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三.英帝国主义侵略新疆南部和所谓的阿克赛钦问题

            (一)英国吞并拉达克及由此产生的部分中印西段边界问题

            拉达克,即今西藏阿里地区西面以列城为中心的地区,面积6万平方公里,是连结印度与南疆(指新疆南部,下同)和西藏的交通与贸易枢纽。拉达克在公元7世纪起是吐蕃王朝的一部分,13世纪作为西藏的一部分又统一于中国的元朝,17世纪一度沦为印度莫卧儿帝国的藩属,但随着该帝国的衰落,到19世纪30年代以前,一直归清朝中央政府管辖。

            1834~1835年,位于克什米尔地区附属于锡克王国的查谟土邦总督道格拉古拉伯·辛格,派兵侵占了拉达克。清政府对此没有清醒认识,致使拉达克长期被侵占。1841年,古拉伯·辛格又发动了对西藏阿里的入侵,攻占噶大克等地。西藏军民奋起反抗,藏军一直打到列城,但先胜后败。1842年9月17日,双方在列城签订停战协议。从互相换文的内容来看,双方规定“彼此互不为敌,和睦相处”,各自的疆土“各自自行管理,谁也不侵害谁”①。这说明停战协议只是一个互不侵犯的文书,对边界的具体位置并未作出任何规定,并且双方代表仅代表各自国家的地方当局,都没有经过各自中央政府的批准,因而这一协定并不是一个关于划定边界的条约。

            1846年,英国打败锡克王国,道格拉古拉伯·辛格臣服英国,拉达克也随之并入印度。同年3月英国与古拉伯·辛格签定了《阿姆利则条约》,规定克什米尔的外交权由英国掌握,古拉伯·辛格在没有得到英国允许之前,不得随意变更它与西藏的边界,拉达克与西藏的边界由英国组织划界委员会划定。这是英国要求与中国清政府划定拉达克与西藏边界的起因。

            1846年8月,英印总督哈定通过英国香港总督德庇时向清朝两广总督耆英致函,要求划定拉达克与西藏的边界。同时,英印政府将同样内容的信件交给西藏噶大克噶本,转呈驻藏大臣琦善。耆英复函称:克什米尔与西藏,“既有相沿界址可循,自应各守旧疆,无庸再行勘定”。当时正是鸦片战争之后,耆英以为英国除五口之外,又要在西藏设口通商,因而复函又称:“是五口之外,断不容增添别口”②。琦善则以早与森巴(藏语,指道格拉)有协议为由加以拒绝。1847年8月和1848年1月,耆英先后两次收到德庇时转来的哈定来文,声称英国已派委员到克什米尔边界勘察,请中国委员前往。但关于英国何时派何人前往勘察,来文并未说明。在此形势下,清政府命令驻藏大臣穆腾额和四川总督琦善,“商派委员,前往查访。如该夷实有夷目来至后藏,即踉同确查加治弥耳向与西藏通商旧界,详慎办理”③。驻藏大臣穆腾额即派噶伦诺依金彭到噶大克,到处查访,却未见英国划界人员踪影。其实,英国未等清政府的答复和所派划界代表前来,即单独组织两届划界委员会,于1846~1847年两次进行划界,产生了“1846~1847年英边界委员会线”。这条线是在没有清政府划界代表参加的情况下产生的,未得到清政府的认可,是英国单方面划的,自然是非法和无效的。拉达克和中国西藏边民一直维护着旧有的传统习惯线。

            (二)扶植民族主义分裂政权,阴谋制造缓冲地带

            英国在中亚地区全面防堵俄国。在印度北部边区,英国在战略上的基本前提或假想是,俄国人将不可避免地越过帕米尔、天山等地进入中国新疆,并藉此南下印度洋。从这一假想出发,英国希望中国的新疆南部变成英俄间的缓冲地带。

            最初英国以清王朝在新疆的力量为缓冲势力,但随着清政府的逐渐衰弱和俄国的逐步东侵,英国对清王朝还能否充当英俄间的缓冲势力产生了怀疑。1865年发生的阿古柏入侵新疆的事件,使英国将希望寄托在阿古柏身上。英国在印度的殖民官员约翰逊等人潜入和田、叶尔羌、喀什,1863年又派罗伯特·沙敖到喀什,表示要支持阿古柏,阿古柏表示愿作英王臣属。1869年阿古柏派伊赫拉尔汗到印度,印送给阿大批武器。1873年英国唆使依惭官的土耳其苏丹派人到喀什,土耳其封阿古柏为南疆的“艾米尔”(统治者),送与大批武器,还派了军官顾问。1873年11月到1874年3月,英印总督任命英国外交部官员费赛斯为全权使节,带着英王亲笔信,率领300人的使团到喀什,送与大批枪支弹药。1774年2月2日,费赛斯与阿古柏在喀什签定了“英阿通商条约”,英国正式承认阿古柏政权为“合法的独立王国”,取得了在喀什的通商、驻使、设领事、自由出入、住房、建房、贸易等特权。清政府决定收复新疆,英国则代阿古柏请和,企图以阿古柏对清称臣来阻止清军进疆。1877年阿古柏在库尔勒兵败身亡,英国又扶植其子伯克胡里在喀什噶尔称汗。英国甚至向清政府提出保存伯克胡里、立为保护国的无理要求。

