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又命令第十一师组织精干指挥所率第三十三团主力于10月22日进至错那附近,集结待命,以保障克节朗方向作战部队的侧后安全,并在必要时支援克节朗方向作战。

            为配合中印边境东线的反击作战,拔除西段印军侵略据点,新疆军区和康前指遵照中央军委的部署,决心集中优势兵力,以“雄狮搏鸡”之势,攻坚拔点,采取迂回包围战术,关门打狗,力求全歼,并及时转移兵力,迅速扩大战果,力争全部清除印军入侵据点。决定以步兵第十团第三营配属120迫击炮1个连、75无坐力炮1个排、轻型喷火器1个排、团属工兵连,围歼加勒万河谷14号据点的印军,以步兵第十一团第三营配属120迫击炮营(欠第三连)、76.2加农炮1个连、75无坐力炮1个排、轻型喷火器1个排、工兵两个排,围歼红山头6号据点的印军;骑兵第三团主力进至弧形山,负责打援。另以一部兵力拔除红山头西侧印军31号据点;步兵第二团第七连拔除红山头西侧17号据点,尔后协同骑兵第三团、工兵第一○九团第一营第一、第二连打援;第四师侦察连配属工兵1个排,插至无名高地和5608高地东南河岔处,阻止印军北援红山头,并切断9号、25号据点印军的退路;阿里支队和空防区各哨卡,采取积极防御,牵制当面印军,随时准备歼灭向中国边防部队进攻的印军。完成上述任务后,歼灭天文点、河尾滩两防区的印军。

            中央军委所以将主要反击方向选在东段,是因为印军在这里占地大,兵力多,有仗可打。从地理天候条件来讲,东段用兵条件比西段好,便于集中使用兵力,有可能大量歼灭印军的有生力量,更重要的是东段是印度已经占领、力求巩固并确保的地方,并以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作为资本。中国边防部队向“麦克马洪线”以南反击,不仅有利于大量歼灭印军,而且可以在事实上否认“麦克马洪线”,这样就能击中印度尼赫鲁政府的要害。

            第三节  克节朗首战告捷,全歼印军第七旅

            (参见附图5)

            1962年10月20日拂晓,中国边防部队奉命在中印边境东、西两线,同时开始对入侵印军实施自卫反击作战。中印边境东线第一阶段自卫反击,包括克节朗、达旺地区作战和昌都、林芝、山南方向的佯动,主要反击方向是克节朗地区。

            一.战区地形特点及对作战行动的影响

            克节朗地区位于中印边境东段的西端,在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以北、拉则拉山脊以南,西接不丹,东临娘姆江曲,是呈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谷,因克节朗河流经其间而得名。总面积约100平方公里,有林中草场68个,是中国西藏自治区错那县勒村的夏季牧场。该区山高谷深,林木茂密,属典型的高山狭谷密林地。主要山脊比高均在1500米以上,有的高达3000米。山势陡峭,坡度一般在45~60度。山顶多为风化露岩,常有浓雾,终年积雪。山腰多为60~80度悬岩绝壁,不易攀登,除间有山腰谷地外,极少有平坝。山间谷地狭窄,一般宽度为50~300多米。森林密布,海拔4000米以下,多为原始森林,有松杉、杜鹃林和灌木草丛,通视展望十分困难,人员易迷失方向。松、杉林间可勉强穿行,多数杜鹃林、青杠林和竹林地段,由于藤葛缠绕,地面覆盖厚约半米的腐殖质层,松软,吸水性极强,人马行走极为困难。道路少而窄,除勒经仲昆桥至加林定,邦冈丁经哈东拉至龙布,吉米塘、龙拉至达旺为四季畅通的乡村路外,其余均为季节性小道。主要有扯冬经章多翻嘎波拉(或桑采拉)至龙布,章多翻吉山口至不丹,学不洞经色章湖翻郎当山口至不丹,白采向北翻拉则山口可至勒,勒经松多翻沙溜山口、打章寺通达旺等数条。道路多沿河坎,崎岖难行,并间有石峡路、阶梯路,傍崖窄路、栈道等险阻地段(勒经仲昆桥至乃林芒桥段,就有栈道6处)。有的地段单人通行亦需手攀足蹬,十分困难,一经破坏不易修复。离开道路一般不能通行,但有少数地段可以沿山腰运动。河深岸陡,河床比降大,水流湍急,多不能徒涉。娘姆江曲河宽20~60米,水深1~3米,流速每秒5~7米,由北向南流经麻麻、下地、邦金、大巴江入达旺河,全长约45公里。克节朗河(又名南卡曲)发源于色章湖,在仲昆桥南侧注入娘姆江曲,全长约12公里,河宽10~15米,水深1米,流速每秒3~5米,有的地段达7米。两岸重峦叠蟑。河底多乱石,水冷浸骨。白采以东河水较深,除择绕牧场和邦冈丁附近可徒涉外,余均不能徒涉。白采以西地段,河水较浅,可以徒涉。河上桥梁多为简陋的木桥、铁索桥、竹索桥、藤索桥和溜索桥,且年久失修,虽易于破坏,但因系林区取材方便,比较容易修复。

