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邓小平的最后二十年 > 第25章

第25章



                                    马桂宁用包装纸将铅笔橡皮包好,装进塑料袋递给了邓小平,吴邦国在一旁笑着对他说:“马桂宁同志在为您提供优质服务啊。”一句说得邓小平笑了,马桂宁也笑了,周围的人都笑了。

            2月20日,邓小平带着上海人民对未来的信心,带着浦东开发的宏图离开上海返回北京。

            1992年,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关头,邓小平亲临南方视察,并以他一惯坚持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有的放矢地发表了一系列廓清人们思想中姓"资"姓"社"模糊观念的言论。对此,党内人士一般是从中央文件中获悉的,而绝大多数中国老百姓则是通过一篇被全国报刊转载、名为《东方风来满眼春》的新闻通讯才了解到的。

            这年1月18日下午5时许,时任《深圳特区报》副总编辑的陈锡添在办公室接到电话通知:速到市委接受一个特别采访任务。陈锡添马上驱车赶到市里,宣传部负责人告诉他:明天一早邓小平同志抵深圳视察,市里决定全市媒体只选派你一位文字记者全程跟随采访。

            听到这个消息,陈锡添非常激动,记者的职业敏感使他意识到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采访任务,感到很荣幸。陈锡添想:"从小平同志上次视察深圳至今,已经过去8年,8年间深圳是进步了还是倒退了?是否像有些人说的那样完全变成了资本主义?一向倡导实事求是的小平同志此番前来,亲眼看、亲耳听是一方面,肯定还会发表关系我国改革开放走向的重要观感。"后来发生的一切果然印证了陈锡添的猜测和判断。

            从1月19日至23日,陈锡添每天都是凌晨2时以后才入睡,因为白天要跟随邓小平采访,只有晚上的时间才能静下心来,同当时任深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吴松营一起整理记录。有些场合,自己临时因故不在邓小平身边,他还要找当时在场的有关领导追访,对重要言论及时进行补记。深为邓小平一系列谈话精神鼓舞的陈锡添寻思:当老人家在视察中表露的思想日后通过我们这些记者的笔触传达至千家万户和大江南北时,对全国的改革开放的局势该会产生多么重大的促进作用啊。

            不久,党内通过中央文件的形式对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的系列重要言论进行了传达。这令陈锡添为之心喜,他想:能否在适当的时候,以新闻通讯在表现手法上特有的优势,活灵活现地将小平同志在深圳期间的音容笑貌及言谈举止来一个大展示呢?于是,他更留意对有关采访记录的整理和核实,为日后正式动笔写作做着必要的准备。

            3月22日,是个星期天。陈锡添照例习惯地到办公室取信和当日送达的报纸,忽然从《南方日报》上看到一则记写邓小平视察深圳的报道《小平同志在"先科"人中间》,不由得眼前一亮:这是否意味着自己精心整理的那些关于小平同志在深圳的纪实性材料也同样可以公开见报了?

            陈锡添的这一想法获得当时报社主要领导的支持,并决定作为近期最重要的报道隆重推出。为抢时效,采取的是边写边发排,由社长区汇文审阅的特殊运作方式。陈锡添已经对有关材料烂熟于心,对文章基本构架成竹在胸,一旦闸门打开,文思犹如泉涌。24日,1.1万字的长篇通讯一气呵成。

            25日上午,陈锡添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拿着已经打印出来的长篇通讯稿小样同当时的社长区汇文一起到深圳市委宣传部送审,时任深圳市委宣传部部长的杨广慧却说:"发吧,稿子我就不看了,你们社里自己把关,但一定注意,要把小平同志写成人,不要写成神。"

            当夜,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被排上了次日出版的《深圳特区报》一版头条位置。

            此时的陈锡添非但不敢欣欣然,反而不由地生出几丝惶恐。他对那些自己反复核实过的材料和对一些比较敏感的问题表述是否准确仍有些不放心,心想,如果出一点纰漏,影响就大了。

            这位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66届毕业生,竟然为自己几十年新闻生涯中的一篇行将见报的通讯作品第一次失眠了。

            3月26日,通讯在《深圳特区报》一版头条位置刊出;同日下午,《羊城晚报》送到,陈锡添发现该报以少有的规格几乎全文摘发了自己的报道时,"心里悬着的一块石头才算落了地。"原来以抢抓新闻"快、准、狠"闻名全国新闻界的《羊城晚报》,当看到该报驻深记者传回的《东方风来满眼春》一文时,立即掂量出它的分量,马上决定对基本已拼好的26日报纸的主要新闻版作重大调整,以较大的篇幅摘登。

