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印军第一一四旅前指配置在楚舒勒。从以上兵力部署可以看出,楚舒勒地区是其要害,尤其是莫尔多通道两侧,兵力集中,据点密布。其总的兵力部署态势是:一线展开,分散配置,该旅5个营20多个连队,3000余人分散在传统习惯线两侧,北起喀喇昆仑山口,南至狮泉河谷,正面宽600余公里,深入中国境内20余公里的狭长地带内。每个据点多则两个排,少则1个班,兵力高度分散,不少据点之间空隙大,独立据守,支援不便,利于中国边防部队各个击破。

            西线印军主力第一一四旅,曾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在缅甸对日作战3年,参加过印巴争夺克什米尔之战,1960年在改编克什米尔地方武装的基础上,重新组建后,开驻中印边境西段。该旅长期驻防克什米尔地区,受过山地作战训练,士兵射击技术较好,对高原严寒地区适应性强,具有一定的战斗力。但该旅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地域的部队组成的,具有两个国籍(印度、尼泊尔)、三种宗教(印度教、锡克教、伊斯兰教)、四个民族(印度斯坦族、锡克族、拉达克族、廓尔喀族)、五种语言(印度语、锡克语、拉达克语、廓尔喀语、英语)等特点。由于民族、语言、宗教、地域和习惯不同,该旅具有强烈的地域观念和浓厚的民族宗教等封建色彩。平时彼此歧视,隔阂较深,互不信任,各存戒心,战时各自力战,互不支持;且多数士兵迫于为养家糊口当兵,雇佣观念浓厚,官兵矛盾、新老矛盾较深,当失去指挥时缺乏独立作战能力。

            该旅虽有5000余人,同康前指所辖兵力相差不多,但兵力高度分散;据点孤立互难联系,旅部带1个营远在列城,山区交通不便,支援第一线作战甚为困难。

            三.西线边防部队的临战准备

            西线边防部队进入战区的临战准备工作是从10月6日开始的。此前,战备工作是与反蚕食斗争同步进行的。经过半年多的准备,既保障了反蚕食斗争的顺利进行,又为反击战打下了基础。至反击战前,西线中国边防部队除阿里支队,步兵第二团外,还集结了步兵第四师第十团第三营、第十一团第三营、师炮兵团4个连,师高炮营、师工兵营、通信营(大部)、侦察连、喷火连,骑兵第三团(相当于1个加强步兵营),21基地工建第一○九团第一营等部队,总兵力达6300余人。此外,还有运输、兵站、救护、炊事等后勤保障人员5500余人。以上部队归新疆军区康西瓦指挥所统一指挥。

            上述作战部队担负的任务分两部分:一部分设防守卡,由阿里支队、步兵第二团负责,兵力约2000余人;其他部队担任机动作战,兵力约4300余人。冬季将临时,为缓解运输紧张的矛盾,总参谋部通知新疆军区和康指抽调1/3的机动作战部队下山过冬。10月5日第一批骑兵第三团3个连下山。6日总参谋部急电新疆军区和康指:根据最近情况,印度有在东线大打一下的企图,现在已作了部署。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指示:假如印军向我进攻,要狠狠地打它一下,除东线西藏在做准备外,西线也要准备配合,为此决定下山过冬的部队暂缓下山。看一个时期,如果大打,在西线也要打它一下。10月8日中央军委电示:所有作战准备务于10月12日24时前完成。

            军区遵照上述指示,急令第四师炮团120迫击炮营及76.2野战炮连,第十团75无坐力炮连和该团第一、第二营营属迫击炮连,师直防化连2个喷火排(编组为1个喷火连,57人,喷火器28具),骑兵第三团已下山的机炮连和2个步兵连务于11日出发,昼夜兼程赶赴天、河防区;各级指挥员务于12日24时前进至指挥位置做好一切反击准备。康西瓦指挥部接到军委及军区指示后,立即行动,由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何家产、副政委黎斌、参谋长安志明率部分机关干部组成康西瓦前线指挥部(简称康前指),带机动作战部队进至天文点;派副司令员李双盛、作战处长刘跃忠等进至河尾滩加强河防区作战指挥;留副司令员刘发秀在指挥部主持工作,康前指受军委和新疆军区双重指挥。

            10月11日,康前指接总参谋部指示:“东线印军原准备10月8日发动大规模进攻,因为该日为印度‘胜利节’,想利用士兵的取胜心理,后来临时改变了。估计一周年印度军队将在东线发动攻势,……准备工作一定要周密细致,要内紧外松,很多工作要在室内进行。做好战前动员,研究熟悉敌情地形,修订作战方案,加强工事、火力配备、粮弹供应,组织好通讯联络,临战训练等,务要项项检查落实。作好后勤保障和政治鼓动工作,做到:人有粮、枪有弹、车有油,斗志旺。保持健壮体力和旺盛士气。”

