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该连在天文点战斗中有80%的人冻伤了手脚,一到渡口,立即投入架桥作业。他们不顾伤痛,拄着拐杖抬桥桁、搬桥脚、下水架设。两个连队并肩战斗,在冰冷剜骨的河水中连续作业达30多小时,终于架起一座30米长的木质低水桥。28日6时,炮兵车辆通过第一渡口,当进至第二渡口时,再无架桥材料了,工兵只好开设徒涉场,保障炮兵通过。

            第四师工兵营舟桥连无装备车辆,于23日晚出发,由于地方车辆车况不好,山高路险,车速慢,经过6个日夜艰苦行军,29日凌晨才赶到狮泉河第二渡口。官兵一下车,不顾行军疲劳、高山反应,立即结构门桥,开设渡场,摆渡回撤部队。

            巴里加斯地区印军发现后方公路被截断,西山有中国边防部队小分队活动,十分恐慌,于27日深夜烧毁物资住房,沿西山小径翻山越岭狼狈逃窜。

            正面主攻西线的边防军部队,于28日拂晓由扎西岗赶到拉多、巴里加斯时,发现印军逃走,即收集遗弃物资,打扫战场,撤出战斗。巴里加斯地区印军据点7个全被收复,1900平方公里被占领土重新回归中国。30日部队回撤至日土宗、甲岗、狮泉河一带休整待命。

            西线第一阶段自卫反击作战,从10月20日开始至29日结束,历时10天,歼灭印军第一一四旅4个营的各一部,计296人,其中击毙136人,俘虏160人,拔除据点37个,缴获各种火炮26门、枪292支(挺)、弹药及军用生活物资一部。中国边防部队伤93人,亡37人,耗各种炮弹2807发,子弹147414发及其他物资等。

            中国边防部队在第一阶段反击作战中,坚决贯彻执行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关于“此次对印度反动派作战,事关国威军威,务求初战必胜,只能打好,不能打坏”的指示和作战方针,运用毛泽东主席“后发制人”的战略思想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原则,根据战争的特点,正确选择作战目标和突击方向,进行周密的战役组织和部署,采取集中优势兵力,迂回包围,侧后攻击,攻坚拔点,近战、夜战等打歼灭战的有效战法,发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同心协力,英勇战斗。取得了初战的重大胜利。在中印边境东段,西藏边防部队全歼入侵印军第七旅,并歼灭炮兵第四旅、阿萨姆步兵第五营各一部,越过了非法的麦克马洪线,进占达旺,逼近瓦弄。在中印边境西段,新疆边防部队,拔除了印军37个侵略据点,歼其一部,收复了大部分领土。此战,沉重地打击了印度反动派的侵略气焰,有力地配合了国家的政治、外交斗争,并为尔后的军事行动,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第五章  印军发动新的大规模进攻,中国边防部队再次反击

            第一节  印度拒绝中国的和平建议扩大武装冲突,中国政府作出再次反击入侵印军的决定

            一.尼赫鲁政府拒绝中国政府提出的和平解决边界问题的三项建议

            在印军挑起大规模边境武装冲突,中国边防部队被迫进行自卫反击作战并取得节节胜利之际,中国政府于10月24日发表声明,提出和平解决边界问题三项建议,声明指出:

            “最近,中印边境上发生了严重的武装冲突,这种情况的发生是十分不幸的。中印两国人民从来是友好的,今后也应该世世代代友好下去。中印两国竟由于边界问题而兵戎相见,这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所不愿意看到的,也是全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所不愿意看到的。”

            “目前,剧烈的战斗正在进行。这种严重局势的发生,使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感到痛心,也引起了亚非国家和人民的不安。中国和印度之间究竟有什么问题不能和平解决呢?中国和印度究竟有什么理由发生流血冲突呢?中国不要印度一寸领土。中印边界问题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设想用武力来解决。中国和印度是亚洲的两个大国,对于亚洲和世界和平负有重大的责任。两国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倡议者和万隆会议的参加国。中印两国的关系纵然目前十分紧张,也没有理由抛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万隆会议的精神。中国政府认为,中印两国政府都应该以中印十一亿人民的根本利益为重,以两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共同利益为重,以亚洲和平和亚非团结的利益为重,竭尽一切可能,寻求停止边境冲突、重开和平谈判、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途径。

            现在,中国政府本着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一贯立场,郑重地提出以下三项建议:

