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10月中旬,印军将独立伞兵第五十旅第十七空降野炮团1个分队50余人(火炮4门)和独立第十七伞兵营一部紧急空运至龙布。这部分印军随即进至章多。经过紧张的部署调整,印军于10月中旬基本上完成了向中国边防部队发动大规模进攻的准备。

            10月16日,尼赫鲁刚从国外回到新德里,便立即召集国防部长梅农和军界高级将领开会,进一步研究、部署对华作战。接着又召开了印度内阁会议和全体参谋长参加的国防委员会议,要求定期就印度在人力和物资方面的军事需要提出报告。印度国防部命令兵工厂日夜开工,最大限度地制造军火,以保障对华战争的需要。10月17日,国防部长梅农抵达提斯浦尔,同考尔等举行了紧急会议,下令驻阿萨姆地区的印军立即全部取消休假,按照尼赫鲁的紧急部署,向中国边防部队发动攻击。根据印度当局命令,17日印度军队即在中印边境东、西段同时炮击中国边防部队的前沿阵地,进行武装挑衅。入侵克节朗地区的印军在色章湖以东、卡龙以西地区,向中国边防部队连续发动进攻。18日,印军再次向克节朗地区的中国边防部队发动进攻。另一支印度军队越过“麦克马洪线”,侵入西藏米林县洛山口北侧地区,向中国边防哨所进行武装挑衅。在中印边境西段,侵入新疆奇普恰普河谷地区的印军,不断向中国边防哨卡逼近,进行挑衅和进攻。当日,印度国防部官员宣称:在中印边境东段已经把中国人“赶回两英里”,在中印边境西段,正全线向东推进,取得了拿破仑式“独一无二的胜利”。印度政府长期推行侵略扩张政策,公然发布向中国边境地区进攻的命令,终于导致了中印边境地区大规模的武装冲突。

            第二节  中国政府和中央军委作出自卫反击的决定,中国边防部队进行反击作战准备

            在尼赫鲁政府疯狂反华,拒绝和平谈判,加紧扩军备战,不断向边境地区调兵遣将、集结部队,并不断制造边境流血事件的情况下,中国政府和中央军委审时度势,及时指示中国边防部队保持高度警惕,做好粉碎印军大规模武装进攻的准备。当尼赫鲁政府发布向中国边防部队进攻的命令,印军发动武装进攻之后,中国政府为了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和民族尊严,被迫作出了自卫反击的决定。

            一.中国政府和中央军委作出自卫反击决定

            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国的军事战略重点在东面。努力争取西部疆界成为和平稳定的疆界,是中国处理中印边界问题的根本方针。中国政府一贯坚持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立场,并为此作出了巨大而真诚的努力,对印军的不断入侵挑衅和蚕食中国领土的行径,始终保持了极大的克制和忍让,采取了一系列避免武装冲突的措施。然而,尼赫鲁政府一意孤行,对华奉行武力政策,完全堵塞了和平谈判的一切渠道,并发动武装进攻,使中国边防部队遭受严重伤亡。在此形势下,中国政府才迫不得已决定边防部队实施自卫反击,以便把西部边境地区迅速稳定下来,迫使印度重新坐到谈判桌上来解决中印边界问题,使西部边境成为和平稳定的边境,以集中力量对付主要敌人。正如毛泽东主席所指出的:印度整了我们3年。从1959年开始,1959年、1960年、1961年、1962年,有4个年头了,我们才还手。

            鉴于当时中苏关系还没有完全公开破裂,中国政府将印军准备发动全面进攻和中国的态度通知了苏联政府。1962年10月8日,中国领导人通知苏联大使,“中国得悉印度将在中印边境发动大规模的进攻,如果印度一旦发动进攻,我们就坚决自卫。中国领导人并且指出,印度利用苏制直升机和运输机,向中印边境地区进行空投,运送军需,这一点对我们边防战士有影响,我们认为把情况通知苏联方面是我们的国际主义义务。”①其用意是苏联应当停止其联印反华的立场。鉴于加勒比海危机所造成的美苏问冲突一触即发的形势,苏联为了联合中国共同对付美国,暂时改变了在中印边界问题上的态度。10月13日和14日,赫鲁晓夫向中国大使表示:“关于印度准备向中国发动进攻的问题,苏联得到的情报是与中国一致的。如果苏联处在中国的地位,也将采取同样的措施。在中印边界问题上,是不能采取中立态度的,如果有人进攻中国,我们说我们中立,那就是叛徒行为。”②然而,到12月中旬苏联就又恢复了原来的腔调。