            克节朗河谷和达旺地区气候温和,高山谷地垂直温差悬殊,昼夜温差大,一般都在摄氏15℃以上。山间谷地有规律性云雾,一般每日约15时起雾,至次日10时左右始散,云雾大时,目视距离仅达数米,观察和联络困难。雨量比较集中,每年5~8月为雨季,时有山洪暴发,冲毁道路桥梁,阻断交通,谷地下雨,山上下雪,空气潮湿。间有蚂蝗、毒虫等为害。12月至次年3月为雪季,高山垭口多为雪封。9~11月较利于部队行动。自卫反击作战在初冬进行是恰当的。

            龙布和达旺地区居民主要为门巴族,也有少数藏族。门巴族在文化、语言、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上既受藏族的影响,又有本民族的特点。该民族多居住在河谷两侧台地和山腰林间空地,信奉喇嘛教,与藏族宗教关系密切,有朴素的爱国观念,大多数人知道自己历来是西藏地方政府的差民。由于印度侵占该地区后,推行语言同化政策,广泛使用印地语、阿萨姆语和英语,因此只有老年人和中年人会说藏话,青年人多不懂藏语,但会说些印地语。当地居民主要从事农业,农作物有青稞、荞麦、鸡爪谷和豌豆等。

            由于战区特殊恶劣的地理自然环境,部队在边境地区作战,必须要同时战胜印军和自然环境所带来的困难这两个敌人,只有高度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才能完成作战任务。

            二.印军的部署和特点

            战前,印军部署在克节朗和龙布、吉米塘地区的兵力,为第四师战术司令部率第七旅,阿萨姆步兵第五营和炮兵、工兵各一部共4个步兵营约3000余人。第七旅是第四师的主力。所辖第九廓尔喀联队第一营成立于1823年,士兵多来自尼泊尔,体格健壮。该营“于1944年在意大利战场作为第四师的一部分,曾在第三次卡西诺战斗中立下不朽的功勋”①。拉加普特联队第二营成立于1798年,士兵多来自拉加斯坦和旁遮普邦的拉加普特人和贾特人,均系印度最强悍的民族之一。印度前陆军参谋长蒂迈亚上将曾夸赞说:拉加普特人是印军的骄傲,哪里的任务最艰巨,哪里就有拉加普特士兵。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该营曾在非洲和中东战场作战。旁遮普联队第九营成立于18世纪中叶,士兵多来自旁遮普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中东地区作战。印度独立后曾参加过印、巴克什米尔战争。

            为巩固其已侵占和扩大侵占“麦克马洪线”以北的中国领土,克节朗地区印军的具体部署是:克宁乃桥以西为印军第七旅,克宁乃桥(含)以东、娘姆江曲河两岸为阿萨姆步兵第五营(附近卫联队第四营1个连)。

            第七旅旁遮普联队第九营位于扯果布、邦冈丁及以西之色章湖地区。拉加普特联队第二营位于扯冬、卡龙和枪等地区。第九廓尔喀联队第一营位绒不丢、色兄朗沟至章多地区,为第七旅预备队。第七旅旅部和后方机关位章多,该地并设有空投场,是入侵克节朗地区印军的后方补给中心。第七旅战术司令部位勒龙、吉普之间。

            阿姆萨姆步兵第五营营长率第三中队两个排和近卫联队第四营1个连位沙则、仲昆桥地区,1个排位扯冬,1个加强排位枪等以西地区。

            近卫联队第四营(欠1个连)配置在龙布、下地地区,为第四师的机动兵力。

            第四师战术司令部位吉米塘。

            克节朗地区印军的部署特点是背山面水,前重后轻,宽正面,浅纵深,状似短腿“丁”字。其右翼突出暴露,比较薄弱,其左翼依托高山与纵深联系较紧,既是印军部署的重点又是其要害。

            印军的部署多以连(或加强连)为单位分散配置,组成支撑点式的环形据点。点与点之间间隙较大,缺乏战术协同和火力联系。阵地多设在山腰、山脚、谷地、河边和垭口两侧,以控制道路、河谷、桥梁和山垭口。重视组织和运用火力,对重要接近地段,均事先进行了标定,计划了火力。火力组织上重视正面,忽视侧后。工事主要以地堡群为主,辅之以简单的野战工事,并有铁丝网、鹿砦、竹签和地雷等副防御设施。地堡多系土木和木石结构,有时利用大石或石缝构建,质量虽差,但数量较多。1个连的地堡约在50个以上,有的连甚至超过100个。地堡之间以交通壕、堑壕相连接,每个地堡可容纳3~5人,核心堡可容纳10~15人,既能战斗,也便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