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这就决定了这场战争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军事、政治、外交斗争融为一体,交织进行。军事斗争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政治、外交斗争。这个特点,不仅制约着这场战争的形式、进程和结局,而且影响着双方的战略指导。

            中国政府一贯主张,通过谈判解决边界争端,反对诉诸武力。即使在印军蓄意挑衅,打死打伤中国边防部队官兵的严重事态下,仍克制忍耐,这就在政治、外交斗争和道义上处于主动地位。只是在印军完全拒绝和平解决边界争端,发起大规模进攻的情况下,中国边防部队才后发制人,实施反击。而在首战告捷后,中国政府却发表声明,申明大义,仍坚持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印度政府蛮横拒绝和平谈判,再度发起进攻,中国边防部队再次被迫反击并取得反击作战的决定性胜利,为进一步开展政治、外交斗争赢得了主动,得到了世界人民广泛的同情和支持。

            这场边境局部战争,决定了军事斗争必须服从政治、外交斗争,三者要紧密结合。政治、外交斗争的需要,决定军事行动的打、停、进、撤;军事上的胜利,又为政治、外交斗争创造了有利条件,进而争取以打促谈,以打促和及相对的和平稳定。

            第二,这场战争,中印双方力量对比虽互有优长,但从整体上看,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防实力大于印度,中国军队的整体素质,特别是政治素质高于印度军队。这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敌强我弱的情况是不尽相同的。

            印度军队,原属英国殖民主义军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同德、意、日法西斯军队作过战,号称“打遍欧、亚的劲旅”。其参战部队主力印军第四师系“王牌部队”。印军技术水平好,后方运输线短,后备兵团机动快,补给便利。但印军又是资产阶级的雇佣军队,带有浓厚的封建和殖民主义色彩,沿袭英军的基本制度,进行的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失道寡助,士气较低,内部矛盾重重。且战术思想比较保守,害怕近战、夜战。而中国边防部队,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久经考验的人民军队,具有很高的政治觉悟、严格的组织纪律、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和吃苦耐劳的革命精神,战略战术机动灵活。指挥有方,多数部队具有高原地区作战经验,而且系正义之师,得道多助。这个特点为中国的胜利奠定了客观基础。

            第三,这场战争,是在喀喇昆仑山和喜马拉雅山地区的特殊环境下进行的。该区属于“世界屋脊”的一部分,地势险峻,气候恶劣,交通不便,人烟稀少,经济落后。东段作战地区,山高谷窄,路险林密,气候多变。西段作战地区,平均海拔4500米,主要山峰在6000米以上,地表裸露,终年积雪,严重缺氧,气候酷寒。

            这些恶劣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严重影响着军队作战行动,部队集结、机动、指挥和协同困难,战场容量较小,容易发生非战斗减员,武器技术性能难以正常发挥,后勤补给十分艰难。战胜恶劣的自然环境,成为夺取作战胜利的关键。

            第四,这场战争,是在地处祖国西部边疆主要为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进行的,群众工作,民族和宗教政策,对战争有重大影响。只有高度重视和切实做好民族和宗教工作,取得边疆各族人民群众和爱国僧侣的支持,才能取得战争胜利。西藏、新疆边防部队正是在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经过长期艰苦和卓有成效的民族工作,紧密团结边疆少数民族的基础上,取得战争胜利的。

            第五,这场战争,中国边防部队的后勤补给基本来源于内地,路线长,道路少,运输手段落后,难度大。这对战役规模和持续时间有极大制约。而印度军队后勤补给基地距战场较近,交通方便,利于持久作战。

            这些特点,规定着战争的复杂性,影响着战争的规模、进程和结局。这些特点,是双方指导战争的客观基础,必须在客观条件的限度之内,能动地争取战争的胜利。在这方面,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深诸这场战争的特点,把握其发展变化的规律,运筹谋划,作出一系列符合战争实际的决策,实施正确的战略指导;战区指挥员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战场实际出发,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发扬军事民主,作出了正确的部署,进行了周密的战役指挥;参战部队扬长避短,依靠政治优势,吃苦耐劳,英勇善战,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从而在中印边境这一战争的舞台上,演出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活剧,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谱写了新的光辉篇章。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是新中国历史上继抗美援朝战争之后,在青藏高原的喜马拉雅山和喀喇昆仑山区进行的一场较大规模的现代局部战争。它融军事、政治和外交斗争为一体,各种矛盾错综交织,斗争极其艰巨复杂。其胜利和影响远不止于军事方面。