            阿古柏入侵新疆失败以后,俄国势力逐步侵入新疆。但英国并未放弃觊觎南疆的企图,而是千方百计地在南疆地区扶植民族主义分裂政权,以便控制该区。英国还曾设想过建立一个包括南疆和印度、伊朗等国在内的“大伊斯兰国”。进入20世纪后,英国在南疆更是利用宗教问题,鼓吹“大土耳其主义”和“大伊斯兰主义”,拉拢当地封建地主和宗教上层,煽动民族情绪,制造民族分裂。1918年5月,买买铁力汗在库车发动叛乱。1933年11月,沙比提大毛拉和穆罕默德·伊敏发动叛乱,一度在喀什建立“东土耳其斯但伊斯兰共和国”,还扬言“黄汉人与东土耳其斯坦本无丝毫关系”,“东土耳其斯坦乃东土耳其斯坦人之东土耳其斯坦”。1937年,盛世才所部师长麻木提起兵反盛,也一度建立“伊斯兰教维吾尔国”。这些分裂活动虽然是短命的,但都得到了英国的支持和援助。从宗教问题入手,扶植民族主义分裂政权,是英帝国主义侵略南疆的惯用手法。

            时至今日,“大伊斯兰主义”的阴魂不散。苏联解体后,由新疆逃亡国外的分裂集团头目伊萨·优素福·阿尔普太金曾叫嚣,“东土耳其斯坦(指新疆)处在被中国同化和毁灭的危险之中”,“受苏联统治的西土耳其斯坦的各共和国已相继独立,现在该轮到解放东土耳其斯坦了。”民族分裂主义至今还是新疆的一个严重的不稳定因素。

            (三)英国关于所谓阿克赛钦问题的几条边界线

            如前所述,英国的边境政策是,一旦控制了新攫取的地区之后,便开始着手划定边界。其步骤和手段为,先派员赴边境地区进行各种调查,之后即写成书面报告提供英印政府参考。报告内容除了调查的各种情况之外,均以调查者个人或官方的观点提出边界线位置的建议。英人甚至将这些边界线建议刊行于官方出版的地图上,企图以此造成错觉,使人误认为地图上的边界线即英印政府实际的领土范围。时间一久,英国再据以对相邻国家提出勘界要求,从而使自己处于有利地位。显然,英国单方面标画边界的所为具有极大的欺骗性和侵略性。英国正是用这种办法来标画中印西段边界的,从而产生了所谓的阿克赛钦问题。

            阿克赛钦位于新疆和田地区的南部,东起界山大坂,南达空喀山口,西至喀喇昆仑山口,北达大红柳滩,面积2.7万平方公里,历来是中国的领土。英国出于军事上防俄的需要,一直觊觎阿克赛钦,并设计了各种企图吞并和瓜分这一地区的方案。其中有代表性的为以下三种(参见附图)。

            中印边境西段传统习惯线和英印主张线示意图(缺图--本站注)

            1.约翰逊线。在英国看来,“1846~1847年英边界委员会线”,只是确定了从司丕提到班公湖之间印度与中国的边界,而从班公湖到喀喇昆仑山口之间的边界尚需划定。为此,印度测量局官员约翰逊于1865年潜入南疆地区,通过“勘察”绘制出地图,把阿克赛钦、羌臣摩河谷以及喀喇昆仑山以北广大地区偷偷划入英印克什米尔版图。“约翰逊线”代表了前进派的主张。由于此后英国全力培植阿古柏政权,约翰逊的主张被搁置,但“约翰逊线”却出现在1868年的英国地图上。

            2.约翰·阿尔达线。1891年英国侵占了原为中国属国、地处新疆与印度交通咽喉地带的坎巨堤。1893年英国代表杜兰与阿富汗划定了印度与阿富汗的边界——杜兰线,企图使阿富汗成为英俄间的缓冲区。1895年英俄背着中国政府私分了中国的帕米尔,解决了英俄在帕米尔问题上的争执(南下印度的战略通道瓦罕帕米尔由阿富汗控制)。英国认为,帕米尔问题解决后,剩下的问题就是划定从帕米尔到藏北高原之间克什米尔与中国的边界,只有这样,印度西北的局势才能基本稳定。围绕这一问题,英国政府内部争论激烈。时任英国参谋总部军事情报处处长、前进派代表约翰·阿尔达,鉴于中国甲午之战新败,国力衰微,于1897年向英国政府建议,中国已无法充当英俄间的缓冲,为防御俄国向印度推进,应以昆仑山为界,将阿克赛钦以及叶尔羌和喀拉喀什河系的上游地区都划入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