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倒桓 > 第6章

第6章



                                    

            大约上午十一时左右,桓玄开始露出少许的倦意,仲文看见,便起身宣布会面结束。桓玄又赐给刘裕不少金银珠玉,刘裕一一拜领。众人随即恭送桓玄和刘后离去。

            在车上,桓玄兴致颇高地对刘后说:

            “刘裕风骨不凡,的确是当代的人杰。”

            “陛下明鉴,”然而,容貌姣好的刘后却微颦娥眉,轻轻地叹了一口气,“不过,臣妾看他龙行虎步,顾盼自雄,恐怕总有一天会不甘心居人之下。”

            “卿的意思是?”

            “不如趁早除之。”

            刘后轻启樱唇,认真地看着丈夫。

            “什么?”

            桓玄不由叫了出来。

            “不行,”他嘟囔着,“朕还要平荡中原,除刘裕之外别无大将可用;等到收复关中、黄河一带,再作理会。”

            “……”

            两人都陷入了沉默。

            “哎,别生气了。”

            桓玄推了刘后一吧,刘后假装嗔目瞪了丈夫一眼。

            “我才没生气呢,你们男人的事,我以后可不会再多嘴了!”

            两人又都不好意思地相视一笑,刚才的烦恼也烟消云散了。

            结束觐见之后,刘裕向桓修告别,骑上一匹枣红马,在明媚的春光里扬鞭飞驰往下榻的馆舍。

            约摸十来分钟后,他骑过了习惯上被称为“大航”的朱雀桥,沿着秦淮南岸走了一段路,面前出现两行林荫。在林荫之间,就是京口衙门在京师的馆舍。

            此时,门前有几名执杖的士兵正紧张地环顾着四周。

            “已经来了吗?”

            刘裕对他们大声发问,不等答话,他就翻身跳下马背,把鞭子一扔,大踏步走了进去。

            “刘下邳!”

            安静的馆舍立刻热闹了起来,房间里的数人齐刷刷地站了起来。

            “诸位便是京中的倒桓义士了吧。”

            刘裕一一行礼。

            “下官刘迈。”

            和弟弟刘毅一样,有一双小眼睛,只是皮肤略白净一点,脸颊上生了几点零落的麻子。

            “王元德。”

            “王仲德。”

            这两兄弟都在四十岁左右,身材魁梧但又不失文雅本色。他们原本是北方士人,在二十年前前秦苻氏灭亡时,曾经组织义兵对抗如旭日东升般强盛的后燕慕容垂,兵败后逃来晋国。兄长王元德原名王睿,弟弟王仲德则原名王懿,分别犯了晋元帝司马睿和晋宣帝司马懿的名讳,入晋之后便弃了真名,以字行于世。

            在一边陪伴的,还有何无忌。

            “举义的事,无忌已经告知诸君了吧。”

            刘裕丢开寒暄之语,单刀直入正题。

            “是的。”

            三人回答。

            “那么,诸君意下如何?”

            “自古以来,革命者诚非一族。但桓玄的行事,不仅浮躁虚伪,且又凶残暴虐,必不足以成就大器。”

            弟弟王仲德拱手朗朗道来。

            “吾兄弟二人愿助下邳一臂之力,驱除无道!”

            “好!二位有何良策?”

            仲德上前一步,从衣袖中取出一幅卷轴,“哗啦啦”在几案上平铺开来,是一幅建康台城附近的地形图。众人立刻趋步走近,一同注目聆听。

            “天下之事,唯在一个‘密’字。机会来临之刻,应当火速动手,而不是谨慎拖延。”

            仲德指向地图上的一座宫门。

            “桓玄每夜都从此门出入,若要图之,只需在此设伏。擒获大逆,一夫之力足矣!”

            “下邳等人于二月二十八日晨起事于京口、广陵,吾等则率家僮亲友于二十七日夜伏击桓玄于台城。两路并举,必可大功告成。”

            兄长元德也朗声说,对刘裕投来请示的目光。

            ——想不到京中果然也有多谋骁勇的俊杰!

            刘裕暗暗吃惊,点头称是。

            “那么,伯群又有何打算呢?”

            他注目刘迈。

            “下官……任凭诸君差遣。”

            看得出,他的眼神中有几分犹豫不决。

            ——不是个干得了大事的人物。

            刘裕将刘迈和王氏兄弟及刘毅相比较,在心里暗暗叹了一口气。

            “那么,就在本月二十七、二十八日大干一场,成就一番轰轰烈烈的壮举吧!”

