由得吃了一惊,问道:“老夫虽居蜀中,对汉水畔的潜龙堂却是久仰其名,不知阁下与阳泰升老堂主怎么称呼?”

            黄伯刚答道:“阳老堂主是在下授业恩师,蒙他老人家不弃,现由我接掌潜龙堂的堂主之位。”

            唐步血点了点头,道:“原来如此。方才我见黄堂主甚为面生,倒多心了,还请黄堂主见谅。”他拱了拱手,话音一顿,又问道:“阳老堂主现在可好?”

            哪知,黄伯刚一听此言,忽然抢上几步,拜倒在地,虎目含泪,道:“唐老前辈,我……我恩师给……给人害死了。”

            唐步血神色立变,一张消瘦的脸上霎时间布满阴鸷戒备的神气,缓缓说道:“阳老堂主以一路通臂虎爪驰名江湖,掌上的功夫登峰造极,潜龙堂麾下更是弟子数千,何人能下手害得了他?”

            黄伯刚垂泪道:“晚辈无能,访查不到仇人的确讯,但从恩师尸身的伤口上推断,凶手必是东瀛流派的人物。”

            此言一出,唐步血的脸上突然闪过一丝狰狞的杀气,但杀气霎息即过,沉声道:“你说的话可当真么?”

            黄伯刚站起身,将手一挥,立刻从门外进来四个大汉,均是头扎白巾、身穿孝服,肩上扛著一口乌黑的棺材。

            黄伯刚上前几步,拜伏在棺前,悲声道:“恩师在上,弟子无能,非但不能为您老人家报仇雪恨,反而惊动您的灵柩,您在天之英灵,请恕弟子不孝。”说罢,他起身揭开棺盖,对唐步血道:“唐老前辈,家师遗体在此,您看可否为东瀛刀法所伤?”

            唐步血走上前,见棺中是一位老者,已死去多时,一道血口,自眉心划下,过鼻尖、人中、嘴唇、咽喉、直落胸膛,不偏不斜,恰成一道血线划过中央,入肉几达一寸。

            唐步血看了半晌,才仰天发出一声长叹,喃喃道:“不错、不错,果然是天野派的新一流刀!一刀毙命,绝无生机,好厉害的刀法!好狠毒的杀势!”

            黄伯刚挥了挥手,命四名大汉将棺材抬出屋去,然后,他低声道:“不知唐老前辈是否知道,近半年来,黑白两道已有数十位高手惨死在天野刀法之下,象南阳骆氏三雄,伏虎寨大寨主程千里,玉杖侠李去天,七阴教主司徒无双,这些人无一不是显赫一时的人物,现在又加上我恩师。”

            唐步血微微点头,道:“这些事,我亦有所耳闻。”

            黄伯刚道:“晚辈在江湖中虽属后进未学,但潜龙堂之仇是非报不可的,因此,晚辈斗胆请唐老前辈主持公道,替中原武林诛凶,为潜堂雪仇。”

            唐步血沉吟了片刻,道:“天野刀法重现江湖,只怕一场血雨腥风就要掀起,事关中原武林的尊严,唐某决不能置身事外。”说到这里,他胸口微微一挺,颔下白须无风而动,显得威风凛凛,豪气逼人。

            黄伯刚大喜道:“有您这一句话,何愁真凶不除,深仇不雪。”

            唐不血在屋中来回走了两步,眉头一皱,说道:“不过,单凭老夫一人之力只怕降不住天野派的凶手。再者岁月不饶人,老夫恐是难以当此重任,依我看,眼下武林中倒有一人,可称得上威名浩荡,侠义无双,若由此人出面对付天野派的凶手,应是万无一失。”

            黄伯刚想了想,脱口道:“您说的莫不是正气府的谷大侠么?”

            唐步血奇道:“你如何猜到的?”

            黄伯刚道:“三日前,正气府曾遣了两名信使来到潜龙堂,就是为了对付那个天野派的凶手,提出在武林中结盟,奉正气府为盟主,各门各派尊其号令,共诛凶手。到那时,法网恢恢,不愁凶手不毙。”

            唐不血捻须道:“这个主意很好嘛,你答应了没有?”

            黄伯刚却叹了一声,道:“谷大侠的仁义之名,在江湖中是众望所归,我自然毫无异议。只可惜当时恩师仍然健在,他老人家却执意不允,宁可独自去缉拿凶手,也不肯与正气府结盟。正气府的两名信使失望而去,哪料得在当天夜里,他老人家便惨死在天野刀法之下。”

            唐步血听后面带戚色,道:“阳老堂主一生过于刚直倔强,不弱于他人。唉,武林少一高手,江湖少一侠士,实深悼惜。”

            黄伯刚亦垂首黯然。

            稍后,唐步血又道:“逝人已去,生者还须节哀,黄堂主今后又有何打算。”

            黄伯刚毫不迟疑,大声道:“师仇如父仇,一日不报,寝食难安。晚辈这就传令堂中全部弟兄,搜寻凶手下落,一旦发现其踪迹,必星夜赶至,与之死搏。”

            唐步血摇头道:“你现在已是潜龙堂之主,怎可再逞一时之血勇,以你现在的武功,比你师父尚且远有不如,若撞到那凶手,枉自送命而已,又谈得上什么报仇?不可、不可。此事尚须从长计议。”

            黄伯刚道:“唐老前辈在江湖中德高望重,晚辈愿携潜龙堂唯您马首是瞻,何去何从,但凭您主持大局便是。”

            唐步血手捻长须,仰望屋顶,沉思半晌,缓缓道:“天野派此次重入中原江湖,必是有备而来。唉,这几年咱们中原武林却乱如一盘散沙,各门各派或明争、或暗斗,自相残杀,正给了对手以可乘之机。”顿了顿,他又说道:“以老夫所见,江湖各门派帮会间若非联成一盟,统一号令,则这场浩劫,只怕不易抵挡。”

            黄伯刚道:“您的意思是……?”

            唐步血点了点头,道:“我劝黄堂主率潜龙堂一干人马结明正气府,会同天下正道之士,同心协力,息争解纷,方可成就大事。”

            黄伯刚犹豫了一下,才轻声道:“此举好是好,不过家师生前曾极力反对入盟之事,如今他老人家刚过世,我便率潜龙堂加入正气府,实是大违恩师之愿。此事传入江湖,只怕世人笑我黄伯刚为了私心,大大的不孝。”

            唐步血眉头微微一皱,道:“此言差矣。”他上前拍了拍黄伯刚的肩膀,满脸殷切之色,说道:“这各派结盟之事,看来是大势所趋,早一日入盟,对潜龙堂有百利而无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