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邓小平的最后二十年 > 第26章

第26章



                                    当记者没有得到是与否的答案时,不得不反复提出这个问题,新闻发言人不得不5次重复的回答:"小平同志作为十四大特邀代表,已接受了邀请。"

            12日上午9时,全世界数以亿计的观众收看十四大开幕电视转播时,不约而同地搜索邓小平的身影。然而,开幕式上,没有见到邓小平。在随后的会议期间也没有见到邓小平,闭幕式上也没见他出现。

            其实,邓小平和全国人民一样,十分关注十四大。十四大报告第4稿出来时,他花了两个半天时间仔细审阅,又用两个半天时间对报告提出修改意见。他从总体上对报告给予很高评价,认为这个报告有分量,是一次革命。同时,他特别指出,报告中讲他的功绩,一定要放在集体领导的范围内,绝不是一个人有脑筋就可以想出什么新东西来,是群众的智慧、集体的智慧。他的功劳是把这些新事物概括出来,加以提倡,要写得合乎实际。

            十四大开幕那天,邓小平坐在家中电视机前,认真听了江泽民宣读的报告。结束时,邓小平满意地说:"讲得不错,我要为这个报告鼓掌。”说着,就在电视机前鼓起掌。十四大召开的这7天时间里,邓小平每天翻阅着十几份报纸,仔细了解大会进程。19日上午,看到十四大胜利闭幕,选出新的领导机构时,他无限欣慰地说:“真是群情振奋!”

            十四大对于邓小平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了进一步概括,并将这个理论确定为党的基本理论。自然,邓小平是十四大瞩目的中心。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关注十四大的邓小平,非常了解大会代表和全国人民的心情,他似乎不会让大会代表失望,不会让全国人民留下遗憾。19日下午,十四大代表接到通知,全体代表去人民大会堂。

            当红光满面的邓小平出现在大会堂宴会厅,2000多名代表的掌声像海啸一般在大厅中回响。"小平同志您好!""祝小平同志健康长寿!”这些肺腑之声伴着掌声此起彼伏。身着银灰色中山装的邓小平,迈着稳健的步履,沿着红色地毯走到代表面前,边走边招手致意,时而停下脚步同代表亲切握手。

            这是邓小平最后一次出现在人民大会堂。也是在这次会议上决定取消中顾委这个机构。同大家合影之后,精神矍铄的邓小平在江泽民等的陪同下,沿着宽敞的宴会大厅绕场一周,时间达20分钟。最后在代表饱含深情的目光中离去。

            7名中央政治局常委送邓小平往回走,在即将跨进电梯的一刻,邓小平突然转过身来,对江泽民说:"大会开得很好,希望大家继续努力。”江泽民紧握邓小平的手,激动地说:“现在大政方针已定,我们要真抓实干。”望着年富力强的党中央总书记江泽民,88岁的邓小平高兴地笑了。

            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更高更新的发展阶段。新一轮的改革开放如滚滚春潮势不可挡,在整个中国涌动。

            1993年10月31日,星期天。邓小平一行在北京市常务副市长张百发的陪同下,乘坐一辆乳白色丰田面包车逛京城。

            邓小平十分关心北京市的建设。早些年前,他就希望像一个普通的北京市民一样出来走一走,看一看。但是,他太忙了。现在退休了,他要常出来逛一逛京城。这次出行前的1个月,他就惦记着要出来,看看北京新建的马路、老百姓的房子。

            退休以后在北京视察,他不止一次地让张百发为他当向导。他说过,我现在是普通老百姓了,不要过多地惊动部长、市长。这天,他一见到张百发,就高兴地打招呼:“队长!队长!”

            虽然国庆节已经过去了1个月,但街头的花坛仍时有所见,傲然盛开的菊花点缀着街头巷尾。上午9时,邓小平乘坐的车子驶入宽阔的长安街。同车的医生要求,活动控制在1个小时以内,因此视察路线确定以看新落成的道路为主,先经长安街看市区,再上东南三环快速路、四元立交桥和首都机场高速路。

            车子缓缓行进。邓小平坐在车上,透过车窗注视着掠过的人群、建筑、街道。窗外掠过的每一幢高大建筑物,他都要问问是什么楼,国际饭店、海关大楼……,新建的长安大戏院将在那儿建起。“再有两年可以投入使用了,到时请您去看戏。”张百发笑着对邓小平说。

            出建国门,奔劲松路,上了东三环高架桥。邓小平看着窗外,感慨地说:"北京全变了,我都不认识了。"

            交谈中,张百发建议邓小平常出来走动走动。邓小平说,年纪大了,不愿多走动。张百发怂恿他,有些老人同您年纪一般大,还打网球呢。邓小平笑着说,他们胆子都比我大,我不行啊。