            他昂首说着,众人都露出了兴奋的表情。

            次日,桓修收到刘裕的请假信:

            “下官昨夜金创病发,痛楚无法自禁,打算离京返家,以作休养。望兖州与陛下恩准!”

            桓修带着此信进宫告知,桓玄不由遗憾地叹了一口气。

            “是吗?本想和刘裕多聊几次,加深了解的。既然如此,那只好来日再说了。”

            他批准了刘裕的请求。

            当天下午,原本是“金创病发”,用担架抬上船的刘裕,却神气活现地挺立在了返回京口的小船船头,翘首欣赏着秀美而又壮绝的大江两岸风光。

            在他身旁,只有无忌和几名心腹亲信相随。

            浩荡的江风从峡谷之间吹了过来,众人的衣袂都飘然欲舞,发出一阵阵“呼呼”的响声。

            “无忌!”

            刘裕拢着被风吹乱的鬓发,大声笑着说:

            “下次再来建康的时候,就会是一幅急风暴雨、雷鸣电闪的景象了!”

            一行白鹤翩翩飞过头顶,洒下阵阵清越的唳声。晴朗的天空,就像玉璧般熠熠生辉。

        第六回  定谋

            二月二十五日,京口、广陵的义士们在广武将军檀凭之家中聚会,商议最后的起义方案。

            出席名单如下:

            京口方面,刘裕、何无忌、刘毅、魏咏之、檀凭之、刘裕二弟刘道怜、刘毅从弟刘藩、孟怀玉、孟龙符、向弥等二十余人。

            广陵方面,刘裕三弟刘道规、孟昶等人。

            历阳方面,诸葛长民等人。

            除了我们早已熟悉的刘裕、无忌、刘毅,另有魏咏之、檀凭之、孟昶、诸葛长民四人也是最高层的主事者。为行文方便,先将这几位背景一一道来:

            魏咏之,身材高大,面容委顿,单从他长相上看,是个貌不惊人的猥琐小人。然而,在这丑陋的外表下,却有一颗铁石般坚毅果断的心灵。

            由于造化的捉弄,咏之一出世就有兔唇的缺陷,童年和少年都在同龄人的嘲笑戏弄中度过。到他十八岁时,有一位相士对他说:“卿当富贵。”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句话的缘故,他好像突然变了一个人。当时荆州刺史殷仲堪帐下据说有能治疗兔唇的良医,咏之就对家人说:“残丑如此,何用活为!”贷得数斛米西上求医。医生说:“可以割肉补好,但必须百日喝粥,不得说话发笑。”咏之回答:“就算半生不语,还有半生的时间。何况只是区区百日!”就此独自困坐一间小屋,默默不语达百日之久,终于治好兔唇。殷仲堪为之惊叹,厚赠盘缠送他回家。桓玄当权之后,他前去求见,对方因为鄙视他的相貌,在座中对旁人说:“此人躯干伟岸却精神猥琐,成不了大器!”最终不曾重用他。在刘裕的一再延请下,他也成为了倒桓义士中的一员。

            檀凭之,则是此处会所的主人。在以青壮年居多的倒桓党中,他大概是年纪最长的一人,年约五六十岁。由于老父去世,他这段时间都穿着一身黑色丧服,衬着花白的须发,看起来很有精神。

            孟昶,为青州刺史桓弘麾下主簿,有治国才干。曾经奉桓弘之命出使京师,桓玄与其交谈后十分赏识,对亲信刘迈说:“朕于寒人之间得到一位尚书的人才,卿和他是老乡,可否相识?”刘迈一向和孟昶不合,于是进馋:“臣在京口,不曾听说孟昶有什么过人之能,只知道他和父亲经常互相赠诗吹捧彼此。”桓玄便一笑置之。孟昶忿忿地返回家中,刘裕对他说:“听说草莽之间当有英雄出现,卿可知晓?”孟昶回答:“今日英雄更有何人?正当是卿来领导大事!”于是转而投入倒桓党中。

            诸葛长民,是位力大如牛的壮士,文武兼通,但行为不检,不久前以贪污而被免官。他对豫州治所历阳的环境颇为熟悉,是四路起义中历阳起义的负责人。

            总之,这几位领导人也形形色色,各有各的特点。为了“打倒桓玄”这个共同的目标,聚集了四面八方的奇才异士,的确是济济一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