            (一)双方确认中印边界问题必须通过谈判和平解决。在和平解决前,中国政府希望印度政府同意,双方尊重在整个中印边界上存在于双方之间的实际控制线,双方武装部队从这条线各自后撤二十公里,脱离接触。

            (二)在印度政府同意前项建议的情况下,中国政府愿意通过双方协商,把边界东段的中国边防部队撤回到实际控制线以北;同时,在边界的中段和西段,中印双方保证不越过实际控制线,即传统习惯线。

            有关双方武装部队脱离接触和停止武装冲突事宜,由中印两国政府指派官员谈判。

            (三)中国政府认为,为了谋求中印边界问题的友好解决,中印两国总理应该再一次举行会谈。在双方认为适当的时候,中国政府欢迎印度总理前来北京;如果印度政府有所不便,中国总理愿意前往德里,进行会谈”。①

            声明最后呼吁印度政府对中国政府提出的三项建议作出积极响应,呼吁亚非各国政府作出努力,推动三项建议的实现;并呼吁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为促进中印友好、亚非团结和世界和平,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日,周恩来总理致函印度政府总理尼赫鲁,希望印度政府对中国政府的三项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建议作出积极反应。

            中国政府发表三项建议的同时,中央军委严令中国边防部队:在东线打下达旺、东新桥、瓦弄(瓦弄只是逼近未打)等地后,暂时不打;在西线,力争肃清巴里加斯以北印军设在我境内的据点,境外印军如不向我挑衅,坚决不打,更不准越出国境线。总参谋部命令:中国边防部队在攻占达旺后,暂不过达旺河,在达旺河以北地区集结,休整待命。

            印度政府在中国政府发表三项建议声明的当天发表了一项声明,说“如果中国人自称的要和平解决分歧的说法的确是真诚的,那么他们至少退到他们于1962年9月8日以前在边界全线所处的地位上去,然后印度政府准备在双方同意的任何一级上举行会谈和讨论”。还说,“印度始终准备通过会谈和讨论来解决分歧,但只能是在体面、尊严和自尊的基础上,而不是在任何国家——不管它可能多么强大——的军事力量威胁之下这样做”。“中国人提出的,从他们所谓‘实际控制线’后撤二十公里的建议,是没有任何意思或意义的”。并且攻击这个建议是“一种骗局”。10月27日,尼赫鲁总理复信周思来总理,认为“逆转印中关系恶化趋向的明白而直接了当的方法”,就是“恢复1962年9月8日前存在于中印边界全线的局面”②,坚持要中国从自己大片领土撤出后方能举行会谈。

            11月4日,周恩来总理针对印度政府10月24日的声明和尼赫鲁总理10月27日的信,再次致函尼赫鲁总理,就中国政府提出的三项建议作了进一步的说明:

            “关于中印双方武装部队从实际控制线各自后撤二十公里、脱离接触的建议,是中国政府早在1959年就提出来的,更具体他说,是我在1959年11月7日给你的信中提出的。中国政府现在是重申这一建议。建议中所说的实际控制线基本上仍然是1959年11月7日当时存在于中印双方之间的实际控制线。具体他说,它在东段大体上同所谓麦克马洪线一致;在西段和中段,大体上同中国一贯指出的传统习惯线一致。中国政府所以着重地重新提出这一建议,是因为根据三年来的痛苦经验,深深地体会到,在有争执的边境地方,如果不使双方的武装部队脱离接触,就很难避免冲突。中国政府的这项建议以1959年的实际控制线为基础,而不是以目前双方武装部队的实际接触为基础,这就充分说明,中国方面没有因为最近在自卫反击中所取得的进展,而把任何片面要求强加于印度方面。按照中国政府的这项建议,双方承担的义务是对等的。而且,阁下一定知道,这项建议具体执行起来,中国武装部队在东段从现在驻地后撤的距离,会远远超过二十公里。印度政府在10月24日的声明中,把中国政府这项公正的建议说成是骗局,说成是为了愚弄人。这使得中国政府感到十分遗憾。阁下显然知道,实现中国政府的这项建议,并不等于边界问题的解决,因此,丝毫不妨碍双方保留各自对边界的主张。不管我们双方对中印边界问题有着怎样不同的观点,这个问题实际上已经存在很久了。但是,这并没有能够阻止我们两国在1959年以前友好相处,为什么到了1959年以后就不能友好相处了呢?当然,我们都希望边界问题能够尽快地友好解决,但是,为什么在边界问题还不能解决的情况下,我们两国就一定要兵戎相见呢?