            自卫反击战挫败了印军的猖狂进攻,沉重地打击了尼赫鲁政府的地区霸权主义和扩张政策,大扬国威,大振军威,保卫了祖国西部边防,缓和了中印边境紧张局势。

            自卫反击战揭露了印度政府奉行强权政治的本质,撕掉了尼赫鲁“不结盟”的面纱,打破了其当“盟主”的梦幻,伸张了正义,使谁要战争谁要和平的真相大白于天下。同时团结了世界进步力量,打击了国际上的反华逆流和国内分裂主义势力,维护了祖国的统一和中华民族的尊严。

            自卫反击战的胜利,提高了全国人民的政治觉悟,加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和凝聚力,教育和鼓舞了人民群众,尤其是西藏、新疆地区的人民群众,增强了克服与战胜经济困难的信心。自卫反击作战,锻炼和考验了部队,锻炼和考验了西部边疆人民,进一步取得了在高山密林、高原严寒地区作战以及军民并肩战斗、共保边疆的宝贵经验,为毛泽东军事思想增添了新的内容。

            中国自卫反击作战的伟大胜利,和中国政府主动停火后撤、释放印军被俘人员以及交还战缴物资的非凡举措,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的赞扬及国际舆论的强烈反响。

            就连西方舆论也不得不承认,中国取得了反击作战的重大胜利。西德世界报称赞道:中国“派军队翻越了在不久前连登山队也很难爬上去的高山,使汉尼拔登上阿尔卑斯山都相形见绌。”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载文评论说:“中国人的推进就象用小刀切软和的黄油一样”,迅速击败了印军。

            世界进步舆论普遍谴责印度政府挑起边境冲突的行径。巴西周报发表文章说:“印度负有发动同人民中国的武装冲突、从而破坏现状的责任。”美国进步劳工报发表社论指出:“印度政府的行动是由那些控制着印度的执政党国大党的大工业资本家和地主们的国内外政策需要所决定的。”新西兰人民之声报发表评论指出:尼赫鲁凭借武力来寻求发展,并乐于遵循美国的国内外反共路线,暴露了他装作一个“不结盟的和平人士”的所有真相。

            世界舆论还高度赞扬中国政府奉行的和平外交政策和所采取的明智举动。加纳广播电台广播说:中国主动停火和后撤,“这确实是一个令人高兴的意外的事情”。香港明报发表评论说:“中共的声明,宽宏大量之至,历史上的交战双方从来没有如此大方的。”“突然停火退兵,要求和谈。这一招使得漂亮之极,潇洒之极”。印方被俘人员也心悦诚服地说:“我们将被全部释放和遣返这件事,再一次显示中国政府谋求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诚意,应当载入史册”,表示不再“拿起武器对中国朋友射击”。

            对于这场自卫反击作战,毛泽东主席在不同场合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打了一个军事政治仗,或者政治军事仗。印度人说捉了我们的俘虏,结果交不出一个人来。这一仗,至少可以保持中印边境10年的稳定。中央军委也在给边防部队的贺电中嘉勉:你们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和革命的英雄主义精神,继承和发扬我军英勇善战不怕牺牲的传统战斗作风,把入侵印军打得丧魂落魄。你们创造了我军在高原地区作战的光辉范例。你们的英雄业绩,将同喜马拉雅山、喀喇昆仑山一样,永垂千古。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距今30余年了,虽然战后国际风云变幻,世界战略格局,中印关系,特别是中印两国军队的战略战术思想、军政素质和武器装备都有较大的发展变化,边防建设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加强,但是历史是现实的镜子。今天全面客观地来叙述这场战争的起因和经过,研究其特点和指导艺术,总结其经验,从中找出带规律性的东西,对军队建设、边防建设和未来反侵略战争,发扬人民解放军的优良传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乃至于对改善中印关系、做好民族工作和西部边疆的稳定,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指导作用。

            ----------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173页。

            说明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是新中国成立后,西藏、新疆边防部队在青藏高原进行的一场较大规模的局部反侵略战争,其军事及政治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值得深入研究。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史》(内部本)是经中央军委同意,由军事科学院、成都军区、兰州军区和新疆军区、西藏军区合作编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