            谈笑间,一条现代化的道路--机场高速公路展现在眼前。邓小平要下车看看。因外面有风,车上人劝他:"到四元桥吧,那里气势恢弘。”车子到了四元桥停下,随行的大夫却坚持不让邓小平下车。邓小平向车上的人做了个无奈的表情,然后问亚运村在哪儿?张百发将亚运村的方位指给邓小平看。

            离开四元桥,车子驶上了平展宽阔的机场高速公路。在通过一排民族风格牌楼式的收费站时,邓小平问张百发:"收多少钱?"张百发回答说:“像咱们坐的这种车,过一次交20元。"

            邓榕转身将手伸向父亲,调皮地说:"拿钱。"邓小平以浓重的四川口音风趣地回答:"我哪里有钱?!从1929年起,我身上就分文全无!”一席话,说得坐在身边的卓琳和全车的人哈哈大笑起来。

            已是10点多钟,邓小平仍兴致不减。在返程途中,他指着脚下的高速公路问张百发:"这样的路算不算小康水平?"张百发回答说:"已经超过了。”

            邓小平欣慰地点点头,又扯扯自己身上穿的烟灰色水洗绸夹克衫,风趣地问:"我这件衫子算不算小康水平?"张百发笑答:"您这件是名牌,也超过了。”车上又一次响起了一片愉快的笑声。

            谈话间,邓小平又问到申办奥运会的事情。张百发简要地向他介绍了蒙特卡罗最后投票的情况,说:"国外有人捣鬼。"邓小平沉默了一下说:“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关键还是把我们自己的事情搞好。”坐在车内的大夫告诉张百发:"投票那天,老人家还想看电视实况转播呢,我们动员他睡觉。可早上起来,第一句话就问投票结果怎样,我们回答没有成功。他说:“预料中的事,没有什么了不起,关键还是把我们自己的事情搞好!”

            回到住处临下车时,邓小平说:"我总想出来走走,逛逛公园和商店,可是他们不让。"他一边说一边指指身边的警卫和医生。张百发提议:明年春暖花开的时候,请您看看世界公园和建设中的北京西站。他还介绍说:“西客站是京九铁路的起点。1996年这条铁路建成后,您不用坐飞机,坐火车就可以从北京直达香港,实现您1997年去香港看看的愿望。"邓小平听后连连点头说:"好,好!"

            □沉默而且幽默的邓小平,个性中却有着矛盾的和谐。“打牌要和高手打嘛,输了也有味道。”这位乐山且乐水的“高级桥牌迷”,还是一位地地道道的“铁杆球迷”

            当历史的镜头对准政治舞台外的邓小平,或许,这一侧面的"镜像"更为引人入胜。

            邓小平临危不惧,沉稳内向,平时言谈不多,但却富于幽默感。邓朴方这样说:"父亲的沉默往往比语言更为有力!"

            生前,他曾多次说过:"我不要别人为我写传,不要过分地宣传个人"。他平时很少对别人,包括自己的家人讲述个人的家世。谢世后,随着大型电视文献片《邓小平》的播放,人们才对邓小平的家乡与身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他对子女的教育,常常是身教重于言教。在同儿女谈话、谈心、聊天、忆历史、讲传统时,他从来不向他们摆自己的功,诉自己的劳,说自己的好,称自己的能,夸自己的才。有时子女问到他在那些重要关头或重大问题的处理和重大战役的胜利起到了什么作用时,他总是淡然微笑地说得那么简单。

            长征路上,每一位红军战士都有讲不完的故事。可是,当女儿问父亲在长征时干了些什么工作时,他用一贯的简明方式回答--"跟着走”。谁能想到,关于父亲的历史,他的子女是“文革”中看小报才第一次知道的。邓林说:“他在家中与我妈妈都不谈自己的经历,从不说‘废话’。”邓小平老了,才和子女说话多一点,也爱听他们讲话。孩子们也越来越都感到他是一个内向、含蓄、感情不外露的人。

            邓小平性格沉默寡言,而夫人卓琳性格开朗,爱说爱笑。为了协调这种性格上的差异,卓琳在婚后不久就向邓小平提出了要求:"我有什么话对你说,你要耐心地听下去,不对的可以批评,但不能不让我说。”邓小平则表示完全同意妻子的建议。正是这种相互包容和理解,使得邓小平和卓琳的爱情与婚姻非常幸福美满。

            其实,他不言则已,一言必中,诙谐而善辩。在他异常鲜明的个性中,充满着矛盾的和谐。平常,他言谈不多,但言简意赅,当他酝酿成熟、深思熟虑而作出决策或决断之时,所发出的声音则是掷地有声、字字铮铮,往往震撼山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