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中国边防部队初次和印军作战,战前对印军的作战特点、战斗力状况等均不甚了解,心中没有底,反击作战的实践,说明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是可以在高山、狭谷、密林地区同印度侵略军作战并能够取得胜利的。自卫反击作战,也是对中国共产党在西藏工作的一次检验。如果没有平叛改革的伟大胜利,没有翻身当家作主人的百万农奴的踊跃支前,要取得这次反击作战的胜利将付出更大的代价。

            ----------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件集(1962)》第108页。

            第五节  中国边防部队在中印边境西段的自卫反击作战

            (参见附图6)

            10月20日,根据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命令,新疆军区边防部队在中印边境西段向入侵印军展开了英勇反击,拔除了加勒万河谷、奇普恰普河谷、班公湖两岸及其以北地区、巴里加斯地区的印军侵略据点,歼灭了部分印军,有力地配合了西藏边防部队在中印边境东段的自卫反击作战,为政治、外交斗争和下步作战胜利创造了条件。

            一.战区地形特点及对作战行动的影响

            西线战区在中印边境西段,主战场在新疆阿克赛钦和西藏阿里狮泉河谷、班公洛、班公湖地区。作战行动是在沿传统习惯线内侧东西宽20公里,南北长600公里地幅内进行的。该区属于喀喇昆仑山和冈底斯山山脉,是“世界屋脊”的一部分。喀喇昆仑山有“万山之祖”之称,山高沟深,严寒缺氧,荒无人烟,交通不便,给作战行动带来诸多困难。战区地势高,地形复杂,由新疆南部物资供应基地叶城沿新藏公路进入战区,要翻越5座大坂(大山),经过500余公里纵深的昆仑山区。阿克赛钦地区,东北两面为昆仑山,西南两面为喀喇昆仑山,两山相距数十公里,形成一高山盆地,地势高达5200米,盆地内沼泽碱滩很多,有阿克赛依湖、甜水海、铁龙滩、林济塘等,除翻浆期外人马车辆均可通行。该地区为进入各防区的交通枢纽,地位十分重要。各防区地形特点各异。天文点防区地势高达5300米,为达普桑盆地,有高低不等的独立山包与较为浅宽平坦的奇普恰普河谷,除洪水期外,环山沿谷可通行汽车。河尾滩防区,由北向南分别为西大沟、加勒万河谷、昌格隆格河谷。河谷沟深谷狭,夏季水流湍急,沟两侧均为险峰峻岭,雪山冰川,海拔均在5500米以上,通行困难。空喀山口防区,地势稍有降低,羌臣摩河谷海拔4500米,两侧虽然山高坡陡,但有不少地段可以攀登,山顶较平坦,人员可通行。该处为喀喇昆仑山南端,向南行为冈底斯山,向西为拉达克山。阿里防区地势普遍降低,河谷宽阔,谷底海拔4200米,狮泉河以东为冈底斯山,坡度稍缓,不少山头可以攀登,山脊可通行。狮泉河以西为拉达克山,山高坡陡,攀登困难,但山中小沟谷均可通行。西线战区由于地势高坡度大,沟深谷狭,地形复杂,不易迂回包围,部队作战行动受到很大限制。地质坚硬,构工困难,地表风化,野战工事极易坍塌。

            西线战区仅有1条交通干线——新藏公路,贯穿中印边境西、中段各防区后方,在阿克赛钦的甜水海附近分出3条支线分别通往天(文点)、河(尾滩)、空(喀山口)防区,此外别无他途。干线支线路况均差,路面窄,坡度大,转弯急,夏天山洪暴发,坡体塌方,冬天狂风暴雪,大雪封山,交通时常堵塞。有的哨所被大雪封闭半年之久不能通车。

            气候寒冷,且变化急剧。冬季气温可达摄氏-40多℃,盛夏最高温度也不超过20℃。冬季长达8~9个月。昼夜温差大,有“一日四季”之说,夏季中午可达摄氏零上15℃,夜间降为零度以下。边防部队常年着四皮(皮靴、皮帽、皮手套、皮大衣)。全副武装负荷太重,行动十分缓慢。对冲锋、追击、包围、迂回等战术行动影响很大。

            战区受印度洋高空暖流影响,降水多,风力强,夏季阵雨冰雹,冬季狂风暴雪,且河流、沼泽、湖泊较多。每日午后风起半夜方止,风力多为7~8级,严重影响作战行动。

            空气稀薄,严重缺氧。5000米以上地区含氧量仅为50%。阿克赛钦地区缺氧尤为严重。初上高原的人易产生高山反应。主要症状是头晕、头痛,呼吸急促,心跳过速,关节胀痛,吃睡不好,恶心呕吐,四肢无力等。特重者嘴唇发紫,面部浮肿,血压升高,昏迷不醒。反应期为5~7天,年大体弱者为半月左右。一般有心脏病、高血压患者不能上山,否则有生命危险。它对军事行动影响较大,严重时使部队减员乃至丧失战斗力。

