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在旁遮普和喜马偕尔地区由正规陆军设防,设点10处,兵力4000余人。在北方邦地区,由武装警察第九营设防,兵力1000余人,设有军事据点23个。长期以来,印度当局恃其优势兵力,以先下手力强的手段,逐步侵占了上述4块地区。

            在巨哇、曲惹地区:

            巨哇、曲惹地区在传统习惯线以北中国境内。1954年,印度官方地图标为已定界,将该地区划入印度,形成争议。

            巨哇、曲惹地区早在17世纪中叶即由五世达赖喇嘛规定为扎西岗的举巴扎仓管辖的领地。扎西岗的举巴扎仓一直在这一地区管辖,征收差税,直到1958年才由于这一地区被印度所占而被迫中断。

            1958年6月2日,印军进入巨哇、曲惹,并在曲惹修房设卡,从此侵占了该区。

            在什布奇山口以西地区:

            什布奇是中国扎达县的一个村庄。自什布奇西行5公里即到什布奇山口,山口道路宽广,过往商旅多取此道,实为阿里地区重要门户之一。什布奇山口的传统习惯线在其山口以西的活不桑河。“活不桑”为“洗净”之意,意即印度人来中国境喝三口活不桑河的水,可以吃牛肉;中国藏民去印境喝三口水可食马肉。活不桑河与山口之间的草场水草丰美,历来属于中国什布奇村的放牧地。从1954年起,印度地图将此段边界改为通过什布奇山口并标为已定界,形成争议区。

            1954年7月,印军在拉容马山顶刻上“印度斯坦—西藏”字样,企图将传统习惯边界线向活不桑河东移6.5公里。1955年,印军不断在拉容马山顶巡逻,阻止中国什布奇村民过山打柴割草。1956年,中国边防当局在什普奇设立边防检查站,巡逻于拉容马的印军随即撤至活不桑河以西。1957年3月,印军在中国活不桑以东约4至5公里之曲宾呆惹建房两间,并在通往南加的山腰路旁筑碉堡两座。同年5月,印军悍然在拉容马山顶升起印度国旗,公然宣称:中印以拉容马山顶为国界。经中国边防当局多次严重抗议后,印军于当年11月撤回。1958年4月,印军再次侵驻拉容马山顶,在该地修建营房6间。并派兵进入曲宾呆惹,从此侵占了该区。

            在桑、葱莎、波林三多地区:

            桑、葱莎、波林三多地区是指桑久拉山口西南,公贡桑巴以东,甲扎岗噶河及其支流所经之地。桑、葱莎分别位于甲扎岗噶河的北南两岸,相距25公里;波林三多位于托林西南,地处三岔路口,是1954年中印通商协定开放的市场之一。此段边界传统习惯线位于贡桑布(桥),在葱莎以西跨过甲扎岗噶河,再往东经玛那山口,长约100公里。1954年印度地图将该地区划入印度,形成争议区。

            桑、葱莎和波林三多均属西藏扎达县管辖,居民均为藏族,历来都向中国原扎布兰宗政府交纳差税。

            1919年3月,英国授意印度真日邦派员越公贡桑巴侵入中国境内,在桑久拉山口和葱莎私立石堆,在葱莎附近设立书有真日文字的碑,制造国界标志。1920年6月(藏历5月7日或8日),英属印度真日上邦又派员至桑、葱莎非法丈量土地,修路建房。1926年和1932年,原西藏地方政府同当时英印殖民政府曾就这段边界举行过谈判,英帝国主义企图将国界推至桑久拉山口,西藏地方政府坚持以公贡桑巴为界,谈判无结果。

            人民解放军解放阿里后,印度即以武力开始了向该地区的入侵。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阿里前夕,印军即以1个连的兵力进驻公贡桑巴以西鲍哈尔。1952年5月,印军侵驻葱莎,并至桑巡逻。当时原扎布兰宗宗本曾亲往葱莎与印军交涉,但无结果。

            1955年,印军侵占了波林三多。

            在乌热、然冲、拉不底地区:

            乌热、然冲、拉不底地区均属中国达巴宗(该宗现已撤归扎达县)管辖。其中乌热位于达巴宗正南偏东约60公里的峡谷中,是天然夏季牧场;然冲位于乌热正西偏北;拉不底地区即香扎、朱毕钟、拉不底等地的总称。此段边界,传统习惯线起自卡美特山向东南沿无名河北岸的分水岭至喀巴夏,向东南经马佐拉、姑马拉、拉萨尔等山口至乌扎拉,长约65公里。从1954年起,印度地图将该地区划入印度版图,形成争议。