            遵照总参谋部的指示,康前指组织所属部队进行了周密的临战准备工作,一切活动均在夜间进行。担负红山头拔点的部队于10月12日黄昏前进入战区,为不被印军发现,集结位置选在远距红山头20多公里外的5243高地东侧、奇普恰普河谷内,取疏散隐蔽配置,严密伪装,白天禁止人员外出活动,夜间实行灯火管制,不暴露任何部队集结迹象。入夜后部队即开始活动,进行现地勘察,了解地形、敌情,区分任务,选择阵地,标定距离,计算时间等战前准备工作。拔点部队各级干部几次进至红山头西南方距印军据点不足200米的地段,选好进攻出发地位;打援部队插入印军据点之间,选好打援阵地;炮群选好炮兵发射阵地。白天,指挥员在帐篷中召开军事研讨会,摆沙盘,讲战术,研究组织指挥,讨论协同动作等。部队进行战前政治思想动员,写请战书、决心书等,做到了士气旺盛,斗志昂扬。为阻止印军沿奇普恰河谷向新疆边防部队侧后反扑,前指令工建第一○九团第一营于18日夜在“天9号”和“天印17号”之间河谷中,布设正面宽1.5公里纵深40米的防步兵雷场,封锁了河谷通道。为使部队在开进中能够乘车,以节省体力争取时间,18日夜第四师工兵营、工程侦察分队进至红山头西宦部队展开地区,隐蔽修建了一条急造军路。为了隐蔽企图达到突然反击的目的,康前指命加勒万河地区的第十团第三营及各守卡分队按照平常规律活动,以迷惑麻痹印军。

            在临战准备中,康前指司令员何家产在乌鲁未齐刚开完军区作战会议,接到命令,立即乘飞机到喀什,又改乘汽车,经三天两夜奔驶,于12日24时赶到天文点前指。但因长途奔波,高山反应,一下车便昏迷不醒。军区急派副司令员徐国贤来前指接替指挥。但由于路程太远,3至5日尚赶不到。何司令员清醒后,让警卫员等背上山顶,亲自观察红山头印军情况,部署作战,这给广大指战员以有力鼓舞。

            四.西线边防部队的决心部署

            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对西线自卫反击作战十分重视,在战前、战中作了一系列指示。10月8日,总参谋部电示新疆军区,党中央和毛主席考虑:为了打击印军疯狂气焰,在西线决心拿下“加印14号”和“天印6号”。“东线西线同时发起反攻,给敌人造成全面紧张。”在发起攻击时,对印军飞机一律射击,其目的是全面围攻印军。10月10日总参谋部指示:准备工作一定要搞好,炮火一定要强,特别是敌人工事加强了。要以猛烈的炮火摧毁之。拔点要集中绝对优势兵力,炮火要猛,冲击要猛,以“雄狮搏鸡”之势拔点攻坚;对“红山头6号”和“加印14号”据点要搞1至2次炮火急袭,把工事摧毁再上去,先将它的有生力量杀伤尔后占领,以减少对我攻击部队的威胁;要多准备几手,炮火万一摧不掉,就用炸药包、喷火器,几套办法保证,要打就非打下来不可;在拔点同时要坚决打掉敌人增援,切断敌人退路和其他据点补给线,顶住增援之敌,坚决守住主要方向哨卡;天文点打援的部队要准备一定的炮火,对敌可能增援的道路要封锁,打敌集结的部队,打援的炮火要控制河谷、道路、制高点;要不断教育参战部队的全体人员,务必兢兢业业,戒骄戒躁,千万不能疏忽大意,随时牢记毛主席的教导,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指挥要高度集中统一,各级都负责,一切行动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和毛主席指挥,任何人不得擅自行动。边防地区作战政策性强,必须高度集中统一。反击战事关大局,现在要大家都负责,哪个单位没有完成任务,哪个单位首长负责。西线责成郭鹏副司令员负责,要组织好部队,搞好指挥、协同,密切配合,只能打好,不能打坏。总参谋部在10月18日的指示中强调,“党的八届十中全会公报,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给予最高评价,也给予了最大荣誉。望我所有参战部队上下一心,排除万难,英勇杀敌,争取全胜。绝对不要辜负党和毛主席的殷切希望。”

            刘伯承元帅对反击作战也作了指示:“如何才能达到彻底、干净、全部歼灭敌人,按照毛主席的思想,要想办法把敌人分散开打。我很担心的是啃硬骨头……战术不是死的东西,土办法能打胜仗,就是好战术。”

            10月16日中央军委电示新疆军区:“在西线主要是拔掉敌人据点”,第十团第三营先拔除“加印14号”,与此同时,第十一团三营拔除“天印6号”,并组织好打援,尔后再拔5、11、8号据点,其他视情况再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