            气压低,氧气不足。饭煮不熟,且时间长,水沸点低,影响食物烹调。边防干部战士长期食用夹生饭,肠胃病患者甚多。半年吃不到新鲜蔬菜,人体缺少维生素,指甲下陷;紫外线强,空气干燥,嘴唇干裂,鼻孔流血。气候冷热变化急剧,易患感冒和呼吸道感染,重则引起肺炎、肺水肿,抢救不及时亦有生命危险。空气透明,冰雪反光,易患雪盲色盲,极易冻伤。所有这些,既增大了非战斗减员,也增加了医药供应量和医疗救护难度。

            空喀山口以北地区,荒无人烟,地面光秃,无明显参照物,白天行动易暴露,伪装、侦察、迂回困难,夜间行动容易迷失方向。

            受气压等因素的影响,弹丸飞行阻力小,易远弹。空气透明度强,易误远为近,影响射击精度。武器机件受冻故障多,不注意防冻保暖时,会造成枪炮打不响,机枪不连发,手榴弹不炸,喷火器冷射等严重后果。各种机械车辆因高寒缺氧发动困难,容易熄火,水箱极易冻裂,机械效率降低,车速载重各降低1/4,汽车跑不快,耗油量增大。无线电信号弱,经常中断,干电池易失效,影响通信效果,山高路远,有线电通信保障困难。

            总之,要战胜入侵印军,夺取反击战胜利,首先要战胜恶劣的自然环境,求得在高寒缺氧条件下的生存能力。为此,研究战区地形、气候等特点,了解其对军事行动的影响,就成为自卫反击作战前新疆边防部队的首要任务。

            二.印军的部署和特点

            西线当面为印军第十五军第十九师所属第一一四旅。该旅辖6个步兵营,1个重机枪营,连同其他保障分队,总兵力约5600人。旅部带1个步兵营,重机枪营一部,及保障分队驻列城。以5个步兵营、加强重机枪两个连、工兵3个连,在中印边境西段传统习惯线两侧分散设卡,共设卡77处,深入中国境内43处。该旅第一线兵力部署:以两个营配置在班公湖北岸(不含)以北中国天、河、空防区地段内,设据点53处,深入中国境内27处;以3个营的兵力配置在班公湖以南(含北岸)阿里防区地段内,设点24处,深入中国境内16处(湖北岸据点设人空防区)。为便于掌握印军设卡位置和数量,边防部队按印军入侵时间、先后顺序为其据点编号,冠以防区名称,如“天文点防区印军××号据点”,简称“天印××号据点”;或“阿里防区印军××号据点”,简称“阿印××号据点”,其他防区以此类推。

            印军各营部署由北至南展开:查谟·克什米尔国民军第十四营部署在天文点防区正面,营指设在波鲁野营地。该营以斗拉特别奥里地、困在兰加尔为基地,沿奇普恰河谷、天南沟、西大沟,深入中国境内占地设卡21处(含属河防区管辖之西大沟内的3个据点)。在诸多据点中,以红山头的“天印6号”对中国边防部队威胁最大,设在天南河谷中的“天印12号”深入中国境内达15公里。该营蚕食入侵最为活跃,深入设卡最多。该营与其南翼营的分界线在西大沟以南加勒万河谷口以北,东西一线地区。杰特联队第五营部署在河尾滩、空喀山口两防区正面。该营指设在波布浪,深入中国境内设卡4处,分别为“河印14号”(亦称加印14号)、“加印27号”、“河印28号”和“空印15号”。深入河、空防区境内各据点,对中国威胁最大的是“加印14号”,切断了河防区配置在加勒万河谷口处的河5、6、16号3个哨卡的后方交通线。该营与其南翼营的分界线在班公湖北山,东西一线地区。廓尔喀第八联队第一营,营部设在楚舒勒,配置在班公湖两岸,莫尔多通道两侧之间地域,共设8个据点,在班公湖北岸设两个(属空防区),编号为“空印16号和29号”;在班公湖南岸设3个,编号为“阿印1、2、3号”,在班公湖南斯潘古尔湖以西莫尔多通道两侧设“阿印5、6、和16号”据点。该营与其南翼营的分界线在6、7号据点之间。库马盎联队第十三营,配置在莫尔多通道南侧,营指设在楚舒勒,深入中国境内设卡3个,编号为“阿印7、8、9号”。该营与其南翼营的分界线在东堤附近。查谟·克什米尔国民军第七营,营指设在科尤尔,配置在狮泉河谷两侧地域内,深入中国境内设卡7个,编号为“阿印10、11、12、13、14115,还有杜木契列未编号据点一处”。以上各据点对中国威胁最大的据点为“阿印16号和8号、9号”3卡。此外,“约山口12号,碟木绰克地区15号”深入中国境内20余公里,对中国构成一定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