            1954年6月,印度派遣武装人员越姑马拉山口侵占乌热。对此,7月18日和8月13日,中国驻印度大使馆两次向印度外交部提交备忘录,要求其政府表示态度并令其军队立即撤出。8月27日,印度外交部给中国驻印大使口头照会,声称乌热是印度领土,否认印军入侵乌热事实。后因冬季气候严寒,物资补给困难,印方武装人员被迫于9月19日撤返印境。1955年中国边防部队进驻了乌热。同年6月,印军越姑马拉山口重侵乌热,形成了在中国领土内双方对峙的紧张状态。入侵印军后又因姑马拉大雪封山,于9月15日由马佐拉山撤回印境。

            1956年,中印双方就乌热问题达成互不驻军的协议。按照协议,中国边防部队撤出乌热地区,此后再未进入。但印方却于同年6月派兵侵入乌热。

            从此乌热问题成为中段边界问题的一个热点。1958年,中印双方就乌热问题谈判,没有结果。到1959年9月13日,两国政府仅就乌热问题的来往文书达18份之多。

            1955年印军曾越境至香扎、拉不底测绘。1956年7月,印军侵入香扎、拉不底,以后逐渐侵占了该区。

            1955年后,印度政府开始修筑葱莎至衰拉山口的乡村道,修建了房屋,以后逐步侵占了然冲地区。

            从上可以看出,印度政府在50年代乘中国边防部队立足未稳和对边境未完全控制之际,侵入中印边境中段地区设点驻军,占据地盘,逐步蚕食中国领土,以造成在边境领土争端中对己有利的既成事实。中国政府以中印友谊为重,谨慎处理了边界纠纷。当1955年在中国领土乌热第一次出现武装对峙的局面时,中国政府就主动提出领土争端要通过谈判解决,并命令中国边防部队按照协议撤出了乌热地区。对印方侵占巨哇、曲惹、什布奇山口、桑、葱莎、波林三多、香扎、拉不底等中国领土,中国边防部队遵照上级指示,没有以武力解除其武装或逼迫其武装人员退出。对于入侵中国边防哨所防区范围的印方武装人员,中国边防战士总是先行规劝其放弃越轨行动,只是在他们拒绝规劝的情况下才解除他们的武装;边防部队除遇到武装攻击外,没有首先使用过武力。正因为中国采取了这些措施,才最大限度地防止了事态升级和武装冲突的发生。

            印度当局在军事入侵的同时,对阿里地区千方百计进行情报间谍活动。1954年,印度特务白生生,以经商为名,搜集中国阿里驻军兵力部署、装备、番号、训练和供应等军事情报,并深入普兰县拍照并绘制军事形势图,当即被中国捕获并驱逐出境。

            (三)印军入侵中印边界西段三块争议地区

            西段边界的传统习惯线分为两部分,即新疆段和西藏阿里段。新疆和拉达克的传统习惯线(新疆段)全部沿着喀喇昆仑山脉。即:从喀喇昆仑山口起,向东沿叶尔羌河的支流和什约克河的分水岭,再向东南沿山岭而行,越过奇普恰普河,穿过6845高地和6598高地;从6598高地向南顺山岭行,穿过加勒万河,通过6556高地,再沿空朗昌波河和其支流昌隆河之间的分水岭,穿过昌隆河,然后沿山岭东南行,到达空喀山口。西藏和拉达克传统习惯线(西藏阿里段)是由空喀山口起,转向西南沿山岭而行,穿过羌臣摩河和西隆格巴尔马河的交汇处,再上升到山岭,经过塔马特山,沿羌臣摩山,过6107高地,顺山岭到爱尼山口,由爱尼山口向南,顺山岭经过6127高地,南行至班公湖北岸,穿过班公湖后到达该湖南岸;继向东南到隆巨山,穿过桑格藏布河(印度河),沿科尤里龙帕河东南和汗里河南面的分水岭到斯诺乌山,再经过帕里河直到西藏阿里地区、印度旁遮普和拉达克三地的交界处。

            全部西段边界从未正式划定过,但传统习惯线中国一侧的地区历来属中国管辖。印度独立后,于1954年修改地图将中国境内的空喀山口、铁龙滩、奇台大板、大红柳滩、阿格拉山口、卖争拿马(尼亚格祖)、班公洛、巴里加斯等地划入印度,总面积约3.3万平方公里,从而形成了阿克赛钦、班公湖、巴里加斯三块争议地区。

            印度政府为了扩张其领土,50年代派遣军警对中国西段频繁入侵,逐步蚕食中国大片领土,一直发展到60年代初期深入中国境内设立了40多个侵略据点。

            在巴里加斯地区:

            巴里加斯地区位于传统习惯线中国一侧,包括基古纳鲁河、乌木隆、碟木绰克(典角)、果洛4块地方,面积约1900平方公里。

            巴里加斯地区历来为中国所属,中国牧民自古以来就在传统习惯线中国一侧卓普河西岸的牧场、温泉沟放牧,印度司丕提人到此地牧放者需交草钱。巴里加斯的“神山”一带尚有中国札西岗寺院的土地,由典角百隆耕种,至今从未间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