            28日,上海《文汇报》及北京《中华工商时报》全文转载。

            28日晚,《光明日报》指示驻深记者站向陈锡添要邓小平视察南方的照片,并决定30日进行全文转载。当陈锡添将此消息转告新华社深圳支社时,支社于29日晚迅速将通讯全文传至北京的总社。

            当30日的《光明日报》、《北京日报》全文转发了《深圳特区报》的报道后,新华社也于当日正式向全世界播发了《东方风来满眼春》全文。同时又以少有的规格为播发此文专门配发了一条消息......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从次日开始,全国几乎所有省市区的主要报纸都在一版显要位置刊发了《东方风来满眼春》。

            《东方风来满眼春》一文一炮打响,曾名不见经传的陈锡添也因此一跃成为中国新闻界名人。

            《东方风来满眼春》一文的不寻常反响,自然也引来那些对中国兴趣愈来愈浓的外国新闻界的关注。

            4月2日的《参考消息》头版头条以《外电评中国报道邓小平深圳之行》为题,译发了美英日三国媒体的部分反应;即将访日的江泽民总书记,在4月1日会见日本驻华记者,被问及他对日前发表的《东方风来满眼春》一文的评价时,十分肯定地回答:"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时的重要讲话,早已在全党和全国传达。现在发表邓小平同志视察深圳的报道,可以使全国人民更好地了解他的讲话精神,以便全面地贯彻落实。"

            □他最后一次出现在人民大会堂。也是在这次会议上决定取消中顾委。他说:"大会开得很好,希望大家继续努力。”望着年富力强的党中央书记江泽民,88岁的邓小平高兴地笑了。

            邓小平1992年的南方谈话,经过整理作为终卷篇收入他的文选。南方谈话,可以说是老人的“政治交代”,南方谈话之后,中国改革开放掀起了第二次浪潮。

            1992年5月的北京西郊,鲜花盛开,一片葱绿。在群山环抱的石景山区,坐落着我国特大型现代化企业--首都钢铁总公司。首钢,作为我国全民大型企业改革的试点单位,它的每一项改革都涉及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宏观问题,其实质是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有力探索。首钢这面全国人民心中的改革旗帜,十几年来同我国改革开放的命运风雨同舟。

            邓小平最了解改革第一线同志的心情,每当关键时刻,他都给予巨大的关怀、支持和鼓励,使首钢闯过一道又一道难关。

            邓小平视察南方之后,全国上下掀起了改革开放的新高潮。首钢也如一炉钢水,出现了热火朝天的喜人景象。首钢人思念邓小平,邓小平也牵挂着首钢。

            5月22日,邓小平在夫人卓琳及女儿邓楠、邓榕的陪同下,驱车来到北京西郊的首钢。在一片欢声笑语中,邓小平参观了月季园的各种花卉。他连声称赞这里的花比他家里的还好。首钢一位负责人随口应道,那我派几个人给你改造一下。邓小平马上摆摆手说,不用了,你还是专心致志管理企业,把钢铁抓好。

            在随后的座谈中,邓小平听取了首钢改革发生的变化后,点点头说:"我赞成你们。"他伸手指指自己的头,接着说:"主要是解放思想,换个脑筋就行了,脑筋不换哪,怎么也推不动。脑筋一活,想得就宽了,路子也就多了,干得也就更好。”

            "换脑筋",朴实无华,言简意赅,这3个字揭示了解放思想的历史作用,触及了阻碍改革的深层原因,找出了推动改革的原动力。

            听完汇报之后,邓小平参观了首钢刚竣工投产的四号高炉、第二炼钢厂、机械厂重型车间。邓小平来到哪里,哪里一片欢腾。看到邓小平,首钢职工的心情格外激动,大家奔走相告,举着鲜花,举着标语牌,向邓小平表达敬意。邓小平向周围的人群频频致意,和身旁的工人一一握手。整个厂区沸腾了,首钢职工沉浸在无比幸福之中。

            金秋10月,是收获的季节。中共迎来了第十四大召开的日子,这是在我国改革开放空前发展之际召开的党的代表大会。其实,邓小平南方谈话已经给这次党的代表大会定下了一个政治基调,为这次大会做了思想上、理论上的准备。这次代表大会,为我们党、为当代中国的历史,建立了一座重要的里程碑。这座历史里程碑的奠基者和铸造者,无疑就是邓小平。

            于是,人们非常关注邓小平。开幕前一天的新闻发布会,数百名记者带着全世界的关注,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邓小平是否出席本次大会?”这是十四大的第一新闻,邓小平出席大会是新闻,不出席大会也是一个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