            为了打击印度反动派的嚣张气焰,保卫中国边疆的安全,创造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条件,中共中央决定对印度军队的进攻坚决予以反击。10月6日,总参谋部传达了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的指示:“假如印军向我进攻则要狠狠地打他一下,除东线西藏作准备外,西线也要配合。如他进攻,不仅要打退,还要打狠打痛。”这一指示,不仅确定了打狠打痛的方针,而且明确了反击作战的主要方向在东线,西线要配合东线作战。10月16日,中央军委决定:为了打击印军疯狂气焰和侵略行动,决心歼灭越过“麦克马洪线”以北的印军,西线也要配合。进而确定了在东线歼灭入侵“麦克马洪线”以北的印军。在西线,拔除红山头和加勒万河印军14号据点。10月17日,中央军委下达了《歼灭入侵印军的作战命令》,对歼灭侵入中国境内的印军作了具体部署。10月18日,中央军委向中国边防部队发出指示,强调:“此次对印度反动派作战,事关国威、军威,务求初战必胜,只能打好,不能打坏”。要求作战部队对军事指挥、政治动员、后勤保障工作,务必精心计划,周密组织,切实做好。参战部队全体人员,务必兢兢业业,戒骄戒躁,千万不要轻敌大意,要上下一心,排除万难,争取胜利。只有在军事上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才能有效地配合国家的政治外交斗争。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是一场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具有很大的政治性,很强的政策性,很高的策略性和集中性。要求参战部队必须坚决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后发制人”的战略思想及“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原则,具有高度的全局观念和组织纪律观念,一切服从国家利益,一切行动都要符合国家政治、外交斗争的需要。参战部队必须具有明确的打政治仗的观念,既要打好仗,又要切实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各项政策规定,从定下战役决心、确定战役布势、部署战役行动直到战役实施的全过程,都要既考虑军事行动的需要,更要根据政治、外交斗争的需要,把军事行动的可能与政治外交斗争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在特殊情况下,宁可在军事上少歼灭一些敌人,也不能在政治外交上惹出麻烦,造成损失。

            对这次自卫反击作战,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中央领导十分关注,不仅精心运筹谋划,而且亲自指挥。大至作战方向及打、停、进、撤,小到拔点战斗,每个关键环节,都有及时、明确的指示。参与决策指挥的还有,刘少奇、邓小平和刘伯承、贺龙、徐向前以及罗瑞卿等中央及军委领导。

            刘伯承元帅对战役指挥予以极大的关注,指示:打的时候,要以“雄狮搏鸡”之势来打。“这次打,不是和他的边防警察部队打,而是和它最好的曾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印度标准部队作战,不要骄傲”。“过去曾有一些同志,认为只要插进去包围住敌人就是胜利。这样的理解是不正确的。插入、迂回、分割、包围,这些都是机动的样式,仅能为胜利创造有利条件,绝非胜利的本身。对胜利的正确理解,应该是把敌人打死、打伤和俘虏。所以当我们已经迂回包围了敌人时,还要准备实施强攻,准备打硬仗,啃硬骨头。”“要用夜行晓袭、出敌不意的战术,集中优势力量首先击毁敌人的要害(如指挥中枢或主要集团等)”,“全部文章要作在‘速战速决’四个字上,切忌力量分散”。“陆军打仗离不开陆地,要像空军研究气象、海军研究海洋一样研究地形、道路”。“要确实熟悉地形和方向,运用各种方法,确保夜间进攻方向的正确”。“山地战要避免正面硬顶,只要有道路迂回,即使多走一些路也在所不惜”。“沿河流攻击,应夹岸前进,相互策应”。“如迫不得已,必须正面攻击时,就要坚决勇敢的打过去,‘狭路相逢,勇者胜’,决不能有丝毫犹豫”。他要求参战部队要特别注意组织运用火力,充分发挥随伴火炮的威力,要注意战场总结,提高战术水平。徐向前元帅说:要挑兵选将,干部不仅要在军事上行、要勇敢,而且要有政治头脑。贺龙元帅说:部队要有牺牲的精神和决心,要维护部队的光荣和纪律。罗瑞卿总参谋长也说:这一仗只能打好,不许打坏,“不动手则已,一动手则干干脆脆地把敌人消灭打痛。”要像抗日战争时期打平型关一样,一定要打好。

            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和中央军委的正确决策和指挥,是取得这次反击作战胜利的根本保证。

            ----------

            ①《苏共领导联印反华的真相》,《人民日报》1963年11月2日。

            ②《苏共领导联印反华的真相》,《人民日报》1963年11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